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電影《小婦人》看“拓荒精神”如何影響美國女性意識的崛起

電影《小婦人》,憑藉著電影中對主角們衣服的獨特設計,獲得了92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

未映先火說得大概就是《小婦人》,經典+熱度的加持,很快就讓《小婦人》成了觀眾最想看的電影之一。

該片根據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同名小說改編,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19世紀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一個普通家庭四個姐妹之間的成長生活。大姐梅格溫柔渴望愛情,二姐喬特立獨行喜歡寫作,三姐貝絲乖順有一個音樂夢,小妹艾米活得現實但目標明確。

四個女孩,每個女孩性格和氣質都迥異,各自有各自的稜角,對自己的女性價值定位也各不相同,同時每個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也對應著美國一直很奉行的西進運動“拓荒精神”。

社會的變遷,塑造了電影中四個女孩的不同性格,同時也培養了她們樂觀向上的堅韌精神。電影通過對4個女孩成長的刻畫,一是對拓荒時代美國精神的彰顯,二是對那個時期女性意識崛起的探尋,從而體現出那個時代女性不一樣的魅力。

通過電影《小婦人》看“拓荒精神”如何影響美國女性意識的崛起

美國的“拓荒精神”源於很早之前移民者的生存意識,關於拓荒精神,我們可以追溯到新海上航線開始時期。

為了追求更多的財富,在十五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過後,很多人就開始自己的原始資本的積累,他們開始踏上美洲大陸,開拓那一片未知的天地。

他們吃苦耐勞、互相幫助,具有冒險和創新的精神,並且永遠積極地應對遇到的難題。他們的對未知生活和財富的追求,也就造就了美國的“淘金熱”,讓美國資本迅速積累和發達起來,改變了當時美國窮困的現狀。

從那以後,拓荒精神成為美國西進運動中的基本精神,並對美國的進步起到了很大的貢獻作用,也極大地影響美國後面的獨立解放運動和推動了更多自由、平等意識的崛起。

拓荒者的精神已成為美國社會的普遍意識和精神沉澱,《小婦人》的故事中並沒有直接道出女孩們身上可貴的精神,它是以生動活潑的筆調,以父親作戰未歸、家庭窮困為背景,進而展現4個小婦人如何積極樂觀面對生活困苦,如何互相扶持戰勝貧窮,最後共渡難關的成長之旅。從細瑣的生活中探尋普通人偉大的品格,用現實的生活透現了一個時代精神,使這個家庭故事有了更經典的主題和耐人尋思的話題。

4個小婦人,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令人欽佩的精神,也正是因為她們身上的“拓荒精神”,才讓她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激發了她們身上與那個時代不一樣的女性意識,對美、對夢想、對名利、對自由更加渴望。


通過電影《小婦人》看“拓荒精神”如何影響美國女性意識的崛起

一、樂觀的梅格:無論生活如何糟糕,都要追求“美”的小婦人(樂觀—美意識崛起)

樂觀精神是美國拓荒精神中的典型。老大梅格身上體現的樂觀無處不在。母親不在家,她就組織其他姐妹一起演戲,讓姐妹們在歡快中打發自己無聊的時光。

這樣的樂觀精神,讓梅格在追求美麗的道路上勇往無前。即使沒有昂貴的衣服,她也穿得漂亮,開開心心去參加舞會,即使沒有好看的首飾,但這也不妨礙她精心打扮,亮麗出席。

“為了美麗,一切都值得。”這是梅格的人生箴言。

影片開頭,梅格為了一條漂亮裙子,花掉了50美元,這個時候的梅格已經嫁給貧窮的家庭教師約翰,並生下一對雙胞胎。50美元在當時相當於約翰一個月的工資。

雖然有過短暫自責,不過梅格很快又投身於繁瑣的家務中,高興地與約翰擁抱、親吻,轉而便忘記了50美元的煩惱。

這種樂觀精神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梅格對美的追求意識。

在19世紀的美國,人們普遍認為窮人家的孩子就不配擁有美麗,“美”這個詞應該是富人的專利,但梅格這個小婦人她偏不信。

在電影中,她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已經厭煩所有人都說女人只熱衷於愛的奉獻。”在梅格的價值觀中,愛和家庭重要,但這些也並不妨礙自己追求美麗。

電影中對梅格樂觀、自信,她安於自己有一個小家,也很愛自己的孩子與丈夫,但她又不同於那些把自己一切都奉獻給家庭的小婦人,她一邊樂於圍著家庭轉,但又不放棄自己最熱忱的追求——對美的追求。即使不夠富有,但她依舊要穿好看的衣服,她永遠對美保持著熱切的渴望與追尋。梅格告訴那個時代的女性:不是隻有富人才有追求美的權利,美麗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

梅格身上那股對美的執著,以及樂觀面對生活中困難的精神,正是那個時代女性所缺乏的特性,也是她獨有的魅力。

通過電影《小婦人》看“拓荒精神”如何影響美國女性意識的崛起

二、敢於冒險的喬:獨立是一個人最美的奔跑姿態(冒險—獨立意識崛起)

喬在家中排名老二,她身上能體現出的拓荒精神就是:敢於冒險。

敢於冒險的勇敢精神是美國西進運動的重要體現,如果不做走出去的第一個人,那就只能忍受自己的平庸和貧窮。

因為深受這種冒險精神的感召,所以喬最後選擇了出走。

一個人離開家鄉,去到紐約追逐自己的寫作夢。她一邊寫作和做家庭教師養活自己,一邊靠寫作補貼家裡。喬從來不渴望依附任何一個人,她只希求有一天自己可以靠自己的才華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喬的冒險,不僅表現在她隻身一人去到紐約追尋自己夢想,還表現她對愛情、對婚姻、對家庭這些社會世俗規定的女性命題的抗爭精神上的冒險。

為了自己的寫作夢想,她可以做家中出走的第一人,去未知的紐約冒險,面對富家子弟勞裡的求婚,她不喜歡,所以拒絕。在其他人眼裡,她或許瘋了,但是她卻敢於說:“不”。這是喬對世俗觀念的挑戰。

喬認為,女性不應該是一個固定的樣子,不是一定要溫柔,所以她選擇特立獨行,不是一定要嫁給有錢人,所以她在拒絕勞裡後,和與自己心靈契合的老教授談戀愛,哪怕他沒有錢,也不帥氣。無論是人生,還是愛情,喬都選擇遵從自己的內心,她不過限定的生活,而更願意去探索那些沒有人經歷過的生活。

電影中的喬是一個最接近現代女性的角色,她有獨立的金錢觀、愛情觀、婚姻觀、家庭觀。她不認為女人就是籠中的金絲雀,所以她大膽走出去追求自己想過的生活,更不會讓自己的愛情和婚姻由對方的貧富決定。她渴望像男孩子一樣,可以追求自由與獨立,可以在公眾場合大膽談論自己的觀點和思想,並與其他人平等地討論。

在19世紀的美國,喬這樣的角色無疑是一個違反世俗的“反叛角色”,但也正是因為那個時期出現了喬這樣敢於冒險的“反叛女性”,才催生了後面的女權運動、女權主義者和女權意識與思想。

通過電影《小婦人》看“拓荒精神”如何影響美國女性意識的崛起

三、友愛的貝思:樂於助人且喜歡音樂的小婦人(友愛互助—群體意識崛起)

貝思是幾個姐妹中最沒有存在感的,在家中排行老三。

她不像其他幾個人目標那麼明確,她除了喜歡音樂外,她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了。

但是她身上有一個特質,其他幾個姐妹都特別喜歡,那就是

:友愛互助。

友愛互助在美國西進運動中被評為最高貴的品質。在大家都熱衷於資本積累的時候,還有人願意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幫你一把,那實屬可貴。但在那場運動中,美國人的確展現了這樣可貴的品質。

貝思這個人物精神的塑造就頗有“美國拓荒”精神的影子,無私、奉獻、友愛,樂於助人。

因為內向,不喜歡與人交談,所以貝思選擇包攬家務,平時媽媽出去,幾個姐妹在家瘋玩的時候,貝思就默默地把家裡的瑣事做完,也是因為友愛,貝思去照顧鄰居家小孩的時候被染上猩紅熱,最後也是因為這個去世。

貝思短暫的一生幾乎都是在病痛中度過,但這並不妨礙她熱愛音樂,她希望能夠成為一個音樂家,也一直在為此努力。

在拓荒精神中,友愛滋養了很多意識的崛起,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群體意識。在當下,友愛互助看似很普通,但放在那時的環境,友愛是一個很珍貴的品質。因為它讓人們意識到了,人類是一個整體,1+1>2的事實。

電影中,貝思用她的友愛,團結了其他3個姐妹,不管誰和誰有矛盾,她都願意做那個中間人。因為她知道,她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馬奇家姐妹。她這樣的群體意識,讓她和其他幾個人相處得很好,也讓其他幾個人無後顧之憂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貝思在4個姐妹是最普通的一個女孩,也是最符合那個時期女性的分工和社會地位,但她身上同樣有著不一樣的氣質,她的音樂夢讓她閃閃發光,她的友愛精神,讓她有了人性的光輝,也讓社會的群體意識初見雛形。

通過電影《小婦人》看“拓荒精神”如何影響美國女性意識的崛起

四、喜歡探索的艾米:渴望躋身上流社會,但對自己有清晰認識的艾米(探索—自我)

拓荒精神中的探索精神可謂是在艾米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艾米雖是四個小婦人中最小的一個。但從小到大她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並且不斷去探索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什麼。

因為想學習畫畫,所以她討好阿姨,得到了本來屬於喬去歐洲進修的機會;因為想要嫁給富人,所以她不介意向她求婚的人曾經追求過自己的姐妹。

就像她自己所說的:“我們家一定要有一個人嫁給有錢人,你們都不可能了,那就只有我了。”

這一切她都想得很清楚。她有自己的夢想,同時也要自己的身份。她在不斷擴展自己,也不斷探索這個世界,看看自己還能不能變得更好。

艾米身上的探索精神很強烈,她絕對不是等著機會送上門的那種人,而是選擇主動出擊,爭取一切可能的機會。她才不管自己以何種方式得到這個機會,重要的是自己如何抓住它,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

這樣的艾米有點自私,甚至是太過自我,但艾米這種自我意識,在19世紀的美國簡直太珍貴了,也讓更多女性開始走上探索自我與他我的路上。在一直歌頌奉獻與犧牲的時期,艾米的自我,可謂是那時期的美國的一個先鋒。


通過電影《小婦人》看“拓荒精神”如何影響美國女性意識的崛起

五、拓荒精神與女性意識崛起

《小婦人》中4個小婦人每個人身上都具備一種拓荒精神,這種拓荒意識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她們身上的女性意識。在主要以男性為主導的19世紀,這些初現的女性意識是值得一品再品的。

先從女性意識最弱的貝思談起:她身上表現出的是美國西進運動中最珍貴的品質:友愛。雖然一向內向,不善於人交談的貝思卻是幾個姐妹中最能凸現群體意識的人

她知道一個人好不算好,幾個姐妹團結互助才能真正讓馬奇家族壯大。

在19世紀的美國,剛經歷了戰爭,經濟、文化都待復興,這時候一個人的力量顯然做不到,群體的力量才能挽救整個國家的命運。

電影以馬奇家族為帷布,以貝思展現的友愛精神為襯托,將群體意識搬上銀幕,在人人自危的環境,群體意識少見,但又必須。

其次是大姐梅格的女性意識:梅格身上表現出的拓荒精神是:樂觀。樂觀精神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梅格身上的美的意識的崛起。

儘管貧窮,但她依舊對生活充滿熱望,儘管生活拮据,她依舊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所以沒有放棄對美的執著。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特殊時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愛美的權利,梅格代表了大部分小婦人,但又是那極少部分把追求美作為人生準則的人。因為大部分小婦人最後都為了家庭放棄了自己的美。而梅格卻因為天性樂觀,看到了生活之外的東西,那就是:美。

然後是女性意識明顯的艾米:艾米是一個有野心的女孩子,她想要得到就一定會得到,那是因為她身上也有著一種拓荒精神:探索。

她喜歡畫畫,她就討好阿姨,去歐洲探索新的藝術世界,她渴望上流社會,她就答應勞裡的求婚,在貴族社會里找到屬於自己想要的財富、地位。

看了電影后,很多人說,艾米是自私的。她的這種追求和探索都是建立在索取的基礎上的。

其實這一切都是艾米自己努力的結果,活得自我就是艾米對標準女性的抗爭。女性不是一定就是甘心做一個小婦人的樣子,她依舊可以去探索自己的更多可能,追夢或者追逐愛情。

這種拓荒精神,讓艾米的自我意識崛起,同時,也讓她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女性意識最強的就是喬:喬是最符合現代標準的獨立女性。她這種獨立不僅體現在她不依賴任何人,還體現在她敢於自我冒險的精神上。而這種冒險精神就是脫胎於美國的拓荒精神。

她敢於挑戰世俗,擁有獨立的愛情觀。她不認為女生就只能通過婚姻實現自我價值,她敢於追逐真正的愛情,而不是別人眼中腰纏萬貫的愛情。她不喜歡,再有錢也不嫁,她喜歡,一貧如洗,她也甘願。

她敢於說“不”,擁有獨立的金錢觀。面對自己不認同的事情,她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於別人的施捨,她敢於說不,她為賺錢奮鬥,但不會為錢委身於人。

在19世紀的美國,太過獨立的女性,是會被叫作異類的。社會定義的女性,應該是溫柔賢淑,持家穩重,一切以家庭為中心的,那個時代的女性,並不能擁有自我、自由和獨立,她們更像是男人的附屬品。

也真是因為這樣,馬奇家四姐妹身上彰顯出的“拓荒精神”才尤為可貴,也正是因為有了樂觀、敢於冒險、友愛互助、敢於冒險這類的精神,她們才敢於去追求美、夢想、自由和獨立。15世紀的拓荒精神,在19世紀的女性身上,閃爍出不一樣的光芒,無關金錢和資本積累,而關於那個時期女性意識的崛起。馬奇家四姐妹用自己的角色探索了女性的更多可能性,她們不再是關在籠子裡供人評頭論足的小鳥,而是可以成為翱翔高空自由自在的鳥兒。

在拓荒精神推動下的女性意識賦予了那個時代女性不一樣的光彩。


通過電影《小婦人》看“拓荒精神”如何影響美國女性意識的崛起

六、尾聲

《小婦人》是一部女性成長電影,但是它並不單純是一部就女性而談女性的話題電影。她關注到了那個時代所缺乏的東西,比如愛美,比如獨立,比如冒險,最後將與這些對應的精神,分別賦予在四個女孩身上,讓觀眾從精神上挖掘,最後在意識中覺醒。

拓荒精神是美國重要的精神支柱,當本該屬於男性的一些精神品質,被書寫在女性身上是時,女性也該思考思考:自己到底可以活成什麼樣子。

《小婦人》有其侷限性,就像電影最開始那位編輯對喬寫稿子的要求:如果主角一定要是女性女性,最後結局要麼是她結婚了,要麼是她死了。

婚姻和死亡是那個時代女性的必經之路,無論是原著作者還是導演都沒有去刻意改變這一事實。這或許是他們對現實的妥協。但無論怎樣,《小婦人》都傳遞出了高於她作品本身的東西。四個女孩在拓荒精神的引導之下,都完成了自我追尋之旅,也展現了她們身上的女性魅力。

女性不是固定的模子,不是別人覺得你應該怎樣,就這樣,馬奇家四姐妹告訴我們:女生可以活成任何一種樣子。無論是居家過自己的小日子,還是勇敢追夢的大女主,還是安於眼前的文靜女孩,或是野心滿滿,一心往上爬的事業型女性,都可以,沒有哪一種人生完全正確。

拒絕被貼標籤,拒絕被定義和束縛,是《小婦人》給所有女性的力量,也是《小婦人》留給時代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