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別稱“鳳城”考

(來源:八邑潮人,只做學習分享,宣傳家鄉,不出於任何商業目的,特此鳴謝原作者辛勤付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我們立即刪除)

潮州別稱為鳳城,盡人皆知。康熙《潮州府志·城池》謂:“明洪武三年(1370)指揮俞良輔闢其西南,築砌以石,改門為七,謂之鳳城。”言之鑿鑿地把潮州別稱鳳城的“專利”歸於明初的俞良輔。後來的府志、縣誌皆沿其說,幾成不刊之論。不過,這個結論其實並不確切。

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雲:“潮陽、義安、鳳城、鱷渚、揭陽、海陽。”引號內之地名皆為潮州之古稱或別稱,其中已包括“鳳城”。而祝穆《方輿勝覽》卷三十六亦說:“郡名:潮陽、古瀛、鳳城(以鳳凰山得名)、金城(以是州舊屬於金氏)、鱷渚(以鱷魚名)。”更把潮州別稱鳳城的原因說得清清楚楚。

王象之撰《輿地紀勝》之年代難以確定,而《方輿勝覽》作者自序稱該書成於宋理宗“嘉熙己亥(三年,1239年)仲冬”,可見,僅憑此書記載,潮州別稱鳳城的時間,起碼要比俞良輔修潮城早出131年。

《方輿勝覽》還說:“……鳳凰山,在海陽縣,昔有爰居(按,《爾雅·釋鳥》郝懿行疏:‘〈爰居〉似鳳凰')來集,因名之。”查北宋王存《元豐九域志》卷九中,已列有“越王走馬埒、古義招縣、鳳凰山……”諸名目。元豐是宋神宗年號,起止在1078-1084年。其時鳳凰山已被視為“古蹟”,可知其得名甚早。既然鳳城是“以鳳凰山得名”,那麼元豐年間潮州城自然可稱為鳳城。如果這個推論能夠成立的話,稱鳳城的上限時間又可前推155年。

潮州在宋代已別稱鳳城,我們還可以舉出許多旁證:

《永樂大典·卷5345》引黃補《博陵家塾賦》:“鳳城,越東之佳地也;林君,鳳城之偉人也。”黃補是宋高宗紹興年間進士,在潮州還寫過一首《韓木》詩,他把“越(粵)東佳地”潮州稱為鳳城,是身歷其境者之口吻,比起足跡未至潮州的王象之、祝穆的記述,更加親切、確鑿。

《方輿勝覽·潮州》(即輯錄的駢偶文)中有句曰:“演綸鰲禁,剖竹鳳城。”《永樂大典》在引錄時註明是出自《李公甫回張潮州啟》。按,李公甫是官至中書舍人、寶章閣待制李劉的字;張潮州指嘉定元年(1208)住潮州知州的張鎬。上引八個字的二句話,卻有三個典故:演綸,謂起草誥命;鰲禁,是對翰林院的美稱(鰲山是傳說中的仙居。翰苑在禁城內,地位清貴,入翰苑有如登仙);剖竹,謂受到委任(古代授官封爵,以竹符為信,剖分為二,一給本人,一留朝廷)。譯為白話,意為:翰苑中的官員為皇帝起草了誥命,你於是接受委任狀來到潮州。題目有“張潮州”,正文用“鳳城”,其間的對應關係,不容置疑。

《永樂大典》還引錄了龔茂良《代潮州林守謝宰執》書:“魚佩虎符,香自凝於燕寢;鳳城龍首,患何有於鱷溪?”潮州林守,是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知潮州軍州事林元忠,時龔茂良任提點廣東刑獄,兩人都是福建興化人,龔遂幫新任州官的老鄉代寫一封答謝宰相的書信。上述對句中的魚佩虎符,指官員出入宮殿時懸掛於腰綬上的金屬信物。原作虎形,唐高祖為避先祖李虎的名諱改成魚形,後來成為定製。天子有六寢,燕寢是可供起居與聽政的正寢,因有別於朝見百官的正殿,亦稱寢殿。下半句的“龍首”有二層含義:一指山(漢代蕭何曾擇龍首山建未央宮);一指狀元,亦泛指進士考試的“三鼎甲”(狀元、榜眼、探花。鄉賢王大寶在建炎二年高中榜眼,應在龍首之列)。瞭解了典實,二個駢句的意思便顯豁了:“您宰相大人經常出入皇上的寢殿,連腰間的符佩也凝聚著宮中的御香;我治下的鳳城已是人傑地靈,溪流中哪裡還有鱷魚為患?”標題點明“潮州林守”,正文標出“鳳城”,與上一例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外,《方輿勝覽》中還有“城號鳳棲,溪傳鱷去”等記載,限於篇幅,恕難盡述。

總之,從南宋初的紹興年間開始,有關潮州別稱鳳城的記載,已屢見於文獻中。地方誌書之“鳳城之稱始於俞良輔”說,應予更正。

潮州別稱“鳳城”考


潮州別稱“鳳城”考


潮州別稱“鳳城”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