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豆腐:我颜值过人,但味道才是我的杀手锏

绍兴诸暨篇

1.次坞打面:一碗可以统杀南北的面条

2.西施豆腐:我颜值过人,但味道才是我的杀手锏!

作为世界美食林中的重量级选手,中国对人类食谱的贡献颇多,豆腐,就是其中之一。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豆腐已经深深嵌入他们的生活,即便是在欧美,随着素食风潮的兴起,豆腐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

而在国内,豆腐更是上山下海,无所不能。

几乎所有菜系,都有以豆腐为主材的名菜。比如:

麻婆豆腐(川菜)

酿豆腐(客家菜)

毛豆腐(徽菜)

臭豆腐(长沙)

西施豆腐:我颜值过人,但味道才是我的杀手锏

在绍兴,有两种豆腐不得不提,一是绍兴臭豆腐,二是西施豆腐。第一种不必说,全国知名。今天老越要说的是第二种,名气还欠些火候的诸暨名菜:“西施豆腐”。


西施豆腐的颜值富有江南神韵

江南钟灵毓秀之地

所产多婉约秀美

比如苏浙园林

比如美女西施

西施豆腐也是如此。
西施天生丽质,肤白貌美,被列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我们常形容美女有“沉鱼落雁之容”,其中的“沉鱼”,说的就是“西施浣纱”这一场景。而诸暨这一款豆腐的品相,恰恰与这位诸暨女子的美丽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西施豆腐:我颜值过人,但味道才是我的杀手锏

一碗西施豆腐上桌,

但见雪白细嫩的豆腐,

在滑润清透的汤汁中,

或浮或沉,若隐若现,

偶有几页葱绿荡漾其中。

这不是”沉鱼“,又是什么呢?

秀外惠中,荤素搭配,物料丰富

西施豆腐作为绍兴诸暨的名菜,在当地一直是宴席头牌,无论起屋造宅、逢年过节,婚嫁、寿诞、喜庆、丧宴,它都是第一个上桌。

所以诸暨民间一直有"乱抢煎豆腐"(煎豆腐为西施豆腐的民间叫法,也有叫荤豆腐、大豆腐)的说法,意为豆腐一上桌,一桌人争先恐后拿起勺子往自己碗里盛,片刻之间一碗西施豆腐就能被抢个底朝天。

有此地位,西施豆腐靠的当然不仅仅是颜值。

毕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食物,我们见得多了。

不仅要秀丽的外表,还得有实惠的内里,才能俘获乡亲们的口舌和脾胃。

西施豆腐似乎深谙此理。

西施豆腐:我颜值过人,但味道才是我的杀手锏

先说主料

名曰西施豆腐,主料自然是豆腐了。

按照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凝固剂不同,豆腐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以盐卤为凝固剂制得的,多见于北方地区,称为北豆腐,含水量少,含水量在85%~88%,较硬。

二是以石膏粉为凝固剂,多见于南方,称为南豆腐,含水量较北豆腐多,可达90%左右,松软。

三是以葡萄糖酸-δ-内酯为凝固剂,称为内酯豆腐。

理论上说,这三种豆腐都可以用来制作西施豆腐,但以内酯豆腐为佳,因为它更白更嫩,口感更为润滑。

处理时,要把整块豆腐切成小块或丁粒,再放入清水中煮开,这样容易保持豆腐粒的形状。

煮豆腐的水一般会有豆腥味,所以最好把它去掉,换入清水或高汤。


再说配料

西施豆腐配料极为丰富,以山珍为主

冬笋、木耳、香菇、肉末一般不会少

丰富一点,虾仁、火腿、青豆等等也会加

讲究一点,土鸡汤打底也是常事

西施豆腐:我颜值过人,但味道才是我的杀手锏

正版(或者说原始版)的西施豆腐,一般是放鸡杂的。

因为诸暨人过年和酒席,绝对不会缺了鸡肉。

现杀的鸡,取出新鲜的鸡杂,就是西施豆腐提鲜的绝佳材料。

但若是在平常,为了做西施豆腐专门去杀鸡,显然不可取,专门采购鸡杂也不容易,所以,家常的做法,或者一般小饭店,会去掉鸡杂这一味料。


最后说汤

前面说了,作为酒席菜或过年菜的西施豆腐,一般会用鸡杂,同样的,也会加入鸡汤。平常的做法,就是加清汤了,但由于加入各类“山珍”同煮,即使是清汤,鲜味也是有保证的。


制作西施豆腐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勾芡。

把番薯粉用水化开,然后慢慢倒入锅中,边倒边搅,直至锅内汤汁粘成稠状,最后再倒入蛋黄汁成型。

对粘稠度的把握,是西施豆腐能否成功的关键。

太稀,就变成了汤,失去了入口的润滑度。

太稠,既粘嘴烫口,也出不来清透的效果。

西施豆腐:我颜值过人,但味道才是我的杀手锏

关于制作过程中放不放酱油的问题,诸暨当地人也多有争议。

实际上,两种做法都有。

放酱油,出来的是红汤,亮红色的汤汁也别有一番风味。

不放酱油,出来的就是白汤,上面再点缀几粒小葱,更突出豆腐洁白如玉的特点。

老越以为,按照“西施豆腐”这一名字来说,还是用白汤更贴切一些。

西施豆腐的传说

秀美的西施豆腐,却有着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

吴越争霸时期,越王勾践在战争中失利,他采纳文种"伐吴九术",其中之一便是"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

西施出身贫寒,自幼随母浣纱江边,又称"浣纱女"。西施本来就天生丽质,被选入宫中后,经越国乐师三年调教,更是气质高雅,不仅善歌能舞,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成为知书达礼的绝代佳人。

学成之时,也是其被送往吴国之日。

西施豆腐:我颜值过人,但味道才是我的杀手锏

西施深知自己不能忠孝两全,一旦去了吴国就不可能再回故乡为父母尽孝。经过再三考虑,她向越王勾践提出了一个请求:要求朝廷替她去苎萝村老家操办几桌告别酒宴,宴席上必须要有“煎豆腐”这道菜。

西施知道,自己这一去再也不能回到故土,见不到养育自己的父母了。她想通过这场名义上是喜宴的丧事饭,告知父老乡亲,原来的西施从此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为越国再度复兴而献出自己一生的另一位西施。

朝廷为西施姑娘操办的酒宴,在苎萝村大摆了三天。乡亲们吃着“煎豆腐”,深感西施姑娘的用心良苦,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从此苎萝村的父老乡亲们为纪念这位以身许国的姑娘,就将酒宴中摆“煎豆腐”这一风俗保留下来,并将其名改称为“西施豆腐”。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动人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诸暨老百姓都为西施是诸暨人而感到光荣。于是,“西施豆腐”就成为“红白喜事”时必有的一道菜了,意在教育子孙后代要传承西施的品质。

凄美的故事,为传统美食增色不少。

但是,传说归传说,较不得真。

比如像下面这位这样,就不好玩了。

西施豆腐:我颜值过人,但味道才是我的杀手锏

你要这么较真,老越拉来一位清朝皇帝总可以了吧。

这是西施豆腐的另一个传说。

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时,与宠臣刘墉一起微服私访来到诸暨,两人尽心游阮,信步来到苎萝山脚小村,只见农舍已炊烟袅袅,方觉肚中饥饿,在一农家用餐,享用“西施豆腐”后,不禁击桌连声称妙,闻其菜名,脱口而赞:“好一个西施豆腐!”

乾隆爷真是好口福,似乎江南所有的传统名小吃,都能跟他扯上点关系。

END

到绍兴诸暨,记得来一道“西施豆腐”哦!


老越吃的,不仅是味道,还有历史和文化!

跟"老越"一起追寻越文化的根

发现一个最真实的绍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