百年之后打捞沉船,才明白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撞向敌舰的真实用意

百年之后打捞沉船,才明白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撞向敌舰的真实用意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距今一百二十六年前的一天,邓世昌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时过境迁,为什么邓世昌在明知可以逃生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以身撞舰”,历史的真实故事人们不得而知。

但是有些真相会迟到,却永远不会缺席。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科技的发展让这个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那段尘封一个多世纪的故事终于揭开了它的谜底,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邓世昌的故事说起……

励精图治,精忠报国

邓世昌出生于广东的茶商世家,不但家境优越,并且儿时的邓世昌也特别爱学习,成绩优异。邓世昌被父亲邓焕庄在当时也是一位极具远见的商人,他将幼年的邓世昌送往上海教会学校学习,后来又辗转去了香港,接受了西式教育。

百年之后打捞沉船,才明白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撞向敌舰的真实用意

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邓世昌成为了南洋水师中的一员。在南洋水师任职期间,出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但是邓世昌的许多同僚都被送出国学习或者留学,而优秀的邓世昌却被边缘化,一直在国内工作任职。1878年,面对日军来犯,邓世昌凭借着自己的业务能力,成功抵御了日本的侵略。从1874年毕业至1880年的六年时间内,邓世昌一年一升,职位晋升速度之快,让年轻的邓世昌成为了但是受人瞩目的耀眼人物。

1880年,李鸿章开始为北洋水军储备人才,邓世昌受到了马建忠的推荐而被李鸿章选中,调入北洋水师,在北洋水师里,邓世昌可以学以致用,将一生技术用于精忠报国。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后,邓世昌成为中军中营副将,是北洋水军中的第四号掌权人物。

年轻的邓世昌有着满腔的热血,励精图治,梦想着拯救祖国,对清政府的无能与

西方列强的侵略更是无比痛心。但是在当时派系斗争无所不在的满清政府中,邓世昌的一腔热血却显得那么悲凉与无奈。邓世昌一心尽忠的北洋水师在腐败的晚清政府领导下又岂能清廉善战?官兵们大肆嫖赌,饱赚私钱,根本无心战争,而就是这样一支破败的水军却在1894年迎来了气势汹汹的日本海军。

舍命一搏,为国捐躯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方舰队发出第一炮拉开了黄海海战的序幕。但是万万没想到,这悲哀的第一炮就已经奠定了清军的失败。

百年之后打捞沉船,才明白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撞向敌舰的真实用意

中方舰队开出第一炮后,由于炮弹的后坐力,导致了北洋舰队的舰桥被震断,主帅丁汝昌从舰桥上摔下受伤,无法指挥作战。而更糟糕的是日军开炮后,邓世昌所驾驶的“致远号”信号装置被摧毁,北洋舰队从战争的一开始就已经陷入了一场困局,在这种万难的境地中,邓世昌接过了丁汝昌的指挥棒,与日军展开殊死奋战。

脆弱的北洋军队不仅失去了战争的先机,而且船舰装置还大大落后于日本舰队。例如邓世昌所在的“致远号”,在当时的中国舰队中,“致远号”的设备装置都属上乘,甚至是中国当时最快的舰艇,但是对于武器先进的日本舰队来说,“致远号”这样的船舰只不过勉强算是中等航速的舰艇,这样的客观条件注定让中方陷入了被动的作战中。

“致远号”不断接受着日本的炮弹攻击,船体受损,而年久失修的水密门隔舱无法起到隔断海水的作用,“致远号”中的海水浸入过多,随着战争的进行,“致远号”正在不断的下沉,此时的邓世昌明白,“致远号”的沉没在所难免。

百年之后打捞沉船,才明白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撞向敌舰的真实用意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或许从黄海海战开展的那一刻起,邓世昌就早已置之生死于度外。在“致远号”即将沉没之际,邓世昌下令全速前进,冲向日本军舰。最终,“致远号”在邓世昌的命令下,撞向日本军舰,本有机会逃生的邓世昌与两百多位官兵一起壮烈殉国,永远的留在了这片海域下。

百年之后,真相浮现

黄海海战的失败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溃败。但是以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中日双方实力悬殊,邓世昌所在的一方的失败确是情有可原。相比黄海海战的失败,世人更难以理解的是,本有机会逃生的邓世昌为何仍然选择放弃生的希望,毅然全力冲向日本军舰。

或许是“舰在人在,舰亡人亡”的使命感,亦或是“舍身为国,宁死不屈”的骨气,但是不论什么原因,都随着那一声爆裂声,随着那位英雄永远葬身在了黄海海域下。邓世昌逝世后,李鸿章也曾说过“不图近世尚有此人。”

正义的呐喊不会消失,历史的真相也总有天下大白的一天。2014年,“致远号”的残骸被人从丹东海域中打捞出来,那艘曾经见证了国耻的军舰,在沉没了一个世纪之后终于又一次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而随之而来的也是一百多年前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撞向敌舰的真相。

百年之后打捞沉船,才明白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撞向敌舰的真实用意

原来,在将致远舰打捞上来后,人们发现了致远舰上绑着的鱼雷。鱼雷的射程并不远,因此,在当时的危机时刻,在船沉没的一刻,邓世昌只能选择全力冲刺,以身殉国,目的就在于可以让日本的军舰在鱼雷的射程范围内,从而炸毁日本军舰,与日本人同归于尽。遗憾的是,邓世昌这一良苦用心竟然在海底埋藏了一个世纪之久,但幸运的是,

邓世昌的英雄气节终于被世人所知,满腔爱国情并未随着时间的流失而被世人遗忘。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也许生命最后一刻的邓世昌是决绝而失望的,腐败的清政府、落后的武器、中饱私囊的军官,邓世昌不得不以血肉之躯舍命一搏。但是,这个国,这片海,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位英雄的一片丹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