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没有引清军入关,清军还能入主中原吗?

历史的轱辘



打得进来。

为什么这样说呢,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先说一下答案哈,那就是没有吴三桂,清军依旧可以入关,至于为何这样说呢,宋安之接下来以各方面情况来分析一番。

在这里说一下,虽然很多朋友喜欢以那句“历史没有假设”来否定一切历史假设文章,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宋安之个人认为,历史假设其实也可以,只要以真实历史为基础的历史假设,其实都可以进行讨论反思,甚至举一反三的,最后达到读历史的最初目的,那便是“以史为鉴”。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局势:明朝因为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身死而亡国,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明朝不只是亡国,更是意味着中国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

要知道狮子带领羊群,有走向胜利的希望,但绵羊带领狮群,那么肯定会走向覆灭,由此可见群龙无首是多么可怕的。

毕竟虽然之前明朝像是个垂垂老矣的老人一般,有着后金(大清)在东北反叛,一直挑战明朝的权威地位,但明朝毕竟是正统所在,更是当时的主心骨所在。


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清朝在皇太极时期,虽然五次绕道入关,甚至在崇祯二年直逼北京,对北京形成合围之势,但因为明朝是当时的主心骨,加之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所以皇太极时期虽然五次绕道入关,但依旧没能取明朝而代之。

但李自成一消灭明朝,就将这个脆弱的平衡打破了。

再反之,通过皇太极五次绕道入关,说明清朝早在明朝还没有灭亡的时候,就已经具备入关的实力了。

当然皇太极可以五次入关是因为绕过了明朝在东北一带重兵把守的防线,选择兵力薄弱之地绕道入关,说明他属于长途突袭战,寻找明军薄弱的地方攻进明朝,来进行掠夺,不代表可以扎下脚跟,可以建立行之有效的统治。

也就是总结来说,原来是清朝挑战明朝这个老牌霸主的地位,但明朝毕竟是正统所在,所以虽然节节败退,但短时期不至于有亡国之危,清朝虽然通过皇太极五次绕道入关来看,拥有入关的实力,但并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统治实力。

但这个脆弱的天平,被李自成给打破了,关内一时之间群龙无首,清朝的机会自然来了。


再看看吴三桂在这场乱世之中的作用,其实吴三桂最初的政治作用大于实际作用。

没有吴三桂,清朝在皇太极时期,也就是在明朝没有灭亡时期,都可以五次绕道入关。明朝灭亡以后,自然可以继续绕道入关,进行争霸天下的历程。

而且明朝都灭亡了,清军绕道入关,吴三桂肯定不会长途跋涉的过去阻击绕道而来的清军。而当时因为明朝灭亡,天下分为李自成之大顺政权、关外大清政权、张献忠之大西政权、南方南明小朝廷四方势力,天下已是群龙无首之势,无论清军绕道哪边,阻力会小,建立行之有效的统治更是可以。

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说明清军没有吴三桂带路的话,依旧可以入关的。

而且明朝都亡了,吴三桂的军队肯定已经是人心涣散了,清军如果当时强攻山海关,都有很大成功的几率,甚至都不用绕道入关的。

而吴三桂的政治作用是什么呢?

说白了清庭虽然之前通过招降洪承畴等人,还有大封明朝降将为三顺王,树立了很多榜样,以方便招降明军,来进行统一事业,但入关夺取天下的开始,自然需要一个更好的榜样,无疑吴三桂就符合这个情况。


再看看明朝在大厦将倾之际,崇祯帝为了让吴三桂赶紧回来勤王,封其为平西伯,而清军入关以后,直接封吴三桂为平西王,足以可见清军对于以吴三桂为榜样来拉拢汉人官绅阶级的决心。

同样清军被吴三桂引入关中,可以借题发挥,说自己是来替明朝抱君父之仇的,看看连吴三桂都投降我了,我就是正义之师,无形中在舆论中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所以清军招降吴三桂,不只是看中吴三桂的实力,更是因为吴三桂可以带来巨大的政治回报。

所以说吴三桂在清军入关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政治作用,在李自成退出北京以后,因为吴三桂降清,为清军造足了声势,以至于很多百姓和大臣误以为吴三桂会迎回太子,还特意大开城门等待着,没想到却迎来了清军,一些明朝大臣索性也就降了清,使清军入关第一步很是顺利,可以说是开门大吉。

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吴三桂,清军就入不了关。

可能还有人有疑问,认为如果吴三桂不带领清军入关,自然不会与清军埋伏李自成的六万军队,使李自成大败于山海关。如果李自成不失败,那么清军自然入不了关。

其实这个很好解释,我们先看看当时清朝的对手李自成,李自成可谓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当时很多人认为他建立的大顺政权将是下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李自成却昏招频出昏招。

诸如进京以后,对官绅阶级进行“追缴助饷”的政策,动不动抄其家对其严刑拷打,使当时的官绅阶级走到了李自成的对立面。

没有官绅阶级的支持,李自成就好像无根浮萍一般,这也是李自成自山海关大败,退出北京以后,彻底一蹶不起的根本原因所在。

像吴三桂为什么投降清朝,除了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个带有野史小说的因素,更多就是因为李自成的“追缴助饷”政策,影响了他的决定,感觉李自成保护不了他的利益,甚至会影响他的利益,所以索性选择投降了清朝。

大家想想当时众望所归的李自成就是这般水平,指望他抵住清军入关,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再看看清军入关以后,大力拉拢官绅阶级,诸如摄政王多尔衮宣布:“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不论原属流贼,或为流贼逼勒投降者,若能归服我朝,仍准录用。”意思是不管你是前明官员亦或大顺官员,不管你之前投降过谁,只要你投降清朝,不只是既往不咎,还可以官复原职,甚至加官进爵。

对比一下李自成的“追缴助饷”政策,清朝的方式是何其高明呢,可见清朝自身的能力还是很强大的。

所以最后总结来说,即使吴三桂不引清军入关,清军依旧有很多种方法入关,比如说绕道入关,还有直接强攻山海关,甚至可以坐看吴三桂投降李自成,然后等着吴三桂等武将因为受不了李自成的“追缴助饷”政策,而起内乱,再趁乱入关的,所以说清朝有没有吴三桂都一样的,不影响大局,只能说吴三桂降清加速了清朝统一天下,还有他一手促成了永历之死,绝了当时汉人最后的希望,在这方面影响比较大。


宋安之


当然打的进来。

你以为明朝的精锐是谁消灭的?李自成吗?张献忠吗?都不对,是八旗军。

萨尔浒之战,明军中兴以来攒下的底子几乎被努尔哈赤一锅端尽。

广宁之役,明军慌忙撤退,留下了无数物资,后金不费吹灰之力便夺得了整个辽东。

松锦大战,清军几乎消灭了明崇祯以来积攒下的所有精锐,只有吴三桂带着仅有的3万关宁精锐狼狈而逃。


至此,大明以无兵可用,无兵可调,不然1644年李自成凭什么进的了北京。

没有精锐的大明,就如同一个空壳子,换做谁都可以击破他,更不用说蒸蒸日上的大清帝国。

有人可能会质疑,说清军是吴三桂献关才进来的,凭借山海关这般宏伟的要塞,清军怎么攻的下来。

但如果你真的对红夷大炮的性能和山海关的地形有所了解以后,就会发现,山海关其实很容易被攻破。


的确,依靠着山海关的城楼,红夷大炮固然迅猛,却也是难以对这种高阶城墙造成严重的伤害。但是谁告诉你火炮就一定是要对着城墙轰炸的了。

关城向西不到两公里的地方,是连绵不绝的山脉,而一旦清军把大炮架在山上,就可以越过城墙,直接对关城和南北翼城的城内进行轰炸。

这不是胡说,因为山海关大战时,李自成就在山海关的另一边实验过。不然十万人啃五万人坚守的雄伟要塞,你凭什么啃得下来。


所以就算吴三桂不献关不投降,清军也可以多等几天,不过就是对手从明军换成了更垃圾的大顺军。

再者说,谁告诉你入关就一定要走山海关了。

在清军入关之前,曾经有六次大规模的侵入关内,这几次被统称为清军入塞。

第一次发生在1629年,就在前一年,皇太极领人击败了位于蓟门北边的察哈尔蒙古,由此拓宽了一点和明朝的边界线,也就是蓟镇北边的长城喜峰口。这一年,皇太极率领约十万八旗兵入侵喜峰口,进犯遵化、良乡、固安、香河、永平、顺义、迁安、滦州等地。被称为“己巳之变”。也是在这一战后,袁崇焕被杀死。


第二次是1634年,皇太极进犯宣府、大同的数个州县,此前后金已经几乎打残了察哈尔部和土默特部,占据了大片的土地,进一步拓宽了和明朝的边境线。

第三次是1635年,多尔衮、萨哈璘、豪格率军进犯林丹汗的河套地区,在太原府所属的忻州、定襄、五台等州大肆劫掠。此时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已是风中残柳,漠南蒙古被后金统一成了必然趋势。

第四次是1636年,皇太极第二次攻入长城,突入长城独石口,七月,在延庆大败明军,八月,清军猛攻昌平,遍蹂京畿,历时四个多月,明称“丙子虏变”。

第五次是最为惨烈的一次,1638年,清军以多尔衮、岳托为主将,绕道蒙古,从密云东面的墙子岭、喜峰口东面的青山口,突破长城要塞,沿着运河往南直到济南,俘获了人畜46万。明廷急调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入援。卢象升拼死奋战,弹尽粮绝,最后阵亡。史称“戊寅虏变”。 当然,此次清军阵亡人数也是不少,不过相比所劫掠的物资和人口,仍然是一次大胜。


第六次是在松锦大战之后,皇太极以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从黄崖关出击,进入蓟州。杀鲁王朱以派及乐陵、阳信、东原、安丘、滋阳诸郡王、官吏等数千人。攻克允州、顺德、河间,30州,36县,共66城,降3城。击败明军27处,所获黄金12250两,白银22051263两,俘获百姓360912名口,驼马骡牛驴羊共32100有奇。兵锋止步於南直隶海州一带。

可以说每一次入塞,清军都是大有所获,而且行动起来也是越来越轻松。不难保再一次入塞时,就是人家赖着大明的地方不走的时候了。

所以说吴三桂的献关,不过是加快了一个必然的历史进程,并不能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


火器工坊


何止是打得进来,打进来五回了,一次比一次丢人。

事实上,吴三桂献关以前,清军共率兵五次进入明境掳掠扫荡:



第一次在崇祯2年, 清军主帅是皇太极。

严格地来讲,这一次明军是有抵抗的,还体现了一定战斗力。只不过抵抗到一半时候,崇祯就杀掉了明军主帅袁崇焕。后面的战斗,明军是在没有统一领导的状态下各自为战的。

这次后金军是从喜峰口入关,连克马兰峪、汉儿庄、潘家口、洪山口等处。得到敌军远程奔袭的消息,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兵赶去救援,却被守关的明军坚决拒之关外。

然后后金军趁机杀来,赵率教率兵与后金军进行野战,壮烈牺牲,遵化失陷,巡抚王元雅也上了吊,给崇祯的未来做了个很好的示范。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明军的北方防线并不是统一指挥的。

袁崇焕闻讯,紧急率兵勤王,自宁远赶赴蓟县,后金军西进,下玉田、三河、香河。

11月16日,袁崇焕率军至北京左安门外,后金军前锋抵达。20日,双方在德胜门激战,关宁军居然与后金军打了个不相上下,互有伤亡。

12月1日,崇祯把袁崇焕从筐筐里吊进城去“议饷”,随后下了大狱。

北京军民皆认为袁崇焕一向主和,擅杀毛文龙,此次通敌叛国,引金兵围京,妄图迫朝廷签订城下之盟,愤恨至极,纷纷要求处死袁崇焕。

敌临城下,主帅被捕,关宁军军心崩溃,当即走散一万五千人,崇祯急调满桂入京。

满桂很勇敢,率兵出去就死了,总兵黑云龙、麻登云也被俘投降。

后来大臣又让袁崇焕写信把关宁调回来,后金军退走。

八旗兵将要攻打北京城,皇太极笑言:“城中痴儿,取之若反掌耳,但其疆域尚强,非旦夕可溃者,得之易,守之难,不若简兵练旅,以待天命可也”

意思就是:在我眼中,北京城里这群家伙都如蠢猪一般,还是养肥了再杀吧,咱们以后多来几次,练练手。

12月末,留下一封《致崇祯书》后,皇太极领着军队高高兴兴地走了,路上又攻下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安全返回了沈阳。

第二年八月,明朝唯一一个曾经对清军作战有过胜绩的将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现在很多三无扯淡派的明粉就以此攻讦袁崇焕,做为辽东主帅,居然被敌人杀到京城,肯定是叛国汉奸。

哪怕稍微有点智商,随便分析一下,如果袁崇焕真的投敌,皇太极需要绕道蒙古?袁崇焕会被用筐筐吊进城去?

还有人认为,杀了毛文龙,后金后放没有了牵制,才大胆杀到京城的。

智商低劣到可笑的地步,皇太极绕道蒙古时,此刻的关守军对后金地区的威胁大不大?这样的牵制人家都没在乎,还怕你个毛文龙?

当然了,我们都知道,有些东西是没法提高的,况且,教育他们知识是他们家长的法定义务,和咱们没啥关系。

结论:

1.此刻的明朝的边军精锐部分是一定战斗力的,但境内的守军完全不行。在野战的状态下,明军打不过后金军,这是事实。

2.自蒙古倒向后金以后,长城防线实际意义就不大了,后金完全具备随时深入明境的能力。

3.从军事角度上分析,皇太极此次进犯,是冒险的,尤其是攻打北京城。孤军远袭而攻坚城,是兵家大忌,因为不可能携带足够的攻城用具。如果整条明朝防线和军队是统一指挥的,皇太极这次是相当危险的。

好在,袁崇焕下了大狱,皇太极就能很轻松地带着战利品回家了。



第二次是在崇祯7年。

三无明粉口中的“内奸”袁崇焕即然已经死了,按道理来说,明军应该“刚”一下了。这没有内奸了,你大明王朝再挡不住,恐怕说不过去了吧?

后金军这次仍然是皇太极为主帅,兵分四路,从大同、宣化一带破关而入。

“不攻城池,只在各村堡劫掠” 明明白白地就是抢东西来了。

崇祯下旨,城池若破,守官必处死,然而他的话比狗屁响不了多少。

后金军兵临城下,守军无一敢战,或弃城逃跑,或紧闭城门,发射礼花。

明朝南山参将毛镔,带着护卫到永宁开会,永宁守将怕他是后金的诱子,关门紧闭,坚拒其入。

八月初,后金二十来个骑兵在山西淳县掠获妇女小孩千余人,经过代州城下,俘虏们望见城上自己的亲人,互相呼唤悲哭,城上守卫的明军连一支箭都不敢射,眼睁睁地看着后金兵押着俘虏扬长而去。

淳县陷落后,后金把掠来的财物装了300辆大车满载而去。 几天后,淳县地方官向朝廷报告说,已收复此城。

后金军诸路兵马在应州会合,又攻克了代州,明军窝在大同城中,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后金军又攻下万全左卫,杀掉了守备常汝忠,歼灭明军千余人,从尚方堡出塞,走了。

远行数千里,若入无人之境。

这次印证了那句话: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朝北方防线上缺少能统领全局的将才,对后金的入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出战的勇气都没有了。

结论:自此,明朝就成了后金的公厕了,想啥时候来就来,想啥时候走就走。有些明粉吹嘘的所谓最刚强的朝代,就这么窝囊废。



第三次扫荡是在崇祯9年。

皇太极觉得对付这种草包根本不需要自己亲自出手,就派了阿齐格率兵前来。

清军兵分三路,奔冀北,入独石口,会合于延庆,七战七胜,俘获人畜一万多。

7月3日,清军经延庆入居庸关,取昌平,总兵巢丕昌投降,清军烧毁了明德陵。把大明的祖坟给烧了。

清军直逼北京西直门下。崇祯帝命兵部尚书张凤翼总督各镇援兵,太监高起潜监军(崇祯总是喜欢派这个阉货),各镇却都按兵不动,无人敢出战。

朝廷腐败,将士畏战,望风而丧胆,惶惶如土鸡。

清军劫掠京郊,入定兴,下房山,战涿州,攻固安,克文安,破宝坻,杀知县赵国鼎,陷顺义,知县上官荩自杀。

又至怀柔,占河西务,屯兵密云、平谷,一个月内,“遍蹂畿内”。

定兴县被围,光禄寺少卿鹿善继毅被俘身死。 阿齐格共攻克12城,大小56战,全胜,俘获人畜17万9千8百。

8月20日,清军回归,明朝的兵部尚书张凤翼得知后,率军出京赶来,在屁股后面跟着清军很久,也不敢发动攻击。

9月1日,清军携带掠获的人畜和物资从冷口出关而归,吹拉弹唱,一路高歌,“俱艳饰乘骑,奏乐凯归”。

清军还做了块木牌,上面写着“各官免送”,置于路旁。

阿齐格故意把辎重队伍放在最后面,自己率精锐先归,但明军仍然不敢追击,眼睁睁看着清军满载而归。

清军出关后,张凤翼向崇祯报告:“斩敌三级”。言官纷纷上书弹劾,张凤翼吃大黄麻自尽。

清军是很有威严的,隔着河用刀指一下对岸的明军,这边就吓得呆若木鸡。他们还当着明朝将士的面侮辱妇女,而大明的铁军除了两股颤抖,气都不敢喘。



清军第四次来扫荡是在崇祯11年。

皇太极是不来的,阿济格觉得像明朝这种窝囊废根本用不着他亲自率兵,就让年轻人们来玩玩。

多尔衮来了。

多尔衮把清军兵分两翼,从墙子岭和青山关进入,密云总督吴阿衡被杀。

清军越迁安,过丰润,会合于通州,八路分兵沿太行山和运河向西掳掠。

千里平原,策马驰骋,刀锋指处,所向披靡,沿途六府城镇皆被攻掠。

崇祯派卢象升应战,太监高起潜监军(又是他)。

卢象升名为督天下兵,实际可用兵马不足两万。杨嗣昌又从中作梗,竟又把这两万人马分走了一半,卢象升率军至距鹿,兵马又溃散了一半,仅剩五千残卒,还没有粮饷。

高起潜率山海关、宁远兵与卢象升相距不足五十里,卢象升哀求其分给援兵,高起潜置之不理。

12月12日,卢象升被清军包围三重,身中四箭三刀,战死沙场。

高起潜逃跑,犯了方向性的错误,钻进了清军埋伏圈,被杀得大败。

清军又连下广平、顺德、大名等地,然后转向山东。 明军以为清兵要攻德州,大部兵马集中在德州。清军却绕开德州,攻下了济南,山东其他城镇16处也被洗劫一空。

明督师大学士刘宇亮率军尾随,却不敢进攻。

此后,多尔衮率军至天津卫,渡过运河东归,安返辽东。

此次扫荡,清军57战全胜,攻陷济南府、3州、55县、2关,杀两名总督及守备以上将吏百余人,生擒德王朱由枢、郡王朱慈颖、奉国将军朱慈赏、监军太监冯允许等,获人畜46万2千3百,黄金4039两,白银97万7460两。

卢象升死后戴罪,明朝连怃恤金都不给其家人发放。

孙承宗也是在清军这次进关时殉国的。

结论:各种姿势被蹂躏,没有半点反抗力。明朝所谓的“硬气”都是三无扯淡派的胡吹。



第五次扫荡是在崇祯15年。

阿济格肯定是不会来了,多尔衮认为,这么草包的明朝根本用不着年轻人亲自动手。 于是,垂垂老矣的阿巴泰就来了。

10万人马,两翼进军。从界岭口毁墙而入,进抵蓟县。 蓟县总兵白腾蛟和马兰峪总兵白广恩被击败,蓟县失陷。

大明王朝早有准备,在京城四周设了昌平、保定二总督,宁远、永平、顺天、保定、密云、天津六巡抚,宁远、山海、中协、西协、昌平、通州、天津、保定八总兵,做了较为严密的部署,阵势齐整,严阵以待。

清兵连克霸州、河间、永清、衡水,转攻山东,克武城、临清诸镇,直抵兖州。

鲁王朱以派被俘自杀,乐陵郡王朱宏治、阳信郡王朱宏福、东原郡王朱衣远,安丘郡王、滋阳郡王等约千人被俘斩首。

清军在兖州分兵两路,一路去莱州、登州、海州。另一跑渡黄河。 春季来临,江边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大明国内,景色优美。清兵解鞍放牧,修整一个多月,此后两翼兵马途经河北返回,先于密云会合,然后于5月22日出关,安然东归。

明朝号称39万5千人的大军,“援师无一矢相加”。

清军占临清,攻河间。明军却远走山西,沿途大肆劫掠本国百姓,“所过一空”。

清军到了青州、兖州一带,蓟辽总督赵光卞却驻军千里之外的良乡,按兵不动。

清军随心所欲,如入无人之境,迁延不去,在莒州放马一个月。 北返时,车驼绵延300余里,渡卢沟桥,历时数日车队连绵不绝。 明将刘泽清、唐通、周遇吉、黄得功等劲兵猛将都集中通州,在督师周延儒率领下,从早到晚,闭城不出。

阿巴泰率军进关,历时八个月,共攻克3府、18州、67县、88个城镇,击败明军39处,获黄金1万2千3百50两、白银2百20万5千2百70两、珍珠4千4百40两,各色绸缎共5万2千2百30匹,缎衣和裘衣1万3千8百40领,貂狐豹虎等皮500余张,俘获人口36万9千人,驼、马、骡、牛、驴、羊共32万1千余头,兵士和诸王贝勒私带的家丁们所掠取之物尚未计算在内。

结论:大明王朝的尊严呢?勇气呢?

山海关顶个屁用。整个大明王朝尽剩下些草包饭桶窝囊废和大嘴喷子了,能打的,敢打的都让他们喷死害死了,剩下的就这点渣渣水平,还是早死早超生算了。


馋嘴肥猫铲史官


历史不能假设,不过我们可以推论一下;当时的局势是,


1、李自成已攻破北京,军队贱淫驽略,压榨明朝官员,为了钱财,坏事干尽;刘宗敏在大门口立数十刮人柱,无论官员、富民、居民,只要拿不出规定的钱粮,都被抓至此受刑;明朝的那些翰林,科臣收入微薄,最为倒霉,很多都受刑而死;普通民众,一些参加牛金星科考的读书人,只要衣饰光鲜,都会被士兵拉去拷打逼银;经过数天的拷掠,李自成军共获得7000万白银,崇祯帝十年间加饷摊派,从民间也只获得2000万,可见酷烈之极,以致民心涣散;一些士兵更是相率,私入民宅抢财奸淫,有的仅一地,一晚奸淫致死300多人,之前营造的“迎闯王,不纳粮”的光辉形象已民心尽失。最致命的没有解决边关问题,就贪图享乐,错失良机;



2、明朝皇帝在煤山自杀,明朝的半壁江山已丢,明朝的主力军队在与农民军的战斗中,都消耗殆尽,很多明朝将领要不拥兵自重,要不就见风使舵投降农民军,其它的镇守边关,剩下的地方军基本上没什么战斗力,已支撑不了多久;再又明朝长期供养上百万的朱家子孙,已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长年内外战事交困,早已让这个国家千疮百孔,民不聊生,明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3、满清政权入关政策图谋已久,多尔衮听取范文程建议,制定入关夺取中原的既定政策,下令70岁以下,12岁以上必须从军,可以说倾全国之力;同时严肃纪律,要求进入明境不能只顾杀戮,要以安抚民生为主;另外积极招抚明将,很多投降的明将得到重用,在今后的战斗立下汗马功劳;


这三方的情况一对比,就知道力量悬殊了;吴三桂跟李自成闹翻,引清兵入关,可以说是一个偶然事件;就算没有吴三桂,难保没有另外一个人投降;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不然怎样呢?


说好一起去旅行


该入关还是要入关,主要原因有两个。

还有一条路

其实在清军早就在北京周围打了多年了,不入山海关又有别的路,就是远点。

普及一下地理知识,现在出关的火车只有一条路,就是走山海关、葫芦岛、锦州,但是如果你有兴趣自驾可以走另一条路,走承德、赤峰、朝阳、锦州,就是从内蒙古绕过去。在明末,这么走是有风险的,首先就是路途太远,粮草补给问题,其次就是蒙古还有其他可汗,不是你说走就可以走的,最后就是如果你走了过去了,锦州驻军抄后路怎么办呢?但是清军把问题都解决了,所以皇太极千里迢迢绕了一大圈到了北京,在北京郊外旅游了好一段,还带走了不少纪念品。

所以吴三桂让不让山海关决定不了大局。

孤城

送走了满族游客,我们再看看吴三桂的现实问题。

再松山之战后,明军主力军都没了,锦州也丢了,当时年固若金汤的关锦防线土崩瓦解,清军已经直面山海关,吴三桂已经是请驽之末,另外经常都被李自成占领了,自己就是孤城一个,被破只是时间问题。

吴三桂的选择

如果聪明,就要做出选择了,自己仅有的山海关能换来什么。李自成肯定不需要,但是送给清军,不但可以升官,还可以留下一个为大明报仇的名声。


正白旗都统


泻药!不能。

我仔细思考和参造很多同意与反对的观点,从另外一个角度给大家分析。人的角度。

大部分说能与不能,大家都从客观事实出发,证明大势,证实兵力等等,我不做评价。

可是从清朝史书记载,当时入关的多尔衮,在吴投降之前是没有起争夺天下之心的,所以才有得知吴投降后欣喜若狂、既而茫然失措之感。

然后是吴,当时吴有三条路,投清,连闯,归南明。

我们都知道,老吴是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本来闯最有希望,无奈自己作死,舍弃。

第二选择,南明,可是你看看那些人,真是烂到骨子里面了。房子都要塌了,大家还在抢!

如果闯不作死,连吴,天下大势必定。

如果吴归南明,也可三分。

下面的的话可能有点政治不正确,可是是我们从小就口口相传的:一个中国人是龙,两个中国人是虎,三个中国人不如老鼠!

我们汉人从来不是败于外敌,历朝历代都是自己作死,内耗巨大后,被其他民族抓住机会一举干掉。观史书无数,汉族历次苦难皆由此来。故而汉奸最可恨!


咸鱼眼看世界


没有,至少可能性会变得非常低。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当时的局势分析。

1644年四月初九,在得知李自成逼近北京的消息后,多尔衮率领14万清军倾巢而出,进军关内。四月十三,清军进抵辽河,多尔衮得知北京陷落。四月十五,清军到达翁后,接到吴三桂借兵的书信,改道山海关。

这是一个历史机遇,可以说是千载难逢!多尔衮抓住了!四月二十一,山海关大战,吴三桂三万精锐与李自成十万主力激战两日,清军突然杀出,李自成溃败,吴三桂归降,山海关易手,十天后清军进入北京。

山海关大战的意义在于:

1、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关宁军伤亡殆尽,李自成十万主力土崩瓦解,而清军几乎没有损失。

2、山海关本是清军始终无法逾越的雄关,但此战后唾手而得。

3、李自成主力溃败,导致他弃守北京,清军不费一兵一卒进入北京城,要知道从后金建立起,清军是“三围彼都而不下”的。

综上,大清一统基业始于石河一战(即山海关大战)。

一场战役的成败,会改变历史的走向,比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而影响一场战役成败的,往往是一系列细节,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中起到的作用,无疑是决定性的。

讨论历史的发展,我们喜欢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性,但这只是泛泛而谈,先进的必然取代落后的。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我们不能否认历史的偶然性,不能否认在历史出现拐点时,关键的历史人物起到的关键作用。1644年的历史格局,因为吴三桂发生了转变,而多尔衮抓住了历史机遇,后金在国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逆袭成功。

历史上有很多强大的政权,实力并不逊色于后金,但在当时的历史格局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倒在了实现霸业的路上,因为历史没有给他们机会。


热带鱼198590252


我认为清军入关只是早晚的问题。吴三桂归降只不过是提前了几年而已。

当时中原势力最大的只有李自成和吴三桂。且不说吴三桂,就说李自成,一路猛闯,打到了北京,逼死了崇祯皇帝,一进了北京城就膨胀了,荒淫无道,搜刮民脂民膏,强占民女等等,就这样能做的稳天下吗?其实从他逼死崇祯,他就已经凉了,他没有像其他朝代开国者先去整顿民心,连给崇祯收尸都没有。

再说吴三桂,本来他是有意归降李自成的,结果,李自成强占了吴三桂的爱妾,这就有了我们知道的冲怒一冠为红颜的故事了。当时,吴三桂的兵力,打清朝打不过,打李自成打不过。倒不如行个方便给清军。

这就是中原的两股力量了。后院都着火了,怎么对抗清军,清初八旗军的战斗力也不是吹出来,虽然后期都烂了。中原内根本没有能够可以和清军抗衡的力量。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实力也斗不过清朝。

如果崇祯皇帝可以少一点多疑,少一点固执,肯南下保存实力,再图天下。那么结果还是未可知的。可惜崇祯到死都坚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保全了名节,葬送了大明江山。

说到底还是明末政治太过腐败,社会黑暗,已经到了改朝换代的地步,而李自成和吴三桂也没能担起这个担子,胜利的天平已经倾斜给清朝了。





煮酒论古史


李自成入京之时,其实论实力大明、大清、大顺大体相当,当然相持下去,大明逐渐变强的可能性更大,毕竟大明地盘人口要大的多。

如果吴三桂比较早起兵入卫北京,李自成进城的可能性不大。闯军不一定打得过关宁军,最多互有胜负,然后退回陕西或转攻他方。

吴三桂带兵勤王时,多尔衮打山海关进京的可能性也不大,最多占了辽西走廊。一是意义不大,进关又不是第一次了,攻不破京城没有战略意义。二是如三国在京城大战,风险太大。

所以,如果吴三桂军队在京城未破之前到达京师,大明、大顺、大清初步形成相持的局面可能会出现。

到了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皇帝自杀、李自成登基之时,其实李自成的选择也很多。一是守住京城不动,静观后变,属于稳妥之策。吴三桂仍然留守山海关的可能性比较大,清军也进不了关。这样,南明仍然会建立。之后,就是各方怎么应对了。二是退出北京,回守山陕等地,属于保守之策,但大顺的实力大大增强了。毕竟收获了几千万两银子和大批文武大臣。三是撒出北京,转攻南京,平定南方。这样一个割江而治的南顺,实力超强。南方根据地统治好了,再来统一全国可期。当时的北方残破,实在不是好地方。四是攻山海关,这属于冒险之策。这样是逼迫吴三桂降清或吴与清合作攻李。李自成登基后飘了,对实力判断失误,对吴与清合击风险评估不足,于是一片石大败。

所以,只要李自成不攻山海关,吴三桂直接降清的可能性不大,也不会当带路党,毕竟他手上握一手好牌,机会很多,可以待价而沽。

当时,大家急什么呢?


花开时节思春秋


我认为如果吴三桂不带路,清军是入不了关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吴三桂如果投降李自成就会有后盾。

说让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对吴三桂来说确实有点憋屈,毕竟小妾都被人霸占了。但是只要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吴三桂就摆脱了被腹背受敌的尴尬,可以专心抵御满清,满清也就不可能入得了关。


2.李自成已经占有半壁江山,只要李自成腾出手来,防御满清足矣。

前提还是吴三桂投降李自成,李自成已经占有半壁江山了,派出部分兵马抵御清军没什么问题,只要李自成稳住了,明朝基本上没啥可能翻盘的。这点对吴三桂还是残忍了点。

3.吴三桂拒不投降李自成,就算被两面夹击,山海关也不会落入满清手里。

如果吴三桂实在不想受被戴绿帽子之仇,也可以不投降李自成,但是不能着急报仇,必须要坚守山海关,李自成在没有稳定住局势之前不可能攻打吴三桂,而明军缓过劲来可以与吴三桂两面夹击李自成,可能最后来个关门打狗。



以上就是我对吴三桂如果不领满清入关,清军不可能打进山海关的分析。当然历史不可能重来,设想只能是设想,所以如果你对我的设想有不同意见,欢迎到留言区留言指正!

我是历史白话君,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不忘昨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