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小白們的 DeFi 指北

近些年時常聽到一個詞,叫“金融科技”,英文簡稱為“Fintech”,意思是說傳統金融機構在技術發展的推動下,都在尋求科技上的創新,比如手機銀行、直銷銀行、二維碼支付、基於大數據的風控模型等等,區塊鏈技術也包含在其中,當然這是從傳統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

從區塊鏈行業角度來看,十多年前,當中本聰老爺子創造比特幣的時候,便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這顆種子隨著區塊鏈技術以及加密貨幣體系的發展而逐漸生根發芽,成為整個行業的一個核心願景,那就是:讓金錢和金融交易變得更加普遍和無障礙,無論這個人出生如何,或待在何處。

這不禁讓我回想起了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臉書發佈穩定幣——Libra 的初心——讓全球的臉書用戶都有機會享受平等、安全、無障礙的金融服務。畢竟,傳統的金融交易存在很多障礙,身份認證、摩擦成本、交易延遲、匯率波動,而且,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享受最基本的金融服務。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一些人,他們連最基本的儲蓄訴求都無法得到滿足,就更不用說信用借貸了。

我們今天要介紹的“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以下稱“分散化金融”),將金融交易全球化的夢想推進了一大步,想象一個場景:你通過智能手機上的一個錢包軟件,便可以與全球各種人士進行諸如交易、理財、貨幣兌換、借貸、抵押等一系列傳統的金融交易,是一件多麼令人激動的事。

分散化金融的載體通常是 Dapp(Decentralized App),與 App 不同的是,Dapp 建立在區塊鏈基礎設施之上,通過代碼構建智能合約,當達到一定的觸發條件之後,智能合約將自動嚴格地執行,不受人為因素的干擾和變更。這意味著,從理論上講,分散化金融將不受某個公司實體或組織的掌控,一切行為都嚴格遵照代碼來執行,代碼說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能做什麼就不能做什麼,充分體現了什麼叫做“代碼即正義”。

開發者們可以通過代碼,將複雜的金融交易編入智能合約中,然後讓用戶在這套合約的規則內自由的進行金融交易,由代碼來保證所有交易受到控制和保護,無法被人為篡改和破壞,這在無形之中建立了一種信任,使得全球化、普遍化、無障礙的金融交易成為可能,這種交易即使在陌生人之間也能完成。

那麼分散化金融和傳統金融有哪些區別呢?

1、相比於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分散化金融最核心的區別在於它不受控於某一個實體或機構,它受控於智能合約,受控於代碼,所有的交易和行為都必須在代碼規則內才能有效執行。一旦開發者完成了合約代碼的部署,整個系統便開始在代碼的運作下實現自治,任何人都無法介入。當然,測試與修復漏洞除外。

2、相比於傳統金融系統的封閉性,分散化金融體系是開放,透明的。智能合約的代碼部署在互聯網上,可供人們查詢和監督,這使得人們又機會深刻理解該智能合約的功能以及幫助尋找漏洞。除此之外,每一筆金融交易的記錄也都是透明的,可以被查詢和追溯。這種透明和開放加深了用戶對於整個體系的信任,成為整個體系得以正常運作的基礎。

3、傳統的金融機構通常是區域化的,要麼服務於某個國家,要麼服務於某個區域,超出服務的範圍,金融服務的提供便產生了障礙,除了需要嚴格的身份認證,還意味著高額的摩擦成本,有時候甚至沒法進行交易。而分散化金融則不同,從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它的目標便是開放的、全球化的,無論用戶在哪,只要加入這個體系,便可以享受這個體系所提供的金融服務。

4、傳統金融機構的創建,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批和冗長的流程,而現階段,分散化金融的創建則沒多少限制,任何人都可以編寫智能合約,開發 Dapp 錢包,任何人也可以使用它們。

5、相比於傳統金融機構固定的頁面或者 App ,智能合約更加開放靈活,它提供 API 接口,任何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定義界面,打造一個新的 App 。

6、分散化金融體系可以是模塊化的,其中的每一項金融服務都可以單獨剔出來作為一個功能模塊,這些模塊之間可以自由組合,就像樂高積木。比如資產存取、貨幣兌換、穩定幣、信用借貸、交易所,這些模塊化的功能可以自由組合,來形成不同類型和不同主題的 Dapp。


隨著區塊鏈技術以及加密貨幣行業的發展,分散化金融也變得越發的火爆,各路諸侯紛紛湧入,一時間狼煙四起,群雄逐鹿。最終中本聰老爺子的夢想能否實現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聲明:本文已加入由力場新媒體部發起的「好文流動計劃」。該計劃旨在增強力場好文流動性,進而提升力場內容價值。


寫給小白們的 DeFi 指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