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法華楞嚴講義 今天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027 法華經 方便品二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第一次制止舍利弗,是因為佛要說的這個法「甚深難解」。只有諸佛知道,要講出口來很難;第二次制止,是防止天人驚恐、懷疑。

這種懷疑呢,祖師大德從四個方面來解釋:一個是奇怪驚疑,佛過去講小乘阿羅漢已經成佛了,現在說是「化城」;第二個是顛倒懷疑,不懂佛法的人認為佛在自相矛盾;第三個懷疑,帶有後悔的意思:我們過去怎麼沒有搞明白佛這個話中有話呀;第四種懷疑,佛是在打誑語,增上慢人有這種懷疑;那如果按照我們現在講《法華經》,還可以講第五種懷疑。懷疑說《法華經》的人是贊自毀他。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瞭,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這是舍利弗第二次向佛請法:佛啊!你只管說吧!你別擔心啊!這個會上無數的眾生曾見諸佛,在過去世中就已在諸佛法中修行,有這個根機。特別那些菩薩大眾,有些是乘願再來。智慧明瞭:他能夠辨別「方」與「便」、大與小,能夠明白佛講第一義難解之法,一定能夠信受。生起疑惑的人肯定是少數,不能因為少數人懷疑就不講《法華經》,請佛權衡利弊。是不是這個意思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唯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就有點在哀求,是不是?大眾中總有人能相信《法華經》的。佛在後面怎麼講的?《法華經》有一個人聽,你都要講,對一個人講法就跟對無量人講法一樣。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増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如果講了《法華經》,那些天、人、阿修羅、貢高我慢的比丘聽了以後,如果他不相信,產生懷疑心、輕慢心,要下火坑!但你生歡喜心的話,你成佛了。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佛第三次制止:不能講!不能講!這個法太妙,太難解,太難思,太難議!那些增上慢的人、自以為是的人聽了以後絕對不肯相信的。他以下劣心、以牛羊眼來看待佛所說法。那在末法時代有人來講《法華經》,更難免遭到別人的誤解。醜話講在前面,請大家要把持好自己的身口意這三業。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唯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兩個「唯願說之」,請法越來越懇切。佛越是不講,舍利弗越是請法,這是代表整個法會大眾的心態。這就是佛的激將法。按照佛的本意,管你多少人懷疑,哪怕只有一個人請法,他都要講。先不講的目的,就是給大家打預防針,要你好好聽。等比,就是等類。世世已曾從佛受化:有些過去世中就已經聽聞《法華經》,需要在聽《法華經》中進修;有些畢竟在佛座下多生多世修行,都想聽《法華經》。凡是沒有明心見性的人都叫「長夜」。所以聽聞《法華經》,明白「如來藏」道理,吃了一個定心丸,叫「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我為佛長子,唯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我等千二百,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眾故,唯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

我為佛長子,唯垂分別說。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舍利弗為諸弟子中首座和尚,叫「長子」,他經常代佛管理弟子大眾。

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聽受」是依教奉行之義。

我等千二百,及餘求佛者,願為此眾故,唯垂分別說:我們大家都願意聽法,你只管講,不要怕沒有人聽。這個意思是告訴佛不要怕晾臺。其實佛才不怕呢!佛後面講了,有一個人聽《法華經》我都要講。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這才是佛的本懷。前面是賣賣關子,吊吊大家胃口而已。我怎麼可能不說啊?!佛不輕易說《法華經》,又不甘心不說。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

汝今諦聽,善思念之:這裡至關重要。諦聽:「諦」就是真實。不要理解為:你要認真聽。這個「諦」是表真實聽,就是表「聞慧」,聞必有慧呀;「善思」就是「思慧」;「念之」就是「修慧、行慧」。

小乘人修「戒、定、慧」,大乘人修「聞、思、修」。《大涅槃經》呢,把「聞慧、修慧、思慧」,再加一個「親近善知識」作為證涅槃的四個條件,叫「涅槃四因」。沒有善知識傳法,你無由開悟。

吾當為汝,分別解說:「當」即正當名分,諸佛如來不打妄語。這些字眼,要注意迴歸「第一義諦」。分別解說,佛所證之法是無分別第一義法,但是沒有分別法不足以開示眾生。所以無分別不妨分別,「分別」本來是我們妄想分別。但是明心見性之人仍然利用我們的妄想心、利用假名相而說正法。當下「轉妄為真,轉識成智」。這個問題很重要啊!許多人在判別正法的時候,認為真法不可傳,講出來的都是錯的,他不懂得「轉識成智」。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黙然而不制止。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増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

這「五千人」也真能做得出啊!肉身佛在世時的皈依弟子,竟敢當面「禮佛而退」。再看佛前面賣了三次關子,如果不賣關子的話,可能不是五千人,而會十倍百倍都要退。就有這樣狂妄的人。你最起碼等佛把話講完了以後,你覺得佛錯在哪裡,可以請法、溝通乃至爭辯都沒有關係。末法時代眾生更加飛揚浮躁。所以請各位,一定要耐心從頭到尾把一部《法華經》聽完,你得大自在。

下面分析這五千人為什麼退席。

罪根深重:無非是「煩惱障、所知障、我執」太重。我執是諸罪之根,由於我執而產生煩惱障、所知障,自以為是,讓煩惱習氣把自己障礙了。「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仍然是講自以為是。自己以為懂得了什麼、證得了什麼,其實不是那回事。

有如此失:失於所知障,失於煩惱障,失於我執。所謂「煩惱障」,就是貪嗔痴慢疑這些習氣,很難克服;所謂「所知障」,由法我執而產生的障礙。當我們想到一切人、一切鬼、一切泥巴瓦塊都是我,並且深信不疑,那你在見道位即已破除我執,相對而言,這個所知障、煩惱障就要減輕。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佛不度無緣之人。為什麼?他已經仁至義盡,已經三次賣關子把話說在前面,再講也失去了自己的威嚴,所以點到為止,事不過三。

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這是對五千人退席的一個總結。好了,殘枝敗葉、不堪造就的人走了。一棵大樹的枝葉有什麼用啊?燒燒火而已,它不能成為棟樑之才。枝葉去除了,「純有貞實」,剩下主幹,就是頂樑柱,真正能成就的人留下來了。貞實,忠厚誠實之義。

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這些人走了也好啊!省得在這裡影響別人。唯然:「唯」就是隻有,「然」就是這樣。也就是說:哦!也只有這樣了。願樂欲聞:佛啊,我最喜歡聽你講法!這是真心坦誠。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如是妙法,就是「一心三藏」這樣的妙法。

諸佛如來,時乃說之:也就是說這個法可不是想講就講啊!不到機緣成熟的時候是不會講的。

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優曇缽華」是一種天上的華,三千年才開一次;也有的說法是在轉輪王出世的時候「優曇缽華」才出現。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佛講的話都是正當名分,恰如其分。佛當初講小乘法的時候也是真實,佛講《法華經》的時候,又把小乘法判為戲論法,那當你明白了《法華經》的時候,戲論法是不是也是我啊?這個法太圓融了。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這裡就是提醒,過去講的一切的方便法,不要以為你們就懂得,這種法門的意趣是很難解的。等你聽了《妙法蓮華經》以後,你才能真正懂得過去講的那個方便法。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為什麼這樣講啊?我用了無數的方便、套近乎,說緣分,打比喻,演說諸法。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那麼多方便法,你們沒有理解呀!也不是我所能用語言講出來的呀!他講出來了,說不能講出來;人家理解了,他說人家不能理解。如果是凡夫的話,看了是不是自相矛盾?我講的那些法,你不要以為你們已經懂得,那不是你們能懂的;我今天要講的這個法呀,更不是以前能夠用語言講、能夠用思維來理解的,不是依文解字所能解的,「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因緣,這是整部《法華經》畫龍點睛之處。「諸佛世尊」出世只為一件事,就是講《妙法蓮華經》,與後面講的「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相一致;與在〈藥王菩薩本事品〉十個比喻講《法華經》是「經王」一脈相承。

一大事因緣:「一」就是講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就是講一個心,就是講三個如來藏。「大」即甚深無量,過去、現在、未來無窮無盡;東南西北上下無量無邊;森羅萬相千變萬化。「事」就是以「一」和「大」這個法來教化眾生。「諸佛」就為這個「事」。佛為「能教化」,眾生為「所教化」,叫「因緣」。

這句話是不是講得斬釘截鐵,一點點都不拖泥帶水?他講「唯以一大事」,沒有講「亦以」,除此以外沒有其它事,明白嗎?佛拖泥帶水講了七方便,講了三藏十二部經,是迫於無奈,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為什麼?一開始就講這個「如是我聞」的話,沒有一個人相信,國家法律還要制裁,你怎麼講這個法呀?連泥巴瓦塊、樹木華草、牛馬豬羊都是佛,那我們誰還願意做牛做馬呀?所以佛講了四十一年經,從《華嚴經》到《阿含經》到《金剛經》都是良苦用心,方便引導。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

開佛知見:這一個「開」字,石破天驚,佛並沒有講「欲令眾生得佛知見」。為什麼講「開」不講「得」啊?因為眾生本來就是佛啊!這個佛迷失在我們的妄想顛倒中,佛幫助打開你的佛知佛見,你就是佛,你悟不悟?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開」了以後,我往裡一看,是不是當下現前了?叫「示」。非「開」而不能「示」。「示」是表信用,表真實。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悟,這就帶有修證之義。當一「開」,看到全體是我的時候,他必然來回光返照自己,否定自己過去的知見,這就叫「悟」。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入佛知見,是無功用道,自然成佛。

開、示、悟、入,看上去是四步,對於大根機者來講,可以成就於一時——即開即示即悟即入。明心見性的菩薩四十二位法身,或者講六十個聖位,其實每一分每一位它都有無量的等級。但是你可不要害怕,無量的等級按圓頓大法來修,成就於一時,成就於一念,叫「一步登天」。你從這個「開」起,可以證到初果羅漢,一直往上,乃至可以證到等覺位;當然像龍女那樣的大成就也不是沒有,但畢竟是極少數極少數。

《法華經》《楞嚴經》反覆強調,修行人聽佛幾句話就證果位!特別是有些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修行很認真的人,這本來是大好事,這種人明心見性以後勇猛精進,一定是大品位。但是他卻以此變成執著,以此懷疑輕慢大法,反而使自己斷去慧命,是不是很可悲呀?

也有些法師把這個「開、示、悟、入」與菩薩法身大士四十種果位對照起來解釋,這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很不圓融——不能體現出「見道當下成就」,會使有些人認為要苦修、苦行、苦證四十個位次,與《法華經》背道而馳。因為四十個位次是佛在講《楞嚴經》為照顧中下等根機的人,而一條一條地列出來。

——本文摘自印廣門清法師《法華經》講記第三次修訂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