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父親連考17次中秀才,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

曾國藩,字伯涵,清朝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人,他組建了湘軍,力挽狂瀾幾乎以一己之力攻滅了席捲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起義,他封疆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封爵一等毅勇侯,死後諡號“文正”,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曾國藩父親連考17次中秀才,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


然而,今天我們不說曾國藩,說他父親曾麟書的故事。

曾麟書,字竹亭,祖籍湖南衡山縣白果,出生於湘鄉縣荷塘(今雙峰縣荷葉鎮)。曾麟書的父親叫曾玉屏,從小,父親就對他嚴格要求,希望他刻苦學習,通過寒窗苦讀來考取功名。

當時,清朝的科舉考試總共有四個關口,一是童子試,二是鄉試,三是會試,四是殿試。

而童子試是所有考生面臨的第一道關口,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的考試。縣試一般由知縣主持,本縣童生要有同考者五人互結,並且有本縣廩生作保,才能參加考試。試期多在二月,考四到五場,內容有八股文、詩賦、策論等,考試合格後才可應府試。府試由知府或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主持,考試內容和場次與縣試相同,試期多在四月。府試合格方可參加院試。院試又叫道試,由主管一省諸儒生事務的學政主持,院試合格後稱秀才!

曾國藩父親連考17次中秀才,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


考取了秀才功名,有資格進入下一階段,參加鄉試,考取舉人。

而曾麟書10多歲就進入考場,參加童子試。根據資料顯示,曾麟書一共參加了17次童子試,前16次都失敗了,直到43歲那年,才在第17次童子試中幸運地過關,考中秀才功名。而在曾麟書考中秀才功名這一年,他的兒子曾國藩都已經21歲了!

曾國藩父親連考17次中秀才,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


曾麟書考中了秀才,你可不能小看這一秀才功名!這可是曾麟書一生的最高學歷,也是湖南曾氏家族追求功名的“零的突破”,實屬不易!要知道,從曾國藩的太高祖曾貞楨算起,曾家通過讀書追求功名的時間,已經歷了500多年!

曾國藩父親連考17次中秀才,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


曾國藩父親曾麟書43歲才考中秀才,對我們現代人有什麼啟示呢?

要出人頭地,是何其艱難啊!曾麟書讀了一輩子書,用盡了青春華年,窮盡大半生精力,在43歲大齡之時才考中了秀才,不可謂不難!也說明了科舉時代讀書人的無奈和期待,越是頂尖的交椅,越是稀少。科舉制度下,能在一個小縣城考上秀才也是很榮光的。

曾國藩父親連考17次中秀才,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


走科舉之路,須具備以下四點:一要吃得起飯;二要耐得住寂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三要敢於競爭,不言敗,屢敗屢戰;四要會做人、會做事,識時務。如果不具備以上四點,就別想走通科舉這條道。而走上這條道的讀書人,如果對這四點認識不清,就會吃它的虧——終生為其所累,一無所獲,甚至窮困潦倒!

曾國藩父親連考17次中秀才,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


曾氏家族認準了讀書這條路,通過幾代人的努力來實現這一目標。但現在,誰能堅持自己少年時的夢想,經歷16次失敗,把追求夢想的腳步堅持到不惑之年?

對我們現代人而言,“學以致用”的古訓仍具有勃勃生機。活到老,學到老,但並非要考到老。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如何最大化地發掘自己的潛質,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非片面地追求學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