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怎么成为教育难题?


熊孩子,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例如,看到小孩做了一些不可理喻的、带有破坏性的事情时,可以叹一句:"这熊孩子"。当被网友们界定为那些乱翻东西、搞破坏、不守规矩的孩子。他会删掉你的存档,摔坏你的模型,划烂你的屏幕,把你的家搞得一团糟,甚至还死乞白咧地要抢走你心爱的漫画、游戏、玩偶……他们的叫喊声回荡在每一家饭馆和每一节车厢里。熊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按照常理出牌的孩子,他们在一些常规的事情上,会给出让人大吃一惊的回答或做出人们意料之外的举措,让人错愕、无所适从,最终总让人莞尔一笑,乃至捧腹大笑。

有人说,"熊孩子"不只指可爱的小孩,还指讨厌的小孩。这种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大人们面对着自己屡教不改的小孩子捣蛋后的战场也会带着一脸无奈笑容说一句"熊孩子",毕竟顽皮是一种天性,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只会"胡搅蛮缠"的。小孩子嘛,调皮不要紧,任性就是师之惰、父之过了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熊孩子”会做出一些破坏、诅咒、侮辱等过分行为,又通常获得家长无条件的谅解。例如:熊孩子往钢琴上倒水,家长说:“他(她)还是个孩子!”;熊孩子打伤小伙伴,家长说:“他(她)还是个孩子!”;熊孩子去推、诅咒孕妇,家长说:“他(她)还是个孩子!”……

为什么会有熊孩子?记得家里人过生日时,几家人吃蛋糕,本来第一份应该是给到寿星,可是一个孩子想要开始吃就直接上手去抢,打翻了桌子之后孩子父母却没有批评,反而是让孩子别生气吃不到蛋糕,承诺回去再买一个更好的。孩子犯了错,家长不但没有表示出该有的歉意,也没有一点要批评孩子的征兆,竟还哄劝着孩子,一点都没有意识到孩子犯错的严重性。父母的作为,让孩子的性格越养越骄纵,变成唯我独尊的小霸王,大人也说不得骂不得的熊孩子。

都说孩子的教养,是父母的修养。孩子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来源于父母。毕竟,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要强烈、深刻得多。

为何熊孩子会这样做?因为孩子缺乏自我责任行为掌控能力,这个能力指数就叫责商(ResponsibilityQuotient),即是责任商数,简称“RQ”,它是个人掌控自我责任行为的能力(指数)。责商有两个外延,一是展示才能,创造价值;二是约束行为,遵守规范。大量悲剧和现实教育难题都与孩子缺乏责商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少年责任行为掌控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著名心理学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内科专家马渝根教授早在十多年前就明确指出:“责商乃万商之魂,现代的青少年都需要从小到大持续接受责商家庭教育,这是父母亲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为何父母明明想要培养优秀的孩子,却任其野蛮生长成了讨厌的熊孩子?归根结底,就是父母不知道科学的责商家庭教育。

孩子学不会,其实是家长不会教。责商家庭教育优先教会家长如何当一个好家长:修心、修行、修未来。当家长会教了再去教孩子,孩子自然走向优秀卓越。

责商家庭教育创始人谭焱心院长在《中国责商教育模式》一书中提出了“育人工作者”的概念,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强调“育人”既是家长的使命,也是一门专业,95%以上的家长都需要从“业余”向“专业”转变,从”信念、信仰、信条的根基层面加强对孩子的塑造,让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的责任行为,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必须家长修炼在先,学习训练在前,方能教子无误,一生幸运。否则,毁掉了孩子的未来,也毁掉了作为父母的后半生的幸福。

谭焱心院长历经40多年探索研究实践,创立了现代家庭教育的科学教子模式——责商家庭教育。已经造福20多万家庭,受益受众达百万人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