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的“偽歷史”(二)——“禪讓”舜帝的正式奪位

權力從指縫溜走

姚重華(舜帝)在岳父伊放勳(堯帝)的政府各處安插了親信後,開始了奪權之路。

上古時代的“偽歷史”(二)——“禪讓”舜帝的正式奪位

堯帝伊放勳

第一步,他排斥他的內弟——帝位的合法繼承人丹朱,使做父親的伊放勳厭惡親生兒子。或者是,伊放勳並不厭惡自己的親生兒子,不過已無法保護他矣。

伊放勳是什麼時候發覺權力已從指縫中溜走的,我們不知道,只知道當他發現他已不能指揮重要的執法官員時,為時已晚。為了拯救親生兒子的生命,他忍痛宣稱:“我如果把政權移交給姚重華,國家會得到益處,只我兒一人受到傷害。我如果把政權移交給我兒,國家會受到傷害,只我兒一人得到益處。”

《史記》原文: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伊放勳不得不這樣宣佈,否則,自己兒子丹朱可能被斬草除根。這種情況下,伊放勳只能說:“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丹朱)。”最後,更擢升姚重華“攝行天子事”——代理君王。

已經具備王朝概念的黃帝王朝

現在,姚重華成了“代理君王”,如虎添翼,下一步要幹啥,縱是白痴,也會一目瞭然,當然是要吞噬伊放勳這位岳父大人的寶座。

中國君主專制,雖然在“堯天舜日”的這一百四十八年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制度,不過,初期社會結構,習慣上還是父子相傳的。

黃帝王朝君王的傳遞情形,就是一個有力的說明。

黃帝開啟的王朝共有七個君王,第二到第六位都是黃帝姬軒轅的直接後代。第一任君王就是黃帝姬軒轅。第二任君王姬己摯,是姬軒轅的兒子。第三任君王姬顓頊,是姬軒轅的孫子。第四任君王姬俊,是姬軒轅的曾孫。第五任君王姬摯,是姬軒轅的重孫。第六任君主,伊放勳(其實姓姬,只是改姓了伊)是姬軒轅的重孫。第七任君主就是姚重華。

前六任君主,即使不是父子關係,至少也應是兄弟關係,如果不是兄弟關係,至少也是叔侄。在世襲的原則下,女人沒有地位,姻親更插不上腳。

剷除“四罪”

姚重華瞭解這種政治形勢,如果要合法取得政權,絕不可能,必須使出非常謀略,才能突破傳統的約束。

於是,一個驚天陰謀產生並且被付諸實施:姚重華迫使岳父大人伊放勳不斷宣傳要拱手讓位,以便給自己營造有利的政治環境。


可是,這種宣傳,引起了強烈反應,一些效忠政府的忠臣義士,挺身對抗。

其中態度最激烈的,就是身負重責大任,正在治理水災的姒鯀,也就是禹的父親。姒鯀告訴伊放勳曰:“這是一個凶兆,你怎麼把國家最高的權位,私自傳授給一個無賴?”

姚重華聞之勃然大怒,他絕不允許一個僅有聲望而手無權柄的傢伙,破壞他偉大的計劃。於是,他指控姒鯀治水九年而仍未成功,罪該萬死;同時立即派出殺手,趕到羽山(山東臨沂)荒山上,把正在汗流滿面,辛苦工作的姒鯀處決。

《國語·周語下》:“舜之刑也亟鯀。”

上古時代的“偽歷史”(二)——“禪讓”舜帝的正式奪位

鯀禹治水

另一位大臣共工也堅持不可把帝位私相授受,姚重華將他逮捕,放逐到邊荒的幽都(北京),然後就在幽都,砍下尊頭。

上古時代的“偽歷史”(二)——“禪讓”舜帝的正式奪位

共工

為了更徹底地建立威嚴,姚重華再把另外兩位潛在的政敵三苗先生、驩兜(歡兜)先生,一併幹掉,並且連同姒鯀先生和共工先生,合稱為“四凶”。這是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典型,用君王的手,剷除效忠君王的忠良。從此,姚重華為千古權奸,立下漂亮的榜樣。殘殺忠良而又加上醜惡的帽子,姚重華是“鬥臭”和“醜化敵人”絕技的鼻祖。

“四凶”是總稱,姚重華又分別賜給他們醜惡的綽號和不同的罪狀:
  姒鯀——杌(罪狀:治水無功)
  共工——窮奇(罪狀:淫闢)
  三苗——饕餮(罪狀:不遵王命)
  驩兜(歡兜)——渾沌
  只有驩兜(歡兜)的罪狀沒有記載,其實用不著記載,事情明白得很,他們真正的罪狀是冒犯了權奸姚重華,如此而已。

大屠殺之後

大屠殺之後,反對聲浪消失在血腥之中。

《尚書》曰:舜巡狩四嶽,“流共工於幽州,放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

當然天下鹹服,再有不服的,“四凶”立刻變成“五兇”矣。然而最妙的還是孔子,他對大屠殺的解釋是:
  “伊放勳發現姚重華賢能,並不可貴。發現了之後,一點都不懷疑,摧毀了所有的挑撥離間,甚至誅殺進諫的人,才是真正的可貴。”
  原文曰:堯之知舜之賢,非其難者也。不以其所疑,敗其所察,夫至乎誅諫者必傳之舜,乃其難也。

在孔子眼中和筆下,姚重華兼具真理正義、公道人心。

“禪讓”——舜帝的正式奪位


到了這時候,篡奪帝位的時機,已經成熟。公元前2258年,伊放勳終於下臺。

但關於這場被後世儒家學派知識分子百般讚揚的“禪讓”,古書上的記載,卻實在過於簡略。

《史記》只一句話曰:“卒授舜以天下。”其他古書,更含糊其辭,不知所云。《帝王世紀》曰:“堯取(娶)散宜氏女,曰女皇,生丹朱。又有庶子九人,皆不肖,故以天下命舜。”《呂氏春秋》曰:“堯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淮南子》曰:“乃屬以九子,贈以昭華之玉,而傳天下焉。”
沒有一本書記載了此次政權轉移的具體步驟,只記載伊放勳曾表示過要把帝位讓給另外兩個人,其中一位是許由,許由一聽說要他當頭目,頓時心膽俱裂,怎麼,教我跟姚重華對抗呀?捲起鋪蓋就跑,跑到箕山(河北唐縣北郊二十公里),像躲強盜一樣躲了起來。另一位是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忙推說他自己害了一種“幽憂”的奇疾,所以無法參與政治。


古書上從沒有記載過舜帝姚重華曾經拒絕過接班,哪怕連裝模作樣的拒絕都沒有。

歷史質疑

堯、舜、禹之間的“禪讓”故事,是中華文明中最溫情脈脈、最令人神往的政治童話。

然而,早在在戰國時期就有人對“禪讓”一說提出了懷疑。

《荀子·正論》記載了荀子的疑問:“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

《韓非子·說疑》記載戰國末的韓非的言論道:“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不僅否認了“禪讓”之事,還說舜和禹繼承帝位,是“臣弒君”的結果。另有唐代的劉知幾在所著的《史通》中引《汲冢瑣語》說:“舜放堯於平陽”,還說舜是給禹趕到蒼梧而死的。

後來還有司馬貞引《竹書紀年》在其著作《史記正義》中說:“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見也。”

墨家提倡“尚賢”,直接鼓吹“禪讓”。儒家“祖述堯舜”,也對“禪讓”大加宣揚。如“古者舜耕於歷山,陶河濱,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賢》)把舜說成是會燒窯、捕魚的農夫,以此來申述他“尚賢”的宗旨。因此近代有些學者則認為:“堯舜禪讓”說是戰國初墨家的創造。

但墨家僅說過“堯舜禪讓”。至於“舜禹禪讓”說法的來源,近代學者則認為是也贊成“舉賢”的儒家新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