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四絕"佛教聖地--靈巖寺

"天下四絕"佛教聖地--靈巖寺

靈巖寺,始建於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位於山東濟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長清縣萬德鎮靈巖峪方山之陽。自東晉開始創寺,佛圖澄的高足僧朗在此建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滅法,佛事遂廢,至孝明帝正光年間(520~525)再興。正光元年(520)法定禪師來此遊方山,愛其泉石,重建寺院,逐漸興旺。此後,唐、宋、元、明各代為寺院盛期。最盛時有僧侶500餘人,殿宇50餘座,形成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直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仍有殿宇36座,亭閣18座,無一不顯現出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歷史悠久,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並稱"海內四大名剎",併名列其首。靈巖寺,現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中國是佛教聖地,名山名寺遍佈全國各地,數不勝數。說起中國的名寺人們首先會想到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嵩山少林寺等名剎,殊不知在山東濟南泰山腳下有一座千年古寺"靈巖寺",它始建於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並稱海內四大名剎,並位列其首。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遊泰山不至靈巖不成遊也”之說。靈巖寺,其內千佛殿中40尊等身高的彩繪羅漢像,分別塑於宋代和明代,是聞名的雕塑藝術珍品,被近代文學家梁啟超譽為"海內第一名塑"。


靈巖寺初建於東晉,佛圖澄的高足僧朗在此建寺。興於北魏,盛於唐宋,列海內四大名剎之首。靈巖寺峰巒奇秀,風光旖旎,以風景幽深、泉石秀麗著稱於世。寺周群山環抱,深奧幽邃。寺內古木蒼翠,怪石林立,殿宇崢嶸。靈洞曲澗、青峰翠巒環繞著古剎精舍,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


進入寺內首先來到的是山門金剛殿,金剛是金中最剛之意,比喻牢固、銳利、能摧毀一切的意思。金剛力士,是專門持金剛杵(古印度的一種法器)守護佛法的天神。這個殿的風格屬明清建築,塑有“哼哈二將”,專為把守大門守護佛法和寺院。走過“聚善”橋是“二山門”,又叫天王殿,殿內塑有護法四天王。中國佛教寺院中一般均有四天王塑像,他們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建築風格為單簷硬山頂,房梁五架,兩邊以穿插坊連成整體。天王殿外豎有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碑刻十七塊。記載了靈巖寺的歷史沿革及影響。很多石碑上雕有龍紋,看得出這應是皇家所賜。


再往裡走,正中間就是大雄寶殿,原名為獻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建於宋嘉佑年間(公元1102-1110年),是寺僧誦經禮佛的地方,明代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2年),魯藩捐塑三大士像於其內後,更名為大雄寶殿。

在大雄寶殿的北面有一五花殿遺址,又名五花閣,宋景佑(1034—1038年)年間所建,由瓊環長老創建,明清時重修,後毀於火災,現在只留下基石部份。 據《靈巖志》記載:“閣架兩層龜首四出,備極精工,前人稱為天下第一”。該殿全為石料砌築,現存八稜石柱及復蓮柱礎,為宋代遺物。

進入殿中,在西殿上有數以千計高 30釐米左右的銅鑄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在大殿內有四十尊羅漢泥塑,每尊羅漢身高101-120釐米,而靈羅為藤木所制,顯得非常栩栩如氣。他擺脫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個塑像都以現實人物為基礎,神情狀貌非常生動,喜怒哀樂俱形於色,堪稱一絕。

其中最為引人入勝的是千佛殿內40尊宋代彩色泥塑羅漢,歷來為觀者和專家們讚譽不絕,梁啟超稱其為“海內第一名塑”;藝術大師劉海粟有“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此外,不少名勝古蹟大都流傳著美麗動人的傳說,如闢支塔基裝飾的浮雕“地獄中的蓮花”、“最後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

駐足靈巖勝景,你會看到,這裡群山環抱、巖幽壁峭;柏檀疊秀、泉甘茶香;古蹟薈萃、佛音裊繞。這裡不僅有高聳入雲的闢支塔,傳說奇特的鐵袈裟;亦有隋唐時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羅漢像;更有“鏡池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觀。故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遊泰山不至靈巖不成遊也”之說。

近年來,靈巖寺的文物保護、旅遊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己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目的地,每年都有百萬計的國內外遊客來靈巖或觀光遊覽、尋古訪幽;或登山健體、體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務會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