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俠”逆襲之路

本文“文史傳奇:金庸的“武俠”逆襲之路”由南娛北史原創發佈,如有抄襲,必維權!

此日騎鯨去,彩筆白玉樓。他年化鶴去,夢中覓俠蹤。

2018年10月30日,一代文學武俠宗師金庸,在香港去世,享年94歲。

作為影響了半個世紀的武俠大師。他的離開讓千萬金庸迷心痛。

下面就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位文學巨匠不平凡的一生。

金庸的“武俠”逆襲之路

金庸先生離世

外交官下,有夢想

金庸先生,本名查良鏞,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寧。由於家境十分的優越,金老先生從小就受到傳統文學的薰陶。八歲那年,金庸先生剛讀書認字,便被武俠小說中的江湖故事吸引。所以,童年的金庸十分的愛看小說。

但是對於成為一代武俠宗師,並非他的本意。實際上,金庸先生的理想是當一名出色的外交官。

金庸的“武俠”逆襲之路

年輕的金庸

抗日戰爭前夕,20歲的金庸通過自己的努力考進了國民政府的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然而,因為天性自由散漫及其富有正義感的金庸,看不慣那些橫行霸道的國民黨子弟,便打抱不平。很快,金庸就被學校強制退學。

抗戰結束以後,憑藉著自己出色的英語和法律特長,他在報館裡找到了一份翻譯工作,日子過得也算勉強。

1948年解放前夕,本來在杭州報館工作的金庸,機緣巧合之下,來到了香港。因為當時他的報館《大公報》正準備在香港成立自己的分部,由於金庸的英語和法律相當的出色,便被派遣了過來。

據金庸自己採訪說:他從上海委派過來,到這裡做新聞翻譯。當時世界大知名報館,譬如:路透社、法新社、美聯社的這些外國電信,都是經過他的手中翻譯成中文,再刊登出來的。當時24歲的金庸就成為了《大公報》的記者,年輕朝氣的他,憑藉著一番熱血,行走香江之都。

由於,自己工作性質的關係,金庸認識了當時的外交官副部長喬冠華。也就是著名照片“喬的笑”的主人公。當時的喬冠華是周恩來總理的助手,他得知金庸想要外交官的理想之後,便誠摯的邀請他加入。

這對於能實現自己理想的金庸來說,是一個天大的機會,是一個能實現他理想的機會。

金庸的“武俠”逆襲之路

金庸的摯友夏夢

為此,金庸毅然決然的放下了手頭的工作,告別了自己的愛妻,再次踏進紫禁城,準備邁入自己夢想的聖堂。

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在和喬冠華交談之後,金庸發現,他自己出生不太好,又不是黨員,在外交部是沒有前途的。另外,喬冠華副部長建議金庸重新上人民大學,通過再次讀書,參加入黨,這樣的話,他就能在外交部,大展宏圖。但是,因為自己性格的問題,再加上曾經上大學的陰影,金庸自己覺得做不好。

理性的他,不想因為自己個人性格的問題,而影響了自己的前途,萬般不得已之下,金庸只得放棄自己的夢想,外交官,不再提。

金庸的“武俠”逆襲之路

大公報館

機緣巧合,寫武俠

然而,生活還要繼續,回到香港的金庸,正趕巧《大公報》的晚報,有一個欄目叫《新聞晚報》。

當時《新聞晚報》上有一個武俠故事板塊,主筆人是大名鼎鼎的梁羽生。梁羽生因為寫武俠小說寫多了,所以不太想寫這個板塊。而金庸正愁沒有新的工作,便在總編的安排下接到了這項工作。

有這麼一句話,叫做上天為你關上了一扇窗,必然為你打開一扇門。

1955年,金庸初試筆法,一部《書劍恩仇錄》,火遍整個香港。緊接著,《雪山飛狐》一出,直接奠定了金庸的“神話”。憑藉這這兩部小說,《大公報》的銷量破了當時的香港報紙界的記錄。等到《射鵰英雄傳》的連載,金庸直接被封為“武俠三劍客”,而其他的兩位分別是梁羽生和白劍堂主。

金庸的“武俠”逆襲之路

鄧小平接見金庸

自主創業,真磨鍊

但是人生的轉折點又來了。

由於上文提到,金庸先生為人剛正不阿,不能忍受造假,鑑於當時《大公報》的政治性質,在工作的上升期的金庸,毅然決然的離開了《大公報》,自己創業,成立了一家叫做《明報》的報館。

據金庸先生自己說:他當時和自己的一個同學共同創辦了《明報》。

由於當時資金不多,金庸自己只能一邊寫社評,一邊寫小說,還一邊當老闆,工作十分的辛苦。

但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20幾歲的金庸憑藉著自己的毅力堅持了下來。

在當時的激烈的傳媒界,沒有任何支持的金庸,憑藉著腦海中的故事和犀利的社評,奇蹟般的使得《明報》能夠正常的運轉,且一年比一年好。

漸漸地,金庸的成立公司,生意也越做越大,小說影響力也越來越深。

金庸的“武俠”逆襲之路

金庸和夏夢

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金庸的小說剛進入內地,便風靡全國,受到非常多的人追捧。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影視化興起,金庸先生的小說逐漸被翻拍成電影和電視劇。

尤其是香港無線電視臺拍攝的《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女》,捧紅了無數為明星。直到現在,金庸的小說,依然在翻拍,甚至出現在電腦和手游上。

當然,金庸被稱為做武俠界的“三大宗師”,他小說除了娛樂性,在文學和歷史學上的價值也非常的高。

譬如:《天龍八部》是以北宋為時代背景,通過各個朝代之間恩怨呵呵民族矛盾,從哲學和社會學的角度進行探究,展現出一副浮世眾生圖。“天龍八部”出自佛經《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有著“無人不怨,有情皆孽”的禪意。實際上我們看到的電視劇《天龍八部》只是金庸先生的第一版。而根據最新版本的《天龍八部》,王語嫣的結局是及為悽慘的,而原來大團圓的結局和《天龍八部》主旨及其不符。

等到了二十世紀以後,金庸在創作完自己的最後一部小說《鹿鼎記》,便封筆了。他的視線開始轉向慈善和文學領域。

據金庸自己採訪所說,他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寫出一本關於五胡亂華的歷史書。

只是,人不隨天願,還沒等到這部歷史書的出版,金庸先生便離我們而去。

金庸的“武俠”逆襲之路

晚年金庸

小編作為金庸先生的書迷,心中萬分悲痛。

個人覺得,金庸是一個前五百年,後五百年,都不出的偉大作家。他筆下的人物不是現在日更萬字的,上課翹課的寫手能比的。他筆下的作品,需要文化的底蘊。這些文化底蘊,需要你的積澱,需要經過現代大學和傳統文學的系統教育,需要輾轉世界各地,需要見識人世的真相,體驗過最無望的愛情,經過記者般嚴謹的職業寫作,將傳統與現代統一,再加上過人的天資,在香港這個承接古今,彙集中西文化的大熔爐中,才能誕生這樣的文學大師。

最後,真誠的祝願,金庸先生一路安好。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