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今天,一起重溫金庸先生筆下的武俠江湖,如果沒有金庸先生,少年時代多麼懵懂、無知。在先生的筆下,有少年英雄心、江湖夢,還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那些用在詩句裡的武俠江湖世界,有你的回憶嗎?一年前的今天,武俠泰斗金庸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辭世。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先生不在,江湖永存。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金庸先生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後記》)現在已經廣為流傳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金庸先生創作的15部小說分別是《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越女劍劍》。

按歷史順序排列的話,應該是:兩宋《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 元末《倚天屠龍記》;明朝《笑傲江湖》、《白馬嘯西風》、《俠客行》、《碧血劍》;清朝《鴛鴦刀》、《鹿鼎記》、《連城訣》、《書劍恩仇錄》、《飛狐外傳》、《雪山飛狐》。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經歷三個版本:舊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稱為舊版,主要刊在報刊,也有不少沒有版權的單行本,現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訂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訂完畢;是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開始修訂工作,正名為新修版(或世紀新修版),至今除了《鹿鼎記》外,所有新版本均已完成。

每一次修訂,情節都有所改動。新修版的故事細節和結局也略有改變,引來不少迴響。目前兩岸三地的出版分別授權於廣州的廣州出版社(2005年底開始出版,代替原來的三聯書店)、臺灣的遠流出版社、香港的明河社。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飛(飛狐外傳)

簡介:《飛狐外傳》是金庸先生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60年—1961年首次連載於《武俠與歷史》雜誌。

《飛狐外傳》主要講述《雪山飛狐》主人公胡斐的成長曆程,可以看作是《雪山飛狐》的前傳。小說以主人公胡斐除暴安良為故事的中心,講述了胡斐為追殺鳳天南在路上所發生的一切,特別是與程靈素、袁紫衣所發生的愛情。 [1]

該書是《雪山飛狐》的前傳,卻寫於其後,二者互相關聯,卻不完全統一。此書之中人物更為增多,人物性格更為豐滿。該書在金庸作品中有比較重要地位,在藝術成就上屬中乘之作。

主題:《飛狐外傳》的基本精神在展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道義、對忠信有很多的啟示。在主角胡斐身上,充分詮釋了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行為,而且給英雄豪傑、俠客丈夫增加了新的“三不”的特質。

《飛狐外傳》描寫了江湖中的行俠仗義、快意恩仇及英雄柔情,讀來如進迷宮,如進巖洞,如行山陰道上,精彩紛呈,令人應接不暇,緊張處懸念迭生,使人透不過氣;神秘處釦子不斷,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書中對反面人物商老太的描寫也有新意,作者“企圖表示:反面人物被殺,他的親人卻不認為他該死,仍然崇拜他,深深地愛他,至老不減,至死不變,對他的死亡永遠感到悲傷,對害死他的人永遠強烈憎恨”。這部作品雖不是金庸最傑出的小說,卻是具有古典章回俠義小說味道的作品。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雪 (雪山飛狐)

簡介:《雪山飛狐》是金庸先生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該作品共十回,1959年始連載於香港《新晚報》。英譯本由莫錦屏翻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於1993年推出。

小說以苗人鳳和胡一刀夫婦為主角,通過寶樹、苗人鳳之女苗若蘭、平阿四及陶百歲之口講述了數年前與此相關的武林風波,用倒敘的手法講述了江湖恩怨、藏寶尋寶、美女愛英雄的故事。這部小說有兩個重大的線索,屬雙線結構,真正的人物也在前臺表演甚少。

清代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日,關外飲馬川陶百歲、陶子安父子自雪山中挖得一件寶物,封於鐵盒之中。北京平通鏢局總鏢頭熊元獻、火龍門北宗阮士中、曹雲奇、田青文與南宗殷吉紛紛自來搶奪。各方正為爭搶寶物混戰之際,卻被形容醜陋的和尚寶樹將眾人挾持到玉筆峰山莊。莊主杜希孟邀請武林高手在此會見雪山飛狐胡斐。但在玉筆峰下,眾人重新開始爭奪鐵盒,寶樹技高一籌,將寶物搶來,打開鐵盒,現出一柄寶刀。此刀乃是明末闖王李自成之遺物。隨後,寶樹、金面佛大俠苗人鳳之女曲若蘭、平阿四及陶百歲等人,分別講述了寶刀的來歷。

主題:胡、苗、範、田這四大家族的百年恩仇及其輾轉報復的歷史,正是《雪山飛狐》這部小說的真正的情節中心。而這百年恩怨的形成,則是一部血淚斑斑的故事,聞之令人感傷亦復令人深思。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連(連城訣)

簡介:《連城訣》是金庸先生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最初在1963年刊載於《明報》和新加坡《南洋商報》合辦送的《東南亞週刊》,書名本做《素心劍》。

《連城訣》講述農家子弟狄雲因為生性質樸,屢被冤枉欺騙,在歷經磨難之後,終於看穿人世險惡,迴歸自然的故事。該書情節跌宕起伏、環環相扣,人物性格鮮明。

在湘西沅陵南郊的麻溪鄉下,三間小屋之前的曬穀場上,隱居此處多年的劍術名家“鐵索橫江”戚長髮,看著徒弟狄雲與女兒戚芳比試劍法。這時師兄萬震山的弟子出現,原來下月十六是萬震山五十歲壽辰,而且萬已經練成了“連城劍法”,所以現在來請他們前去慶祝,並順便探討武功。

主題:小說情節曲折,技法圓到,作品以主人公狄雲的遭遇為線索,主要記敘了江湖各派為搶奪《連城劍訣》找尋大寶藏而展開的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集中展示了貪慾所導致的人性嚴重變態。丁典與凌霜華、狄雲與戚芳、汪嘯風與水笙的愛情也在爭奪寶藏的過程中被葬送。奪寶模式的情節、偵探小說的構思、情義與金錢的較量,使作品有較強的可讀性。

愛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而悲劇往往使作品顯得更深沉,更有藝術魅力,悲劇的愛情使得這部小說具有很深的藝術感染力。在這部小說裡描寫的三對愛情都以悲劇而告終,並且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天(天龍八部)

簡介:《天龍八部》是金庸先生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從1963年開始創作,歷時4年完成。前後共有三版,並在2005年第三版中經歷6稿修訂,結局改動較大。小說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其故事之離奇曲折、涉及人物之眾多、歷史背景之廣泛、武俠戰役之龐大、想象力之豐富當屬“金書”之最。作品風格宏偉悲壯,是一部寫盡人性、悲劇色彩濃厚的史詩鉅著。

《天龍八部》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漫畫及遊戲。小說的第四十一回“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於2005年入選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

主題:《天龍八部》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所謂“天龍八部”是佛經用語,包括八種神道怪物,作者以此為書名,旨在象徵大千世界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天龍八部》無疑是“金庸式”悲劇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懷著悲天憫人的創作心態,誇張地描繪了各色人物在命運操縱和慾望支配下的種種心態和情狀,刻畫了塵世眾生的痛苦和悲哀。書中以段譽、喬峰、虛竹三大主角為代表的主要人物,似乎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命運”的悲劇色彩,他們的一次次奮進和抗爭都不可避免的滑向不幸的旋渦。然而金庸不僅僅侷限於“命運”給人造成的巨大的災難與不幸,而是以尖銳的筆觸直指人性中的卑劣和骯髒,深刻地揭示了“命運悲劇”的內在成因。同時,他又藉助民族紛爭的特殊歷史時代,積極探詢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悲劇衝突。把《天龍八部》稱為北宋時期“罪與罰”,最為恰當不過

《天龍八部》中人物離奇,情節的合理性讓位於意境和寓意,無不有過人之處,有帝王公卿,有江湖豪客,有長生的術士,有俊雅的少年,有神仙天人般的美女,有匪夷所思的武功,有陰謀,有復仇,有陷害,有誤會……天龍八部,人與非人,同聆佛法,從南海到北國,從姑蘇到天山,果然是北冥有鯤,化而為鳥,橫絕四海。這麼恢宏超常的眾生,結篇卻是發了瘋的慕容覆在墳園沉浸於帝王的幻想,一群小兒嬉笑著扮演臣民換糖吃。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射(射鵰英雄傳)

簡介:《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先生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最初連載於1957~1959年的《香港商報》,後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 是金庸先生“射鵰三部曲”的第一部。

《射鵰英雄傳》以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這段歷史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國與蒙古兩大強敵的鬥爭,充滿愛國的民族主義情愫。 [2]

該小說歷史背景突出,場景紛繁,氣勢宏偉,具有鮮明的“英雄史詩”風格;在人物創造與情節安排上,它打破了傳統武俠小說一味傳奇,將人物作為情節附庸的模式,堅持以創造個性化的人物形象為中心,堅持人物統帥故事,按照人物性格的發展需要及其內在可能性、必然性來設置情節,從而使這部小說達到了事雖奇人卻真的妙境

南宋末年,金兵入侵,朝廷奸臣當道。全真派丘處機因殺死漢奸王道乾,被官兵追殺,逃到江南一個小村牛家莊,與隱居在此處的愛國義土郭嘯天和楊鐵心一見如故,以“靖、康”為他倆即將出生的孩子命名,並留下一對短劍作為信物。三人酒醉之後。楊妻包惜弱在外面忽然發現一個受傷的官兵,於是偷偷將其救下。哪知卻為郭、楊兩家帶來無盡的災難。原來,此人竟是金國六王子完顏洪烈,因為追殺丘處機被打傷,得包惜弱相救後,竟然對她一見鍾情,於是勾結南宋官員段天德對郭、楊迫害。郭嘯天死亡、楊鐵心不知去向,已懷身孕的郭夫人李萍被段天德抓走,之後經過千辛萬苦逃到大漠,生下兒子郭靖,而楊夫人包借弱則被騙嫁給完顏洪烈,生子完顏康。丘處機得知兩家被害的消息後,一路對兇手進行追查,與江南七怪發生誤會。雙方不打不相識,定下賭約:分別尋找楊、郭的後人並傳授他們武功,於十八年後在煙雨樓比試高低。

主題:金庸武俠小說擺脫了舊有模式,以歷史題材編織武俠小說,大多以歷史上的民族矛盾與鬥爭為背景,反映戰亂及暴政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鞭笞上層統治者的橫徵暴斂,歌頌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

在《射鵰英雄傳》中,金庸塑造了一系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郭靖,大智如愚,大巧為拙,淳樸忠厚,俠烈肝膽,大義磅礴,為國為民,堅毅鈍訥;黃蓉,聰明伶俐,多才多藝,嬌媚刁鑽;老頑童周伯通,學武成痴,心無旁騖,了無心機,天真率性;北丐洪七公,豪爽熱誠,全無偽飾,一副濟世救民的火熱心腸,心胸開朗而又光明磊落;東邪黃藥師,聰明絕頂,才智超人,灑脫超逸,偏於乖戾,彈指神通神秘莫測,落英神劍機巧過人,碧海潮生曲更是胸羅甲兵;西毒歐陽鋒,為人陰險詭詐,殘忍自私,以毒王而自傲於世,貪婪而又陰狠,終於因為逆練九陰真經而變得瘋狂;成吉思汗,勇猛穩重,雄才大略,心狠手辣,殘忍嗜殺;楊康,生於正而長於邪,性情浮華而貪戀富貴。金庸的武俠小說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克服了舊武俠小說人物性格單一、呆板的毛病,著意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思想情感,故臺灣評論界有金庸小說是“武戲文唱”之說。郭靖成了金庸筆下有著巨大的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在《射鵰英雄傳》中,突出了郭靖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乃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寶貴的精神以及“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崇高品格。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白(白馬嘯西風)

簡介:《白馬嘯西風》是金庸先生創作的中篇武俠小說,1961年10月—11月連載於香港《明報》。

《白馬嘯西風》是一篇著力寫“情”的小說。這篇小說以金銀小劍三娘子上官虹和白馬李三先後遇害拉開序幕,通過“呂梁三傑”追尋高昌迷宮的地圖,展開了李文秀與蘇普、馬家駿、瓦耳拉齊等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同時穿插了蘇魯克與盜賊漢人、瓦耳拉齊與車爾庫之間的糾葛。全篇緊扣“高昌迷宮”這一情節焦點,展開了一場場漢人同哈薩克人之間的情與欲的角逐。

小說並不側重武功的描寫,而似乎在表達一種意念:人人追求的東西,往往並不一定珍貴;而把握住自己所有的幸福,才是人世間難得的境界。

在黃沙莽莽的回疆人漠之上,塵沙飛起,兩騎急馳而來。前面是匹高腿長身的白馬,馬上騎著個少婦,懷中摟著個七八歲的小姑娘。後面是匹棗紅馬,馬背上伏著的是個高瘦的漢子,背中長箭。他們身後數里外,黃塵滾滾,大隊敵人正在追來。

主題:《白馬嘯西風》故事平凡而簡單,一個以德報怨、以愛化解仇恨的愛情悲劇,夾雜了一些懸疑、打鬥和趣味性的情節,是一部有著濃烈的血腥味的寓言,一則悲慘哀傷的童話故事。《白馬嘯西風》故事的背景,原本遠離刀光劍影的武林、是非恩怨的江湖,到了回疆大漠,高昌古國,但仍是一樣暗藏殺機,腥風血雨。然而由於文字十分的好,使得這篇小說流露出一種的同情,而且洋溢出一種至高至深的善念。

《白馬嘯西風》錯落有致地綴合著兩種生命敘事—江湖敘事與牧歌敘事。前者具有自足的空間建構,並在這一淡化官方色彩、“驅使俠客上路”、遵循江湖義法、以武行俠的“民間亞社會”中,確立了以草莽恩怨為引線,以武功打鬥、快意恩仇為語法的敘事一打情模式,讓人們在類型化的敘事倫理中感受“俠”的崇高正義。後者的敘事空間幽靜自然、遠離塵囂,在“情緒的散步”中伏藏物理人情,匯展物我兩諧的自在、優遊之美。因此,《白馬嘯西風》引俗入雅的結果,是作家“反武俠”敘事情唸的彰顯。這在《白馬嘯西風》中主要體現為江湖模式的“隱退”與牧歌敘事的膨脹,這種對武俠傳統的反撥使作品發生了從“俠”向“無俠”、由尚武到主情的藝術轉折。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鹿(鹿鼎記)

簡介:《鹿鼎記》是金庸先生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969年-1972年間,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1644年-1689年),講述從小在揚州妓院長大的韋小寶,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於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征雲南、俄羅斯之故事,塑造了一個與傳統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並借這個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思想,表現了民族統一的思想。

《鹿鼎記》主人公韋小寶是揚州妓女韋春花之子,在妓院長大,從小聽書聽戲,十分羨慕戲文中的英雄好漢,為了做英雄,他憑一時之勇搭救了一個落難的江湖好漢茅十八。茅十八為了感激小寶援手,更因他纏糾不休,將他帶到了都城北京。在京城,韋小寶被一老一小兩個太監劫入進宮,他施展詭計將老太監海大富弄瞎,又將小太監小桂子害死,從此他便冒充小桂子在宮中做假太監。

主題:《鹿鼎記》小說故事發生在清朝康熙年間。小說寫的是主人公韋小寶在清朝康熙年間的種種奇遇。韋小寶除了和天地會、神龍教、王屋派等江湖團體有交往之外,還和康熙年間的各種大事都有交集,有的還甚至是參與者。他也與康熙年間的重要的歷史人物,如康熙帝、鰲拜、索額圖、吳三桂、陳圓圓等打過交道,甚至諸如順治帝、李自成等有著生死之謎的人物有交集。韋小寶從進入清朝官場,摸爬滾打數年,已形成了屬於自己的一套官場哲學。他市井無賴出身,大字不識幾個,有的時候處理事情完全靠自己耍無賴達成,其中也暗合了官場的生存之道,有的情況下是會給嚴肅的官場帶來一種新鮮的感覺。縱觀整部《鹿鼎記》,尤其是韋小寶與多隆、索額圖、康親王、施琅等人的交往過程確實有種“官場現形記”的味道。

這部小說在藝術上是集大成的。第一,非常現實,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即使在康乾盛世仍然是一片昏暗。歷史學家所說的太平盛世,在魯迅先生看來,不過是“做穩了奴隸”而已。金庸就用他的《鹿鼎記》寫出了一個太平盛世,太平盛世仍然是一片昏暗,官場腐敗,一樣的到處殺人,到處充滿了不公正、不公平。第二,這部小說另一方面又是很浪漫的。主人公韋小寶走遍大江南北,從揚州妓院走到北京,走到神龍島,走到雲南,走到吳三桂那裡,甚至還走到了俄羅斯,策動了俄羅斯歷史上一場重大的政變,還參加了《尼布楚條約》的簽訂,韋小寶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韋小寶居然成了民族英雄。而且根據韋小寶的性格,《尼布楚條約》和雅克薩之戰只有他這樣的人能夠取得成功。當時非常蠻橫無理的俄羅斯強盜只有韋小寶這種同樣蠻橫無理的人才能夠對付,用無賴的手法對付無賴,這也是很辯證的。這部小說既有現實主義,又有浪漫主義,而且語言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笑(笑傲江湖)

簡介:《笑傲江湖》是金庸先生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於1967年開始創作並連載於《明報》,1969年完成。這部小說通過敘述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的經歷,反映了武林各派爭霸奪權的歷程。作品沒有設置時代背景,“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其所折射中國人獨特的政治鬥爭,同時也表露出對鬥爭的哀嘆,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波譎雲詭,人物形象個性鮮明,生動可感。

主題:《笑傲江湖》屬於金庸的後期作品,其敘事狀物,已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笑傲江湖》所涉及的場景、人物以及各類武林人物交手搏鬥的場面不可勝數,但歷歷寫來,景隨情轉,變化無窮而皆能貼合生活。《笑傲江湖》的中心是武林爭霸奪權,為了達到目的,奪取《辟邪劍譜》和《葵花寶典》,最後兩派都敗在《辟邪劍譜》和《葵花寶典》上。

在略帶政治色彩的小說中,在爭權奪利的江湖中,不論是江湖名門正派明爭暗鬥,還是天涯過客,世人皆為《辟邪劍譜》和《葵花寶典》痴狂,於是陰謀、算計、仇殺佔據了江湖的主流。青城派的“滅門”,嵩山派的“五嶽並派”,嶽不群暗練“辟邪劍譜”,勞德諾偷“紫霞神功”嫁禍令狐沖,師弟陸大有去世,嶽靈珊誤會令狐沖,嶽不群逐令狐沖出師門……種種禍患、委屈,讓令狐沖獨立於江湖漩渦的中心,卻保持著高貴而清醒的信念。事實上,令狐沖在最後也只能做到獨善其身。

狐衝是作品中唯的一亮點,他本可以成為超乎正邪之外的孤膽英雄,但是,文化失敗主義的陰影已經給此時金庸的英雄創造設置了巨大的心理障礙。令狐沖再也無法承擔起像郭靖、楊過、張無忌、蕭峰那樣的恢復江湖秩序使命。他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英雄。表面上看,令狐沖的選擇是個性使然,但其中也潛隱著作者對儒家文化深刻的失望與悲觀。令狐沖身上兼具儒家的英風俠骨和道家的仙風道骨。在中國傳統文化格局中,道家從來都是作為儒家的對立補充面,從而獲得存在的合法性。這兩種文化共同塑造了中國文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雙重人格。金庸後期的小說中,悲觀主義日益濃重,令狐沖的自我放逐已不再是培養大俠的精神途徑,而是對現實社會的絕望,對江湖世界血雨腥風的永遠告別,是道德理想主義在現實面前的全面退卻和潰敗。儘管令狐沖最終獲得了真摯的愛情,但這溫馨的一筆,依然未能改變整部小說的蒼涼和凝重。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書(書劍恩仇錄)

簡介:《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先生創作的首部長篇武俠小說,1955年連載於香港《新晚報》,1980年出版單行本。

該小說以清乾隆年間漢人反滿鬥爭為背景,圍繞乾隆皇帝與陳家洛二人間奇特的矛盾糾葛而展開,他倆既是有手足之情的兄弟,又是不共戴天的仇敵,一個是滿族皇帝,一個是反清組織紅花會的總會主。

該小說將歷史與傳奇融為一體、虛實相間,史筆與詩情相結合,繪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作品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寫出了許多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的人物,雖然比金庸後期的作品尚有不足,但與以前的武俠小說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在語言風格及武功藝術的描寫上也都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為作者後期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清乾隆年間,紅花會一直以反清復明為己任,眾人慾參加新舵主陳家洛接任的“千里接龍頭”儀式,不料四當家文泰來與其妻駱冰因獲知朝廷一件秘密,被清廷張召重、童兆和與以萬慶瀾為首的爪牙困在客棧。張召重原是武當門人,卻甘心做朝廷鷹犬。隱身在提督李可秀府中的教書先生武當弟子陸菲青與徒弟李沅芷正好路過,眼見師弟為非作歹,與紅花會十四當家餘魚同一起協助救出兩人,並將他們推薦到鐵膽莊周仲英處躲避,陸菲青師徒則趕回安西向紅花會報信。清軍聞訊趕到的時候,周仲英正好不在府中,周府十幾歲的小少爺周英傑被張召重誘騙。無意中說出幾人的藏身之處,致使文泰來被抓,駱冰則被餘魚同護送逃出。周仲英回到府中,聞知此事,氣惱之下失手打死獨子,周夫人負氣出走。

主題:作品中,陳家洛文才武功均為一流,然在面對女扮男裝的李沅芷與霍青桐的親熱情狀卻不能自己,嫉妒非常,至使有情人終不能成為眷屬。再則在喀絲麗與抗清的大業這兩者的選擇之中,陳家洛終於選擇了犧牲喀絲麗和他自己的愛情,而將香香公主喀絲麗獻給乾隆皇帝,以求換得反清大計的實現。這樣做固然是可歌可泣,然而作為個人則不免受到傳統文化的極大的侷限,使人讀之不能不為之感到遺憾以至憤然。而實際上亦正因為此,小說完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俠士的“人”的形象。

小說通過陳家洛的性格悲劇及其具體的愛情悲劇與事業上的悲劇結局,揭示了更為深刻的歷史悲劇。紅花會英雄試圖通過換一個漢族帝王,乃至通過同一個帝王(乾隆)換一套漢族服裝便以為是抗清大計的完成,而對封建社會的歷史本質毫無認識,對封建社會的政治體制毫無反抗,這就決定了這一干英雄人物的根本的侷限及其悲劇結局的必然性。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神(神鵰俠侶)

簡介:《神鵰俠侶》是金庸先生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59—1961年連載於香港《明報》,共四十回,是金庸先生“射鵰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

小說的主脈寫的是楊康之遺孤楊過與其師小龍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楊過14歲起師從小龍女於古墓之中苦練武功,師徒二人情深義重,卻無奈於江湖陰鷙險惡、蒙古鐵騎來犯使得有情之人難成眷屬。歷經一番坎坷與磨難的考驗,楊過沖破封建禮教之禁錮,最終與小龍女由師徒變為“俠侶”。同時,在這段磨難經歷中,楊過也消除了對郭靖、黃蓉夫婦的誤會,在家仇與國難間作出抉擇,成為真正的“俠之大者”。

華山論劍後,郭靖與黃蓉由黃藥師主持成婚,在桃花島歸隱,生下女兒郭芙。然而黃藥師性情怪僻,不喜熱鬧,於是留下一封書信,徑自飄然離島,另尋清靜之地閒居。而七怪中的柯鎮惡因欠人賭債到桃花島避禍,成為郭芙的玩伴。到了郭芙九歲的時候,仍舊沒有黃藥師和洪七公的消息,黃蓉和丈夫帶著女兒出來尋找。郭靖、黃蓉在嘉興城聽到黃藥師的下落便到處尋訪,而柯鎮惡帶著郭芙到樹林中玩,不意湊巧碰到了一燈火師門下武三通的兒子武修文,得知赤練仙子李莫愁為了當年情仇要誅殺陸家莊,武氏夫婦也在陸家莊之內。當年,陸家莊的主人陸展元與李莫愁曾經相戀,但是陸展元之後愛上武三通的義女何沅君,武三通不同意此門親事,和李莫愁大鬧二人的婚禮,被一位高僧制住,約定十年後再來尋仇。豈料未到十年,陸展元夫婦就先後過世,僅剩下陸二爺夫婦來莊內居住。但是李莫愁卻仍舊不放過他的家人,在陸家牆上印了九個手印,立誓要殺死陸氏全家。一燈大師當年有恩於郭靖夫婦,柯鎮惡聞知故人有難急忙去救援。李莫愁連傷陸氏夫婦,又要殺害陸家女孩陸無雙和她的表姐程英。不料武三通多年瘋癲,見到兩個女孩後竟然清醒,將她們和兒子一起帶出陸家莊。李莫愁找不到兩個孩子,害怕郭靖夫婦也在此地,遂打傷武三娘,火燒陸家莊後離去。

主題: 楊龍二人從出場直到全書三十二章,是一個個性不斷髮展,形象不斷豐滿的過程。兩個人從開場一個滿身痞像到後來專一深情,一個冷漠如霜到後來通徹明悟,一個是走向成熟的過程,一個是個性解放的過程,兩人的形象都難以用單一的詞語來形容。楊過亦正亦邪俠義為懷,他一方面狂放不羈,一方面對愛情執著,矢志不渝;小龍女本來修的無喜無哀,愛上楊過之後天性慢慢顯露,對世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看法。二人從古墓修習武藝,到大勝關的相聚,到絕情谷相認,到襄陽城共同對抗蒙古人,再到終南山重陽宮力戰群魔,拜堂成親,古墓裡洞房花燭,最後又到絕情谷生死離別,也將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年變的慢慢理解了情愛,理解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將一個平淡如水的少女變的慢慢起了漣漪,直到波濤洶湧,愛情像潮水般湧進她的心窩;從此二人開始視對方為自己的性命,直到情願為對方赴死,二人至情至性的形象到這裡全部可見

《神鵰俠侶》集文學性、藝術性、傳奇性、趣味性於一身,表現了作者組織情節、運用語言、塑造人物的高度技巧。情節變化無窮,妙趣橫生;敘述明晰流暢,人物對白極富個性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說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突出特色,主要人物言行事蹟既不失傳奇色彩,又符合個人性格特點,其中如楊過的偏激狂傲、灑脫不羈,小龍女的純潔淡泊,無邪可愛,至真至純,李莫愁的狠辣,公孫止的陰險歹毒等等,無一不栩栩如生,如臨目前。 [9]

小說以細膩筆觸勾勒出性格各異、有血有肉的眾人物形象,同時又以多樣筆調刻畫不同人物間的關係,因此作品呈現出一種脈絡的豐碩質感。如作者書寫楊過與小龍女間的愛情時筆調纏綿幽婉。而在描繪楊過與郭靖、等眾江湖義士抗擊金兵時筆調則是大氣磅礴,其間始終激盪著“氣吞山河”之壯士氣魄。而且作者將眾多各具個性的人物與多樣的人物關係置於中國實有的金兵入侵大背景下,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歷史厚實感。在藝術表現上,全書以伏筆、懸念與突轉等手法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作者善調動自然萬物與人物細微心理活動相融合,從而營造神秘氛圍,使讀者在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領略傳奇中的意義。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俠(俠客行)

簡介:《俠客行》是金庸先生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65年首次連載於《東南亞週刊》。

《俠客行》主要敘述一個懵懂少年石破天的江湖經歷。該書有許多耐人尋思之處,潛隱著許多“玄機”,體現著金庸對於人生、人性、生命和宇宙的新的體驗。

一向平靜祥和的小市鎮侯監集上,忽然來了二百多名殺人不眨眼的強盜。鎮上鄉親們都熟悉的賣餅老者王老漢,卻被趕來的金刀寨強人指稱為“吳道通”,他平日裡用來烤燒餅的鐵鉗,竟然是一對判官筆所合成。以一身驚人武功與來者搏鬥,身受重傷,沒有了呼吸。一名十二三歲少年乞丐因飢餓過甚,在眾人打鬥後的瓦礫堆中撿拾了吳道通所烤的一隻燒餅,而這隻燒餅裡,卻正藏著金刀寨強人苦苦尋找、吳道通拼死保護的一塊玄鐵令。方才似乎已然死去的吳道通此時忽然“復活”,摸索著一個個被強盜們拋撤的遍地都是的燒餅,但終於傷重而亡。

主題:“我是誰?”的疑問和“機關算盡太聰明”的隱喻,可以說是《俠客行》的真正旨歸,也是它的全部精華所在。

小說創造了石破天這個奇異的人物形象,長樂幫為擋“銅牌之難。而奉一少年石破天為其幫主,此事或不足為奇。然在石破天逃遁之後又尋找到一位與之十分相似的少年來冒名頂替,乃至於使其情人、仇家、父母都無法辨認,這就奇也怪哉。這是小說的最為表面的一個層次:故事或傳奇層次。再則,小說中的主人公,可算是一位少有的奇人,他連“我是誰”也弄不清楚,被母親——其實未必是他的真母親——稱之為“狗雜種”,被謝煙客稱之為。小叫花”,被用海石等人稱為石破天,被阿繡稱為“大粽子”,被史小翠取名為史億刀”,然而所有的這些名字,顯然都並非他的真正的名字。或許,他乃是石清、閡慄的次予——當年被梅芳姑搶去,但並未弄死——石中堅,亦即是石中玉之胞弟了,難怪他與石中玉如此相像。但此事確實與否,尚不得而知。少年一直糊塗,但並不愚笨,冒名頂替之苦,可想而知。

《俠客行》的結尾,主人公石破天在他的養母梅芳姑自殺後,再也無人知道他的身世秘密,從而不知道“我是誰?”小說的最後一章的題目便叫“我是誰?”

《俠客行》中的《“我是誰?”》的結局也是具有深刻意義的。第一層,是故事本身的邏輯結果,即梅芳姑死後,確實不知誰是主人公的父母了。第二層,讀者大約隱隱能猜到,他是石清與閔柔的兒子,但卻沒有任何靠得住的證明,永遠只能是猜測而已。進而,主人公自始至終都沒個正式的名字,他的所有的稱呼都是冒名的,而他的所有的“身份”都是他人的“替身”(包括在梅芳姑家裡,他也是梅芳姑心目中的某個人的替身,所以她稱他為“狗雜種”)。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倚(倚天屠龍記)

簡介:《倚天屠龍記》是金庸先生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連載於1961—1962年的香港《明報》,是“射鵰三部曲”系列第三部。

《倚天屠龍記》以安徽農民朱元璋揭竿而起建立明朝天下為背景,以張無忌的成長為線索,敘寫江湖上的各幫各派、各種人物的恩怨情仇,它把中國歷史上元朝的興衰和江湖道義、恩仇平行交叉起來。 [2] 該書表達了作者既反對異族侵略,也反對本民族暴政的思想。 [3]

《倚天屠龍記》把《明報》自《神鵰俠侶》以來所產生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把讀者的眼光和注意力吸引和固定在了《明報》上。

少林寺覺遠禪師看護《楞伽經》不力,導致經書被尹克西和瀟湘子盜走。瀟湘子和尹克西互相猜忌殘殺,臨終之前幡然醒悟,委託何足道向覺遠轉達經書的下落。何足道接受委託,並向少林寺發出挑戰。適逢郭靖、黃蓉的女兒郭襄前往少林寺尋找楊過,從羅漢掌首座無色禪師處得知何足道挑戰少林武功的消息,遂在約定日子隻身前往觀戰。覺遠禪師的弟子張君寶在與何足道一戰之中暴露了偷學武功的事實,犯了寺規,受到少林寺眾僧的圍攻。於是覺遠攜張君寶、郭襄突出重圍,卻在途中圓寂。張君寶與郭襄分手之後,隻身前往武當山修學覺遠生前傳授的九陽真經,並深得道家沖虛圓通之功的精髓,加以融會貫通,創出了武當一派武功,遂自號三豐。

主題:《倚天屠龍記》的主題深意,包括了正、反、合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正”,即俠義的傳奇。既寫“武林至尊、寶刀屠龍”的傳奇來歷,又寫“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俠義傳統。

第二個層面是“反”,即寫人性特徵。屠龍寶刀即刀中的兵書當然不是什麼“不祥之物”,真正“不祥”的乃是人類的貪慾和權勢欲,那些人之所以費盡心機地爭奪寶刀,無非是衝著“寶刀屠龍”的利器和“號令天下”的權勢而來。可笑的是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明真相。到最終卻都為之“反算了卿卿性命”。這些正是小說的基本故事情節和敘事內容,同時又有明顯的思想寓意。

第三個層面是“合”,即寫傳奇與歷史的結合,俠義和人性的結合,人類的良知和善意的結合,歷史的透視和理想的結合。所有這些“結合”,最終當然都體現在張無忌這一主人公身上,也體現在張無忌送給徐達將軍的那一段話中,同時還體現在作者對歷史所作的巧妙演繹——此後徐達果然用兵如神,連敗元軍,最後統兵北伐,直將蒙古人趕至塞外,威震漠北,建立一代功業”。那屠龍刀中的兵書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當然是“號令天下,莫敢不從”了。

真正主題有兩層:既反異族侵略,也反本族暴政。

在對人進行分析評價時,金庸擺脫了非好即壞、非善即惡的道德判斷模式。他認為所謂好人、壞人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人也不是一分為二、好壞分明的。在《倚天屠龍記》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他表達了一種對人生的看法:在人們所生活的世界上,所謂正和邪、好與壞,有時是很難區分的。不一定全世界都認為好的就是好的,同樣,全世界都認為壞的也不一定壞。趙敏在小說中一開始讓讀者以為是反派人物,結果後來卻發現是正派的,而人們一直以為是正派人物的周芷若,結果卻是個可怕的反派人物。起初金庸是把明教當作一個魔教來寫的,但到後來,金庸卻對他們同情起來。金庸對此說道:“所謂邪正分明,有時不一定那麼容易分。人生之中,好壞也不一定容易分。同時,一個人由於環境的影響,也可以本來是好的,後來慢慢變壞了,譬如周芷若。而趙敏,則是反過來,本來是壞的,由於環境,後來卻變好了。”在人性的層面,人並不是因為民族、地位、信仰等的不同而產生好或者壞的,武林中的正、邪之分,不同民族之爭,那種以人性以外的標準所得出的結論往往與事實之間有著極大的距離。峨眉派掌門滅絕師太打著正義旗號,以正義至高無上的幌子和不容置疑的正派的名義殺人不眨眼,對自己那愛上“邪派”楊逍的弟子紀曉芙也絕不放過,將她這個最心愛的徒弟一掌拍死。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碧(碧血劍)

簡介:《碧血劍》是金庸先生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發表於1956年,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碧血劍》的主線故事是明末被冤殺的大將袁崇煥之子袁承志及其師門華山派義助闖王,奪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袁承志的家仇、師仇構成推動故事發展的主要動力,他的復仇之路與天下江山的爭奪交織在一起。

在藝術形式方面,金庸在寫作時就尋求著突破。他吸取外國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第一次在武俠小說中運用倒敘形式來展示波瀾起伏的故事。主要人物“金蛇郎君”夏雪宜自始至終沒有出場,他的身世、性格特點、故事,全都通過溫儀與何紅藥兩個女人動情的回敘和追憶展現出來。而這種倒敘、插敘的寫作手法,也正是新派武俠小說與舊派武俠小說的一個重要區別,它的運用,為以後武俠小說情節的跌宕起伏開了一個先例。

明朝崇禎六年,淳泥國人張朝唐在老師鼓勵之下,到中原求取功名。不料,路上被盜賊追趕,逃亡時誤闖入一座山中,遇到明朝大將袁崇煥的一些舊部。這些人以孫仲壽、朱安國、羅大幹等為首,在袁崇煥死後,盡力撫養他的遺孤袁承志,並且在聖峰嶂組成“山宗”組織,每年舉行祭拜,立志推翻清朝。張朝唐因為是海外文士,所以被邀請到山上參加祭拜儀式。在眾人聲討清兵罪行時,闖王李自成也派部下崔秋山等來到此地共商反清復明之事。不料,宮廷太監曹化淳得知消息,派人圍攻聖峰嶂,殲滅山宗,眾人被衝散。崔秋山受孫仲壽所託,帶著袁承志拼命衝下山,在逃脫過程中身受重傷,之後兩人被一個啞巴救走。崔秋山被啞巴帶走療傷,袁承志則留在安大娘家裡,認識了玩伴安小慧。袁承志傷稍好之後,由安大娘介紹,被啞巴帶往華山派神劍仙猿穆人清處學習武藝。三年後,穆人清的好友木桑道人來到山中閒住,因為下棋和袁承志成為忘年交,並傳授他本門武功。自此,袁承志在兩位高手的門下學藝。十三歲時,他機緣巧合得到金蛇郎君夏雪宜的《金蛇秘笈》、金蛇劍和一張藏寶圖,在將金蛇郎君的屍體安葬在山洞後,開始了新的學武。十年後,穆人清到李自成軍隊中辦事,已經成年的袁承志也已探到“金蛇劍法”怪異之處的奧妙,武藝精進。這時,袁承志想起了藏寶圖上的兩行字:“得寶之人,務請赴浙江衢州石樑,尋訪女子溫儀,贈以黃金十萬兩。”便決定下山去尋找師父。

主題:這部小說的獨特而深刻之處,在於它的獨特的悲劇情境與氛圍。小說一開頭是悖泥國書生張朝唐前往大陸瞻仰“上國風光”並欲取功名以便光宗耀祖,不料卻被官軍當成了強盜,——實則是亂世之中兵匪一家,明王朝的官軍也早已變得與強盜差不多。所不同者官軍以“捕盜”為名,明搶豪奪,比之真正的強盜有過之而無不及。——險些丟掉了性命。這預示著明王朝的徹底的覆滅的命運。誰料無巧不巧,在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後,這張朝唐以為天下從此太平,再度登陸,而其遭遇則與上次來此一般無二。適逢李自成陷害李巖,自毀長城,正如書中盲人所唱“昨日的萬里長城,今日的一縷英魂”,從而使得“大順江山”似曇花一現。萬民擁戴的李闖王終於走向了失敗的命運。這一悲劇實在是發人深省。按說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其性質與崇稠的明王朝統治自是不可同時而語。然而,在其深層次上,李自成起義只不過做了改朝換代的工具,而並不能真正徹底改變中國的封建社會的性質及其千百萬農民的根本命運。這也正是袁承志所看到的悲劇現狀卻又無法改變歷史的命運。終於選擇了“逃離”的道路。

小說繼承了中國古代武俠小說的傳統,故事生動,懸念甚強,情節曲折跌宕,矛盾錯綜複雜,重重疊疊,糾纏不斷。國仇家恨,武林恩怨,痴男戀女,生生死死,匯成了一幅幅紛繁繚亂的畫面。其中比武爭鬥的場面亦寫得緊張驚險,引人入勝。雖然那些武功招式過於神乎其神,故事情節也不盡合情合理,但金庸作品的魅力恰恰在於那種出神入化的境界。作者盡力避免普通生活中那些平淡的、尋常的東西,以他豐富超人的想象力為讀者展開了一個驚心動魄、汪洋恣肆的天地,在刀光劍影、飛簷走壁之間,自有一種大義凜然、豪情萬丈的氣概飛揚紙上,使讀者醉心於一劍在手,雲遊四海的超然灑脫,痛快淋漓、激情洋溢的自由生活。

作者在這部小說中還溶入了豐富的歷史知識,把故事情節緊緊圍繞明末動盪多變的歷史事件展開,把武林的恩怨相報、情仇糾纏與歷史故事結合起來,小說中涉及諸多歷史人物如李自成、李巖、多爾袞、劉宗敏、崇禎、陳圓圓等,並穿插了許多歷史上的傳說、軼事,使讀者能夠獲得一些歷史知識。整部小說畫面廣闊,氣勢磅礴。結尾處寫到了李自成的慘痛失敗,李巖自刎,起義軍須臾四散,“昨日的萬里長城”化為“今日的一縷英魂”,蒼涼感觸浸滿筆端。和金庸的其他作品一樣,這部小說裡愛情描寫佔了很多筆墨。金庸寫情亦不脫武俠小說格調,強烈率真,毫無虛飾做作。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鴛(鴛鴦刀)

簡介:《鴛鴦刀》是金庸先生創作的中篇武俠小說,最初連載於1961年5月1日—28日的香港《明報》。

《鴛鴦刀》敘述了江湖上盛傳的鴛鴦寶刀的秘密以及圍繞它發生的故事。該小說情節曲折,語言詼諧,在不長的篇幅中展示了人物性格,塑造出幾個不同的江湖俠士形象,可讀性強。

陝西西安府威信鏢局的總鏢頭、“鐵鞭鎮八方”周威信,帶領一支七十多人的鏢隊正前往京城。路途之上,四個形容奇怪、號稱“太嶽四俠”的漢子忽然跳將出來,攔路搶劫。周威信不禁深自躊躇——他擔心的倒不是明保的那十萬兩鹽鏢,而是他暗藏在背上包袱裡的兩把刀。

主題:書中所寫的“鴛鴦刀”是一對堅硬、鋒利,據傳藏有“無敵於天下”的秘密的寶刀。金庸以其為中心,展開眾人尋刀、奪刀的紛爭、糾葛。主要圍繞寶刀展開劉於義為宦途生涯而送刀與武林諸人奪刀獲取寶刀秘密的爭鬥、較量。看似高深莫測的“太嶽四俠”不過是外強中乾、名不副實的草包;臨危之際還唸叨著“朝聞道,夕死可也”的逍遙子,滑稽可笑;有彼此迴護、心心相印才能發揮出威力的“夫妻刀法”。小說所寫全是寶刀所牽引出來的故事。刀並不重要,“鴛鴦”才重要。“鴛鴦”自然有情侶、夫妻的意思,故事中有四“對”“夫妻”,四個男子,五個女子。一對真正的夫妻林玉龍和任飛燕,撮合的袁冠南和蕭中慧,假扮夫妻的蕭半和以及袁、楊二夫人,一直未出現的“夫妻刀法”創始人——古代一對恩愛夫妻。小說由護鴛鴦刀始,到揭開鴛鴦刀的秘密作結,全篇內容便是爭奪刻有重大秘密的鴛鴦刀,最後揭開謎底,裡邊不過是“仁者無敵”四個字而已,如同一則寓言。這篇小說雖不如金庸的其他長篇吸引人,但在寫作過程中,作者也傾注了自己的人生經驗,寫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使它與一般的娛樂小說區別開來。《鴛鴦刀》的結尾,點出“仁者無敵”的思想,從而構成了全篇主題。在行文末了處,暗示了哲學式的題旨,微言大義,加重了分量。

除小說語言、人物,情節的幽默諧趣之外,小說的情節結構也極具特點。小說本是敘述鴛鴦刀的故事,但卻從“太嶽四俠”這樣幾位與鴛鴦刀毫無相干的人寫起。他們固然想攔路打劫,那也是搶到什麼算什麼,並沒有想到要搶鴛鴦刀的,甚至連林玉龍、任飛燕夫婦及蕭中慧等人一開始也並不知道鴛鴦刀就在周威信身上。小說像是一座“迷宮”,決不只是有“趣”而已。真正與此鴛鴦刀有關,而且是奪取鴛鴦刀的人蕭半和及袁、楊二位夫人,直至小說的結尾處才出現,而此刀中所謂的“得之者無敵於天下”的“秘密”,卻原來只不過是這兩柄刀的力柄上各刻了兩個字,一曰“仁者”,一曰“無敵”,合起來乃是“仁者無敵”——而這就是此鴛鴦刀中所藏的得之者無敵於天下的大秘密——而這樣一個“秘密”始終“懸念”在書中,直到小說的最後這才解開,這就不僅是小說結構的精巧嚴謹之處,而且還包含著深深的哲理。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橫批(越女劍)

簡介:《越女劍》是金庸先生創作的短篇武俠小說,發表於1970年1月《明報晚報》上。

小說寫越女阿青劍術精妙,被范蠡引薦到宮中教授士兵,最終幫助了越王勾踐雪恥復仇。阿青暗暗愛上了范蠡,而范蠡早與西施有白頭之約。阿青見到西施的美貌後,不忍傷害,飄然離去。

小說藉助歷史上的傳說和事實,不但抒發了歷史情懷,還表現出人性的悲歌,把家國之仇與個人的愛結合在一起,使小說增加了厚重感和無限的餘味。

春秋末年,吳越爭霸之際,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臥薪嚐膽,表面歸順吳國,暗中秣馬厲兵,伺機報仇。

范蠡本是楚國人,與文種見楚國不足爭霸天下,就投奔了越國,同為越國大夫。但是越王勾踐不聽兩人意見,執意與吳王作戰,結果一敗塗地。只能賄賂收買了吳王身邊的奸臣太宰伯,勉強講和,以歸順稱臣保住性命。同時用文種之“滅吳九術”,讓吳王放鬆對越國的警惕,贈送大量金銀,供奉西施等美女,使吳王夫差沉溺在酒色之中,又用計離間吳王與功臣伍子胥的關係,並最終使伍子胥自殺身亡,自己則在暗中積蓄糧草。鑄造兵器。以圖報仇。

主題:小說的重心不在越女之劍,而在越女阿青本人。具體地說,是既寫出了阿青的天真爛漫純樸坦蕩的性格、寫出了她纖纖弱質、美麗溫柔的形象,寥寥幾筆便已形神畢肖。更重要的是,小說又著重在越女阿青對范蠡這位中年大夫的愛慕之心的表現上。而范蠡則全然沒想到這一點,他也不可能想到這一點,因為他除一心替越王勾踐思謀報仇之策並努力實施之外,其他所思便是身在吳宮的情侶西施。可以說,范蠡為越王復仇獻計獻策,乃是他的一種“事業”,並報答越王對他的禮遇。而越女阿青之所以教越士學劍,究其原因則並不在為越王或越國報仇之大業,而在於這一切乃是出於她心中的戀人范蠡之所請。

這樣,越軍滅吳,越國兵民舉國歡騰大仇報復之際,連范蠡與西施也可以慶幸多難情侶終於可以再見並可攜手江湖、隱於山林之間而不再分離。然而對於小說的女主人公阿青卻居然不是如此,她原先想在範蠢見到西施之際,殺死西施,“奪回”范蠡,但被西施美貌所震驚,終於無法下手。因而越國大慶、范蠡與西施大喜之時,阿青卻永遠地失去了范蠡、永遠地失去了心中唯一的戀人。所以,這一刻竟自必是越女阿青傷心絕望之日。

從而,這部篇幅不長的小說中,就顯然交織著兩種矛盾的主題與情調。一方面是臥薪嚐膽、矢志報仇而且慷慨悲歌、壯烈不已;另一方面卻是愛意纏綿、婉轉多愁而且不得其愛、唯自感傷。一方面是家國大仇,另一方面是私心愛意。這二者確實是一種矛盾的主題。孰重孰輕,委實難抉。或許這正是這部小說的真正的寄意與迷人之處。

小說《越女劍》中的女主人公越女阿青並沒有及早出場,小說開頭所寫乃是一場吳越劍士之間的驚心動魄的鬥劍。接著寫吳越世仇及越王勾踐矢志報仇,但卻困難重重,其關鍵之處恰在於“劍不利而術不精”。直到小說篇幅超過一半,主人公阿青才翩然登場,且出乎意料的是,越女阿青既非宮中衛士、朝中大臣,亦非江湖俠女、風塵女英雄,而是一位美麗純樸天真爛漫的牧羊少女。看起來溫文爾雅、嬌柔無限,真正是“靜如處於、動為脫兔”。——所有這些,盡皆是小說“造勢”的結果。使得小說情節起伏跌宕、柳暗花明。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附用在武俠江湖世界的好詩好句

金庸先生武俠小說,好詩好句:

1.青山相待,白雲相愛。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一茅齋,野花開,管甚誰家興廢誰成敗。陋巷單瓢亦樂哉。貧,氣不改!達,志不改! (黃蓉相答樵子時所唱的曲子)

2.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此時此夜難為情”一句,感慨金庸先生,給了郭襄生命,卻又難為了她的似水柔情。)

3.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由大魔頭李莫愁吟出,特別教人震撼。正因為李莫愁殺人如麻,但在冷酷的表相下,隱藏著她對愛情的渴望,即使在多年以後,陸展元都已成白骨,仍在午夜夢迴時挑動李莫愁的芳心,更是讓她魂縈夢繫。)

4.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天龍八部,無常的命運主宰?)

5.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唯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倚天屠龍記,明教。)

6.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楊過在絕情谷拒絕裘千尺提親時所吟之詩,)

7.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楊過跟程英、陸無雙對抗李莫愁時,程英所唱的曲子。)

8.青衫磊落險峰行。玉壁月華明。馬疾香幽。崖高人遠。微步縠紋生。誰家子弟誰家院。無計悔多情。虎嘯龍吟。換巢鸞鳳。劍氣碧煙橫。(天龍八部)

9.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 (倚天屠龍記)

10.四張機,鴛鴦織就欲雙飛,可憐未老頭先白;春波碧草,曉寒深處,相對浴紅衣(瑛姑的愛情,是“不愛帝王愛頑童”的少女戀愛憧憬。)

11.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12.兵火有餘燼,貧村才數家。無人爭曉渡,殘月下寒沙!

13.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由袁紫衣這樣一位出家人的口中念出來,實在讓人覺得格外諷刺。)

14.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郭靖要離開黃蓉回草原時,黃蓉吟誦)

15.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16.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若使當時便身死,千古忠佞有誰知。(倚天屠龍記)

17.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書劍恩仇錄,香妃墓碑上的詩詞)

18.萬里霜煙回緣鬢,十年兵甲誤蒼生。(碧血劍)

19.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倚天屠龍記)

20.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俠客行)

21.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飛狐外傳,袁紫衣這樣一位出家人的口中念出來,實在讓人覺得格外諷刺。)

22. 飛狐一刀畫彩虹,雪山絕頂凌雲峰。

連城寶藏引妄念,天龍八部嘆眾生。

射鵰英雄今何在?白馬依舊嘯西風。

鹿逐天下誰定鼎?笑傲江湖任縱橫。

書劍恩仇實難忘,神鵰俠侶有真情。

俠客島上威名震,倚天屠龍霸業成。

碧血劍出光華現,鴛鴦雙刀保太平。

越女吳宮卸兵甲,江湖從此無先生。

23. 飛花落英醉紅塵,雪舞捲簾看黃昏。

連續三生映翠雨,天籟一世輪綠蔭。

射劍縱馬傲江湖,白髮品茶笑乾坤。

鹿鼎記下兩壺酒,笑語賞月滿崑崙。

書香盈盈跨中原,神仙脈脈睨萬金。

俠客四方立故園,倚仗千秋化詩吟。

碧波蒼老九四載,鴛鴦沙舟半百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