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團結、協作、共情是人類抗擊大規模傳染病的唯一正解

截至2020年3月9日,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現,除中國外,確診新冠肺炎病例數已接近3萬,韓國、日本、意大利、伊朗等國家成為新的集中爆發地。儘管世界衛生組織仍然認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構成全球“大流行”,但把全球疫情風險預警調整到“非常高”的級別。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態勢已經呈現。它究竟為人類社會提供了一次團結合作、共同阻擊疫情大流行的歷史機會呢?還是會誘發人們更加以鄰為壑,從而削弱國際社會在衛生防疫領域的合作和全球治理的根基?疫情的國際蔓延是否會促進國際社會去構建、完善“更安全的全球化”?還是對業已出現的“逆全球化”推波助瀾?

要回答這些問題並不容易,因為正反兩種情景都確乎存在,而且相互交織、相互博弈。譬如,世界衛生組織在最短的時間裡,用現實和虛擬的平臺召集四百餘位全球頂級的病毒和疾控專家,引導他們對病毒溯源和防控疫情等重要問題開展研討,迅速制定工作計劃、確定資助研究的優先領域等。用世界衛生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亞•斯瓦米納坦的話講,全球科學家的這種團結合作、集體攻關乃“史無前例”。

但同時,伴隨疫情開始全球蔓延,圍繞“病毒來源”和“疫情起源國”的各種“汙名化”氾濫。一些國家甚至出現了對特定人群的“種族歧視”。更有甚者,部分美國政府高官大打“疫情”的意識形態牌,繼續毒化中美關係氣氛,卻對如何把握機遇、重新激活中美在公共衛生領域的合作聊無興趣。這些不同方向的情形和力量交鋒、博弈,其態勢關乎這場全球新冠疫情的結局,更影響未來人類在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合作前景。

病毒無國界,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這時候初步總結國際合作的經驗和教訓,對於仍在持續中的全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尤其重要。國際合作至今究竟對中國和全球的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發揮出了哪些功效?中國又在這場抗“疫”國際合作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做出了哪些貢獻?更重要的是,從當前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合作現狀和治理機制看,還存在出哪些嚴重缺陷和問題?需要如何來強基石、補短板?針對當前仍然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和國際社會如何進一步加強團結,繼續爭分奪秒地與病毒賽跑,並戰而勝之?上海國研院的最新研究報告《全球協作抗擊新冠病毒:作用、經驗與啟示》(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the Coronavirus Combat: Results, Lessons, and Way Ahead)將詳細解答這些問題。

在此之前,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相繼發佈了三部戰“疫”報告——《提振經濟:中國力爭打贏另一場抗“疫”保衛戰》、《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大決戰》、《中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進展與前景》。

戰“疫”報告之四

《全球協作抗擊新冠病毒:作用、經驗與啟示》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團結、協作、共情是人類抗擊大規模傳染病的唯一正解

課題負責人:

陳東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張海冰,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長

報告執筆人:

魯傳穎,法學博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中心秘書長

程保志,法學博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 刊,醫學博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教授

祝 鳴,法學博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

翻譯:

楊 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季刊》(CQISS)編輯

徐曉嵐,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合作與對外交流處

孫莎莎,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季刊》(CQISS)編輯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團結、協作、共情是人類抗擊大規模傳染病的唯一正解

主要觀點

1

當前疫情凸顯國際合作價值

報告分析指出,大規模傳染病、尤其是那些新型病毒引發的疫情,更凸顯了國際合作的價值。戰鬥在疫情最前沿的國家奮力阻擊乃至做出巨大犧牲,往往為世界上其他地區的防控爭取到“黃金時間窗口期”。而後續的國際醫療科研合作、國際醫療物質支持、國際權威學術機構等積極參與,都有助於國際社會盡早建立、並不斷完善科學和有效的防控體系。當然,全球化世代,病毒疫情也會加劇形形色色“信息病毒”的傳播,為阻止疫情時期“汙名化”和非理性的恐慌,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重要國際組織往往扮演著“正本清源”的關鍵角色。

2

中國經驗為全球抗疫提供借鑑

報告梳理了中國在抗“疫”中的許多舉措和經驗,它們對當前國際合作抗“疫”提供了極為有益的借鑑,也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肯定。其中包括全政府、全社會的動員體系;空前的阻斷疫情擴散的強力措施;及時、充分地與世界衛生組織等開展信息溝通和知識分享;深度參與國際醫療合作和集體攻關等等。報告認為,中國阻擊疫情戰鬥中強調“統籌兼顧”、“科學防控”、“精準應對”和“因時、因地、因情”靈活調整等等做法,尤其值得國際社會借鑑。

3

全球公共衛生合作亟待加強

報告特別分析了當前國際疫情防控體系、以及全球合作應對公關衛生突發事件所面臨的困難,指出由於不同國家在文化傳統、政治制度、社會規範、價值觀、公共衛生資源和能力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在衛生安全風險的分佈以及應對這些風險的資源儲備方面存在不平衡,加之地區和國際安全衝突,致使發生在一國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現出複雜的特點,對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危機構成嚴峻挑戰。報告因此呼籲要加快轉變全球衛生安全觀念,避免“恐慌—忽視”兩極搖擺;要加快彌補全球公共衛生突發應急機制的短板,尤其是要加強許多國家核心監測和應對資源的能力建設,使得這些國家和地區能夠切實遵守《國際衛生條例(2005)》,從而有效阻擊疫情的全球蔓延。報告還呼籲要進一步增強全球衛生領域的領導力,彌補國際公共衛生領域合作的資源短缺,著力“防止國際公共衛生安全領域的政治化和汙名化”傾向。

4

各方需團結、協作、共情

面對當前疫情全球蔓延的態勢,報告最後還對如何防止疫情在全球進一步蔓延提出了五條建議,包括加強中日韓的聯防聯控協作,共同發揮在東北亞乃至整個亞洲衛生治理的中流砥柱作用;國際社會繼續增強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公共衛生能力薄弱的最不發達國家的衛生援助,支持它們的基礎衛生設施體系的建設以提高應對各種疫病的能力;國際多邊開發銀行要增加對國際衛生體系的貢獻;加快和他國落實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合處置機制;以及加強國際社會抗“疫”的經驗和知識分享。

正如本報告結尾所言,“儘管各國國情和能力不同、每次爆發的傳染病也各有其特徵,人類防控傳染病的知識也在不斷積累完善之中,所以防控疫情在世界上無法遵循統一模式……但及時阻斷疫情傳播、儘早發現和救助感染者,是疫情防控的基礎。中國作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戰場,付出的努力最大,採取的舉措最嚴,獲得直接經驗也最豐富,目前防控疫情的成效也最顯著。中國正努力盡早、全面地同國際社會分享這些經驗,加大與各國以及包括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合作,以期早日打贏這場全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爭。”

我們相信,團結協作,再加上同理心,是人類抗擊大規模傳染病的正解,也是促進國際社會去構建“更安全的全球化”的橋樑,這也是本報告所要傳遞的明確信念。


戰"疫"報告之三

《提振經濟:中國力爭打贏另一場抗"疫"保衛戰》

無論是當前中國的經濟總量、在全球經濟產業鏈、價值鏈的位置、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能力、還是當前世界經濟和政治的態勢,都和17年前“非典”發生時的情況迥異,簡單的歷史類比難以幫助人們準確判斷疫情對當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影響程度。為此,我們需要有一個更加複合、動態的分析框架。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課題組的同仁們在研究報告中,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團結、協作、共情是人類抗擊大規模傳染病的唯一正解

課題負責人:

陳東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葉玉,法學博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

王玉柱,經濟學博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一帶一路"與上海研究中心秘書長

薛磊,法學博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

翻譯:

張哲馨,法學博士,《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季刊》(CQISS)副主編

楊立,《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季刊》(CQISS)編輯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團結、協作、共情是人類抗擊大規模傳染病的唯一正解

主要觀點

1

報告分析指出,研判這場疫情對中國經濟乃至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最重要的變量是疫情什麼時候能夠得到基本控制。課題組依據的判斷是:雖然目前武漢和湖北的疫情形勢仍然嚴峻,中國其他地區則相繼進入平穩期,正在有序恢復經濟和社會生活。當然,由於各地的疫情情況不同,各地政府仍然在盡力平衡"抗疫"和"恢復經濟"兩大任務,企業、社會各界對於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生活的響應也有差異。總體而言,除了湖北外,中國其他地區的疫情在一季度內得到有效控制應該是個大概率事件,短期內疫情雖然對中國經濟衝擊較嚴重,但全年看其負面影響仍然可控。不過,報告也特別提醒要特別關注當前中小企業"復工難",以及重災區的復工復產仍不可預期對產業供應鏈的長期影響。報告同時指出,疫情也會給中國的醫療、遠程網絡服務等產業帶來新的快速發展的機會。

2

報告分析認為,判斷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的另一個重要變量是政府當前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工具箱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短期紓困型的政策,包括財政、金融、貨幣、稅收等支持政策,以及包括用工上的各種費用減免等,以此緩解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因為疫情引發的短時資金和用工困難。另一類則是側重中長期的政策支持。報告提出了包括探索動用外匯儲備採購應急物資以緩解政府支出壓力,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以及通過社會動員構建新的勞資共識,助力企業紓困等幾個政策工具。

3

報告堅信,中國抗擊疫情本身將有助於為中國下一步的改革開放提供新動力。一是有助於進一步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社會共識。二是有助於促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和社會經濟綜合抗風險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此次疫情的發生暴露了中國在防控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上的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方面存在的缺陷,為下一階段啟動全面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動力。三是將有助於促進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力和經濟結構的優化,激發新的增長活力。此次疫情給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進一步按下了"快進鍵",諸多技術理念受到真實場景需求的推動,有望迎來產業的大發展。

4

報告還基於一些國際重要經濟分析機構的數據預測,分析了疫情爆發對世界經濟的可能影響,指出由於中國巨大的經濟體量、以及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重要地位,疫情的外溢影響不僅在於短期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和國際旅遊、國際教育等服務貿易下降,還可能對全球產業供應鏈穩定造成新的不確定影響。疫情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目前相對有限,影響美國經濟和中美經貿關係趨勢的更關鍵因素仍然是中美能否落實第一階段雙邊經貿協定。

當然,本次疫情最終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還是取決於中國防控疫情的速度和能力,以及國際社會合作共同阻擊疫情的集體行動能力。正如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最近在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期間所言:"國際社會合作抗擊病毒傳染、減緩疫情的經濟衝擊至關重要,尤其是當疫情還會持續和擴散的當口。"本報告也再次強調了經濟全球化時代,密切的相互聯繫和依存必然導致"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凸顯了國際社會應當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緊迫性。

戰"疫"報告之二

《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大決戰》

隨著疫情的發展,在中央政府的統一指揮下,全國防控疫情的總體戰正在全面推進。若明若暗的"疫情拐點"何時能夠出現?中國政府和人民為早日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又採取了哪些強有力的舉措,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中國醫療科技機構和專家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診療病患方面有獲得了哪些新的進展?中國政府和人民在這場規模超過SARS的人民抗疫戰爭中的決心和巨大付出為國際公共衛生領域帶來哪些啟示和經驗?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團隊圍繞這些問題,給出他們的分析和評估。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團結、協作、共情是人類抗擊大規模傳染病的唯一正解

課題負責人:

陳東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報告執筆人:

劉刊,醫學博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教授

魯傳穎,法學博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中心秘書長

周亦奇,法學博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比較政治與公共政策研究所

翻譯:

張哲馨,法學博士,《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季刊》(CQISS)副主編

楊立,《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季刊》(CQISS)編輯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團結、協作、共情是人類抗擊大規模傳染病的唯一正解

主要觀點

1

數據顯示積極信號正在不斷出現

在這份新的報告中,課題組評估認為,目前疫情仍處於局部集中爆發(特別是在武漢及湖北一些地方)、全國其他地方總體開始趨穩的態勢。隨著國家防疫策略和措施的調整和升級,湖北省和武漢市的疫情與其他地區的疫情發展趨勢還會繼續企穩向好。但整體疫情拐點的出現時間,將取決於中國目前採取的防疫舉措的落地和全體民眾的配合程度。未來1-2周內,大型城市面臨節後務工返程人員的高峰,正在迎接新的挑戰,如果2周後感染人數沒有上升,我們基本可以判斷,除湖北外的省區和直轄市將相繼出現疫情的拐點。

2

不斷優化疫情防控策略和臨床救治方案

課題組分析指出,儘管目前還沒有應對新冠肺炎的特效藥,但中國防疫主管部門、醫療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不斷優化疫情防控策略和臨床救治方案,對於早發現、早確認、早治療病患,以及有效救護危重病人、降低病死率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3

中國政府和社會正在全力動員

報告還指出,中國全政府和全社會的抗疫動員體系持續發力,是打贏這場人民戰爭的根本保證。無論是從全國加速向武漢增援醫生和醫療資源,還是全國19省市點對點收治湖北地區重病患者,無論是多地人大為科學防控提供立法支持,還是眾多互聯網企業的智能支撐,以及實施居家辦公、民眾更自覺地減少出門等等非常規舉措,都表明全中國都在與疫情進行賽跑,爭取早日迎來抗疫的拐點並贏得最終的勝利。

4

戰"疫"給應對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的啟示

報告最後認為,儘管疫情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但中國政府和人民開展的這場抗疫人民戰爭已經為國際社會共同抗擊大規模傳染疾病提供了不少經驗和啟示。特別是在全球化時代,應對在超大規模城市的的疫情爆發鮮有先例,如何提高地方公共衛生應急體體系應對突發疫情能力、如何在疫情中提高全國聯防聯控體系的科學防控水平、如何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提高國際社會共同抗擊疫情的團結合作能力等,關鍵詞就是團結一心、科學防控、國際合作。相信這場抗疫戰爭會帶給中國和國際社會更多的啟迪。

戰"疫"報告之一

《中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進展與前景》

中國政府為什麼要採取包括"隔離"武漢等高強度的措施?這些措施能發揮何種作用?中國政府和人民展現出何種能力抗擊這次大規模的疫情?怎麼看疫情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的短期和中長期影響?國際社會如何加強合作,共同抵禦這場國際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圍繞這些問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的專家團隊進行了分析和評估,撰寫了《中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進展與前景》的評估報告。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團結、協作、共情是人類抗擊大規模傳染病的唯一正解

課題負責人:

陳東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報告執筆人:

劉刊,醫學博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教授

魯傳穎,法學博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中心秘書長

張海冰,經濟學博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長

葉江,法學博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研究員

強曉雲,政治學博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翻譯:

張哲馨,法學博士,《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季刊》(CQISS)副主編

楊立,《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季刊》(CQISS)編輯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團結、協作、共情是人類抗擊大規模傳染病的唯一正解

本報告認為,根據目前疫情在中國國內的發展態勢,儘管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風險,但是採取包括"隔離"武漢等重點區域的強力舉措仍然是最直接和有效的辦法,否則中國國內乃至全球範圍可能面臨更大的公共衛生安全風險。更重要的是,隨著全國抗擊疫情的應急體制的全面啟動,中國人民和全社會"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意志正被充分動員起來,正形成中央政府集中指揮、地方政府堅決執行、全社會協同參與、積極貢獻的全政府、全社會型態的抗擊疫情的態勢。

同時,報告認為,這場疫情正值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和中國經濟發生重大變化,無疑將對中國經濟發展,包括世界經濟產生多重衝擊,尤其是短期內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較大負面影響。但是中長期看,中國經濟的韌性仍然非常強勁,中國政府和人民在國際社會的共同支持下,一定能夠取得抗擊疫情的勝利,中國經濟將在疫情後繼續發揮出巨大的增長動力。

報告還指出,全球化時代,包括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內的全球傳染病是人類社會的共同挑戰,當此重大挑戰關口,國際社會尤其應當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正如WHO總幹事譚德塞在1月30日會見記者時所言:"我們唯一能打敗這場疫情的方法,在於所有國家齊心協力,團結合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終止疫情。我們需要事實,不需要恐慌;我們需要科學,不需要謊言;我們需要團結,而不是汙名"。這也是上研院團隊撰寫這份報告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