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瓖起義:虞胤、韓昭宣起義失敗"賣隊友",傅山何以全身而退?

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破了北京城,明朝的中央朝廷就此滅亡,

也意味著明朝二百七十餘年統治的結束。在中國歷史中,王朝的終結總伴有一定的延續性,以表達對其的不捨。在明朝結束後,依然遵循了這個歷史規律。

明朝終結後,清軍入關,以勤王的名義攻打北京城,實際上是為了爭奪北京城的擁有權,以鞏固自己對全國統治的政治資本。而在江南地區,明朝的殘餘勢力相繼宣佈地方親王的繼位,反清復明的運動也由此推向高潮。

在歷史的記載中,江南地區一直是反清復明的主要戰場,殊不知在山西地區,亦有相當規模的起義部隊,以表達對明朝的不捨。

正是因為反清復明是明末清初時期,一種特有的民間運動,由此,其象徵著當時的民間歷史精神。倘若只講南明政權的發展,反而以偏概全。在山西地區,以虞胤、韓昭宣為首的起義,亦值得為之一述。

姜瓖起義:虞胤、韓昭宣起義失敗

一、虞胤與韓昭宣為何起義

在相關史料的記載中,關於虞胤與韓昭宣的記載較少,由此,對於一些地方,不得不進行一些猜測。但是為了完整的還原歷史真相,儘可能根據史料所有,進行解讀,防止以異謀正,混淆視聽。

當明朝滅亡後,山西地區由於有農民軍的活動,所以在此地區,反清復明的聲勢並不高漲。可是,在歷史的記載中,確實有一批鄉紳民眾,依舊保持著對於明朝國祚的不捨,由此決定與清朝政府作對。內心還幻想著,明朝重新執政的政治泡影。

而在山西地區,以虞胤、韓昭宣為首的起義軍,無疑是山西反清復明的重要一筆。所以,對虞胤和韓昭宣進行了解,對於山西地區的反清復明運動,亦可以知其大觀。

1、虞胤的背景與猜測

陳裔虞即虞胤”,這句話的意思,是指虞胤的原名本為“

陳裔虞”。為何虞胤會改名,或許其是為了防止清軍對其家人的騷擾,或許其是為了維護人際交往的需要。

倘若從虞胤來追溯相關歷史,那確實是匪夷所思,牛頭不對馬嘴的過程。若通過“陳裔虞”來尋找,便才有所思緒。華陰萬曆進士、戶部尚書陳諫,其有一子名“裔虞”,由此可知,虞胤的身份背景是明朝的官宦家庭,對於明朝保持不捨,也算情有可原。

可是虞胤並沒有接過父親的衣缽,選擇出仕,而是在朋友程裼的舉薦下,“作西賓教訓”。虞胤為何不選擇出仕,這個無從而知。可是從其事蹟發展的表現來看,虞胤與江湖人士應當有扯不清的關係。其地位好比《水滸傳》中的晁蓋,因為其具有士家背景。

姜瓖起義:虞胤、韓昭宣起義失敗

2、韓昭宣的“鋼鐵”關係

與虞胤相比,韓昭宣的祖輩歷史更加輝煌。其祖父韓爌,曾官至大學生,而韓昭宣的其餘祖輩,也都擔任過不小的職位。六部官員有三位,知府、知州、通判等官職七位,可謂門府顯赫。

在崇禎末年時期,韓昭宣沒有繼承文官之位,而是成為了武將,時任寧遠兵備道。根據相關史料推測,其很有可能是吳三桂的手下。因為韓昭宣還接任過清朝的職位,“以投誠寧遠兵備道韓昭宣為山東布政使司參議兼按察司僉事青州道”。由此,韓昭宣極有可能隨吳三桂一道,投降於清軍。

可是韓昭宣並不認同清朝的統治。在順治三年(1626)八月時,韓昭宣因為執行解送青州府境內故明藩王及主要親屬進京的諭旨不力,使親王得以逃脫,由此被革職逮問。但是如此大事,韓昭宣因為其強大的背景關係,並沒有受到處罰。而是完好無損的回到了他的家鄉——山西蒲州。

3、江湖人士,更勝一籌

韓昭宣回到家鄉後,並沒有放棄反清復明的夢想。與此同時,在山西華陰的虞胤得知韓昭宣回鄉之後,兩人取得了聯繫,並共同決定起事。

在其決定進行反清復明的鬥爭時,便需要確定地位的高低。虞胤的父輩,其職位大小亦不遜色於韓昭宣的祖輩;從年齡上推斷,虞胤也應大於韓昭宣。以及之後的社會江湖關係比較中,虞胤的人際關係也應比韓昭宣豐富,由此虞胤更加適合作為起義隊伍的首領。

姜瓖起義:虞胤、韓昭宣起義失敗

二、烏合之眾迅速覆滅

1、“聚眾鬧事”

在虞胤與韓昭宣確立關係之後,二者很快達成了共識,決定建立自己的起義隊伍。可是在起義的過程中,其起義隊伍並沒有更好的謀略。但是為了符合起義的聲勢與需要,在幾經思索後,其亦建立起了比較“正統”的起義隊伍。

虞胤與韓昭宣選擇以東逃到此的韓王為起義藉口,並與南明永曆政權取得聯繫。“私立偽韓王,行偽永曆事”。在起義的名聲上,虞胤與韓昭宣的隊伍似乎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是其隊伍的人數,卻相對較少。從大局觀上看,虞胤與韓昭宣的隊伍無異於是“聚眾鬧事”。

2、“隨波逐流”

虞胤與韓昭宣起義的人數雖少,但是卻依舊具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在當時的局勢發展中,虞胤與韓昭宣的隊伍並沒有從此埋沒於歷史之中,而是

等到了一個歷史時機,使自己獲得了暫露頭角的機會。

順治五年(1628)十二月初,清大同總兵姜瓖樹旗反正。正是因為姜瓖具有較強的軍事實力,當其宣佈反叛時,反清復明的隊伍群起而應之,準備在山西地區建立起明朝的政權。虞胤與韓昭宣也在此次機會下,獲得了較大成功。

從最初的“烏合之眾”,到“土人從之”“糾眾三十萬”,並攻克了蒲州、河津、臨晉等重要城市。在此之後,虞胤與韓昭宣又紛紛分配名號。虞胤為“明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六省經略”,韓昭宣為“總督”。

在山西地區的起義,早期雖然取得了較大且迅速的成功,可是其失敗也非常迅速。清軍反應迅速,首先消滅了在大同的姜瓖,接著將矛頭指向虞胤與韓昭宣。在運城地區,虞胤與韓昭宣的隊伍進行了殊死的抵抗。最終因戰鬥不力,被清軍破城,韓昭宣也在此次戰鬥中陣亡。

姜瓖起義:虞胤、韓昭宣起義失敗

3、“江湖路遠”

在姜瓖起義失敗後,虞胤與韓昭宣的隊伍亦遭受了重創,韓昭宣還在戰鬥中陣亡。但是虞胤在戰亂中,存活了下來,並決定繼續進行反清復明的鬥爭。總結之前的失敗,是因為清軍反應迅速,起義隊伍沒有行之有效的戰略,導致了起義的失敗。在此之後,虞胤的動作相對保守。

在重創之後,虞胤潛入暗中,繼續發展起義隊伍。其主要活動地區,為陽城、沁源山中,並與江湖人士,進行溝通與招納,來發展壯大自己的隊伍。可是最後的結果是,負責聯絡的主要人員被捕,此次起義,最終以“胎死腹中”而結束。

虞胤聽聞之後,帶領相關人員歸隱江湖,不再詢問世事。而史料關於其的記載,也由此戛然而止,不知所終。

姜瓖起義:虞胤、韓昭宣起義失敗


三、起義為何牽連傅山

在清朝政府抓捕歸案的相關人員中,宋謙、王滉等供說了姜瓖之後,虞胤等人準備起義的經過。在供詞之中,交代了大量有關人員的信息。

在虞胤發展自己隊伍的過程中,其除了招納相關江湖人士以外,還非常注重對士人的招納。因為士人不僅與明朝還有牽連,其名聲與智勇,也成為了發展起義隊伍的關鍵。所以,當相關情報人員招供之後,還牽連了一大批文人士子。其中較有名聲的,便是傅山。

傅山,原名鼎臣,字青主,號石道人、朱衣道人,山西陽曲人,太原府學秀才。其才藝廣博,學問精深,擅長詩文、書畫、醫學,通曉經史、諸子、佛道,具有多方面的卓越成就。可是受虞胤起義的影響,傅山卻因此下獄。但是傅山卻在浩劫之中,幸運的存活下來。

四、傅山得以存活的原因

1、堅貞不屈的態度

在清朝官府的審問中,傅山並沒有承認自己與虞胤起義隊伍的關係。雖然,宋謙在供說傅山時,證據確鑿,但是傅山並沒有承認。“山敝衣藍縷,轉徙自匿,百折不回”。如此堅貞不屈的態度,使傅山等到了之後的轉機。

2、醫者仁心之德

傅山不僅對文學有深入研究,其在醫學上的造詣,亦不同小可。如在傅山給寧夏巡撫孫茂蘭的兒子看病之前,早就預料到其會生病,但是孫茂蘭的公子未聽。幾日之後,果被言中,在傅山的醫治之下,險象環生。

正是因為傅山高超的醫術,以及其對病人的仁心,使其與不少具有權威的人士產生了關聯。當傅山入獄之後,曾經獲得傅山恩惠的人奔走相助,最終使傅山獲得瞭解脫。

3、官員的奸猾

在罪名上看,傅山的證據已經坐實,已經無力還天。可是在其他人插手幫助下,傅山最終化險為夷,僥倖逃脫。如此,也展示了清朝政府官員的奸猾。為了利益,不擇手段,也被傅山一事拖出。

姜瓖起義:虞胤、韓昭宣起義失敗

結語:

探索虞胤與韓昭宣在山西地區的起義史實

中,就會發現明末清初時期,明初遺民對於明王朝的不捨。但是率先起義或者推動起義的人,其背景都與明廷有關。其中的思明情節,具有一定的歷史影響。

可是在起義過程中,虞胤與韓昭宣的起義並沒有行之有效的謀略,反而隨波逐流,愛好虛名,最終導致了起義的失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相關起義發展的本質。

不過,山西地區的反清復明起義,與南明政權遙呼相應,為明朝的崩塌,留下了歷史哀嘆的一聲。在對王朝忠義的情節中,不只有一方百姓在振臂吶喊,而是全國地區的百姓,都在為明朝的崩塌,思緒萬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