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君唐太宗真的是“稍逊风骚”吗?看看他这首诗写的怎么样?

李世民(公元598-649年),即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文韬武略,勤政治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李世民注重教育活动,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开办文学馆。他博览群书,喜欢与大臣们讨论典籍,亲自执笔修史,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和墨宝传世。

千古名君唐太宗真的是“稍逊风骚”吗?看看他这首诗写的怎么样?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是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全诗共十六句八十字,记述了玄武门宴会,描绘了群臣毕集,九夷咸至,歌舞器乐高贵雅致的盛大场面,尽显泱泱大国的宏伟气度。同时表达了克己复礼、求贤安邦的强烈愿望,其中的远见卓识令人叹为观止。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唐·李世民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

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佩满,丹墀衮绂连。

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

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

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千古名君唐太宗真的是“稍逊风骚”吗?看看他这首诗写的怎么样?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开篇汪洋大度,极具天子气魄。美好的时光开启美好的节气,和美之气预示着和美的年景。

时光美好、节气祥和、年景兴盛,暗喻大唐王朝渐入佳境,国泰民安,一派祥和,并且拥有更为美好的未来。描写欢会的诗作,有如此盛大的开篇,彰显天子威仪的同时,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础。

“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的意思是在华林之侧将辇车停下,在皇宫前大宴群臣。

在前两句渲染的大好形势之下,诗人缓缓拉开盛宴的帷幕,彰显了帝王身上独有的雍容气度,表达了群臣欢宴时舒缓的情绪。

千古名君唐太宗真的是“稍逊风骚”吗?看看他这首诗写的怎么样?

“紫庭文佩满,丹墀衮绂连”是对宴会情景的描绘,装饰华贵的宫殿里坐满了佩戴金饰玉佩的官员,红色的台阶上也全是身着华丽官服并肩而坐的大臣们。

气度深闳的宫殿装饰,轩昂华美的官员服饰以及众多的参会人数,从侧面烘托了宴会的盛大豪华,也反映出大唐王朝的盛世景象。

“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是说“九夷”、“五狄”的代表们也来参加这个盛大的宴会。

举国同庆之时,向归顺的“蛮夷”显示恩宠是唐王朝的大国风范。给予“蛮夷”代表以当朝臣子的同等恩宠和同样礼遇,显示了唐太宗在“蛮夷”问题上的宽容豁达以及智慧和方略。

千古名君唐太宗真的是“稍逊风骚”吗?看看他这首诗写的怎么样?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是对宴会音乐的描绘,歌手们高声吟唱《湛露》之歌以欢娱宾客,乐队奏响恢弘华美的仙乐以祥和气氛。

欢歌仙乐,既指歌曲音乐本身,亦暗喻浩荡皇恩,都能令宴会宾客如沐春风,心情愉悦,同时凸显了宴会的盛况。

“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的意思是干净的酒杯中盛满了泛着绿色光泽的美酒,朱红的琴弦弹奏出高雅而优美的旋律。

美酒和酒具的精致考究,乐曲和乐器的高雅尊贵,无一不彰显国宴的规格之高以及国家的实力之强。

千古名君唐太宗真的是“稍逊风骚”吗?看看他这首诗写的怎么样?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是唐太宗对宴会的总结感悟,虽然现在君临万国,四夷宾服,还是应该进一步抚慰八方民众。

宴会上百官齐聚,九夷朝拜,俨然一派帝王君临天下的气象,但是唐太宗居安思危,告诉自己不能满足于此,仍然要勤于政事,抚恤兵甲,保疆拓土,使自己的国家更趋繁荣。

“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承接上两句的意思,继续抒写诗人的治国体会,要保持江山稳固,国家昌盛,君王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地寻求有才能的贤士。

末尾四句是对盛会的总结,身在宴会中,心在宴会外。唐太宗没有因为一场国宴的盛大景象骄傲自满;而是想着要为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保持警醒,戒骄戒躁,礼贤下士,勤政治国。这样的明智和韬略,确实具有圣贤君主的风范,难怪唐太宗成为古今帝王中名垂千古的一位。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语言高华,气度非凡,用典巧妙,对仗工整,景象描写雍容华美、恢弘典雅,景中寓情,情景和谐,真切自然地表达了创造国泰民安之繁华盛世的宏大志向,是帝王诗中的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