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育兒筆記: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令人深思

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認為成人的很多行為和早年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


教育孩子是一個大問題,家長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呢?李玫瑾教授用多年的經驗,總結成了20句話,句句都說在點子上,家長可進行借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否正確。


李玫瑾教授育兒筆記: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令人深思

1、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 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2、心理發展有關鍵期,孩子也一樣,未成年時期大體可以分為12歲之前的依戀期,12- 18歲叫青春期,依戀期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最關鍵期,青春期需要一些社會的參與。


3、以性格為核心的人格,是決定人一生,尤其4、5是歲生活的關鍵,所以人格教育家庭要重視。


4、一個人如果小的時候沒有對善待過,你就不要指望他成年之後會善待這個社會。


李玫瑾教授育兒筆記: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令人深思

5、孩子一歲以前,甚至三歲之前,最好由母親親自撫養。人在生命的早期是很無助的,他所有需要的滿足和快樂都和撫養人息息相關。認人是最早的情感現象,也叫依戀,由此父母才獲得撫養孩子的心理資本。


李教授在論述這個觀點的時候,說到了末代皇帝溥儀的故事,溥儀從小喜歡惡作劇,也不聽老師勸,誰都管不了,唯獨聽他的乳母王焦氏的話。這個故事說明只有心理上依戀的人才對他有控制力。


結合現代生活的實際環境,建議職場媽媽不要把孩子丟在老家由老人單獨養育,可請老人幫忙,每天下班回到家儘可能地多陪陪孩子。


6、有一種人脾氣暴躁、容易激動,還有一種人平和大度,前一種人早年的撫養一定是虧欠的, 後一種人早年的撫養一定是非常到位的。


李玫瑾教授育兒筆記: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令人深思


7、真正的養育過程,肯定是嘮叨的,是有言語的,這叫做有親情撫養。言語發育和社會性發展(願不願意和人交流、親近)、認知等能力都會在有親情撫養和無親情撫養的背景下表現不同。


8、孩子成長過程的心理陽光比智力更重要,所以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我一定讓他活得快快樂樂,但是現在很多家長在逼孩子,這種教育導致我們的孩子到後來會出現很多的問題。


9、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他要的東西不能給他,怎麼辦?做到四個不要:一不要罵;二不要打;三不要說教。因為這個時候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在他耳邊的都是噪音。第四,你不要走開,他鬧給家長看所以你一定要看著他鬧,溫柔而堅定的拒絕。


比如他要買小汽車,家裡已經有無數了 ,他還要買,在商店開始鬧起來,說我就要這輛小汽車,我不走。這時候,父母就一定要對他做一 個剋制任性的訓練,把他抱起來抱回家,不要打不要罵,也不要管他,任他鬧。抱回家把他放進臥室,因為臥室沒什麼危險,把門一關,一個人來管。


10、未成年人的很多問題是滯後問題,比如當你發現孩子已經很難教育了, 其實問題發生在很早之前。


11、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一定要有方法。 我們的話有時候只要說到了,孩子知道了就行,不必要非得讓他承認錯誤。青春期的孩子讓他承認錯誤是很難得。不要和孩子爭執到底,那吵到最後反而會讓孩子對你不恭敬。


李玫瑾教授育兒筆記: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令人深思

12、我的孩子高考前,她當時很痛苦,怕考不上對不起我,我說沒問題孩子,就這些錢,你考不上你想開店,我把這錢給你做啟動資本,你想做什麼我都支持你。人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一個位置。


13、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到後來承受力就越好。除了他可能暴力一點,有些事情容易暴力,但他絕對不會喊天怨地,遇到挫折就去跳樓自殺。尤其家裡有兒子的,一定要苦著養,千萬不要照顧太周到。逆子很多時候是百依百順造成的。


14、孩子6歲之前管什麼呢?就是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因為6歲時候說不行,他大不了在地上打滾,可是你等他12歲再說不行,他可以拔腿離家出走,他可以說你不答應我,我就跳樓。


15、忍耐力和意志力相關,而意志力的培養,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所以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吃一點體力之苦,受點小挫折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李玫瑾教授育兒筆記: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令人深思


16、二胎家庭兩個孩子發生爭執怎麼辦?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大的身上,不要放在護小的上面


只要發生爭執,比如吃的,你可以對老大說這個吃的是你們倆的,你來決定怎麼分,如果他都吃掉了,沒關係,你就看著他。下次你還交給他,在這個過程中他就知道了爸爸媽媽挺在乎我的感受的,既然我決定,我也不能虧著弟弟妹妹,這樣老大就在這個過程中成長了。


17、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的成功在於他的自信,孩子學習很重要,但不是唯一。 老師有一個分數線是一個教學任務,作為家長,我們要顧及孩子的全面發展。分數是老師管的,父母要管的是孩子你上學快樂不快樂,有沒有人欺負你,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我可以幫助你什麼。


18、要讓孩子“參與”到家中的大事,不管他什麼樣的學習狀態,家中的大事都要告訴他,聽他的意見,讓他做一點沒有壞處。

李玫瑾教授育兒筆記: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令人深思

19、關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和家庭背景, 孩子最好的朋友往往是孩子最大傾訴者,也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觀察孩子最好的朋友的行為,是瞭解孩子的最好方式。如果交的朋友不太好,你也可以問問孩子認為朋友的優缺點,表達你的意見就好。


20、善於從孩子的態度發現自己教育中的問題,有的時候你用什麼方式教育,他就用什麼方式對你。你尊重他,他就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就不尊重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