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學堂:對話——孔子、王陽明

傳習錄學堂:對話——孔子、王陽明

圖源:網絡圖片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評述】居,居家。敬,嚴肅。忠,盡心盡力。棄,放棄。

仁,什麼是仁?

做到自己所遇之事,沒有一毫之惡,即是仁。說實話,要做到沒有一點點的惡,很難。因為,人經常由於自身的修養不足,做不該做的事。比如,不夠謹慎;比如,不夠勤奮;比如知錯不改;比如,好面子;再比如,隨波逐流,沒有主見……

說到這裡,解釋一下:為什麼要提到所遇之事。這是為什麼暱?

因為,仁不是全才的意思,更不是什麼都會的意思。換一句話說,仁只是把自己所遇的事情做到極致的好就可以為仁了。

這就好比你是一個教師,只要把老師該做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是做到仁了。《大學》:“為人君,止於仁; 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正是此意。普通卻偉大的孟母不就是如此嗎!秉著良知,盡心盡力處理好自己所遇到的事情,就是成仁最正確的路徑。

就說樊遲吧。樊遲,魯國官員。他要面對並處理好的事情是:親朋好友、公事、國君這三件事。孔子非常清楚弟子要面對的事情,所以孔子就直接告訴弟子樊遲,你想要成仁,就是:不管在哪裡,都不要放棄(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做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