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認知的:“禪讓”和“禹傳啟,家天下”

書接上文,我們從小獲得的信息就是堯舜禹禪讓和禹傳啟、家天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回味這段歷史的時候總會產生很多疑問。

首先,堯舜禹的禪讓發生在物資與文化都很匱乏的時代,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得有多麼高尚的情操和覺悟才能進行禪讓?

其次,關於堯舜間禪讓的傳說真的有點假,舜兩次被父兄謀殺卻仍能若無其事,修個糧倉父兄放火,他竟然能提前準備好兩頂斗笠當翅膀飛下來逃走;一人挖井,兩人填土,舜竟然能挖出隧道逃跑;這都得多麼的孔武有力,智力超群。

同時,舜是以治水不利的理由殺了治水多年,且是大家推薦出來的人才鯀於羽山,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是以怎樣的心情去接受的這樣一個任務?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不能入還是不敢入不想入。

多名學者曾經說過,歷史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朱棣這樣的君主為了讓人相信他是嫡出不是庶出連母親都可以不認,史書都可以篡改,那先前的歷史不更是為當時的需要進行服務的嗎?

國內考古學家曾經發現在堯都的歷史遺址處,有過當時破壞的痕跡,動了屍首未動財物,這從側面反應出當時的仇恨與無奈。

禪讓也許只是迫不得已,因為舜已做大,堯的兒子丹朱沒有自保和保護本部落的能力,堯才不得已將首領的位置讓給了舜;禹在能力不夠,無法完成復仇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屈服,三過家門而不敢入,待實力強大後才將舜取而代之。而禹的兒子啟,成長到可以很好的接替他的位置,所以才會有伯益在啟守孝三年後讓位的傳說。為什麼是傳說,守孝三年是源於儒家思想,堯舜禹的故事也是通過儒家得意美化和傳播,之所以要這樣去美化他,也是源於當時處在群雄逐鹿的年代,為了避免戰爭的生靈塗炭才會有禪讓的推崇。

不過,也正因這美化,讓我們相信世間的美好,不願以惡念去推斷世間一切,願意去做“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