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画再现明皇避难蜀地的真实情形

一幅画再现明皇避难蜀地的真实情形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下同

读过李白诗《蜀道难》印象,仍然是有点抽象朦胧,那首诗的意境里其实不泛对人生现实的批评,与杜甫相比,李白对现实的批评总是借助远离朦胧的意象,所以其诗被称为浪漫主义,但浪漫主义诗作对于现实的批评并不会减于直接的现实主义诗作,同样这幅被名为《明皇幸蜀图》的青绿山水作品一度被认为是宋代的《关山行旅图》,后来认定是表现唐明皇避安史之乱而入蜀地的场景,定为今天的名称。

这样一来,一幅平常的关山行旅图成为有批评现实意义的画作,而且从名称里的“幸”字中,你可以读出讽刺的意味来,一个养尊处优的天子放着好好的皇宫不住,不去欣赏霓裳、六么之舞,不去华清池泡他与她的汤浴,跑到虽然美丽锦绣的巴山蜀水但又是穷山恶水里去临幸,应该是脑子坏了。作为唐朝的将军,真实地再现那一段历史场景,并不会有过多的喜好在其中,描写的对象无论是山水与人物,全在美字上下功夫,对于青绿山水来说,尽管宋代达到高峰,出现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那样著名的作品,但那种高峰早已在大小李将军的作品中孕育,而且能与“豆人寸马”结合得很完美。问题是越唯美越能彰显图中的批评精神,因为此一番“临幸”完全是自取其辱,江山被胡人侵入,而且为首者是自己与杨妃的义子,在此旅行的过程中,军中人士兵变而让绝代佳人香消于马嵬坡。白居易的《长恨歌》里你如果读得不深入时,那仅仅是一则美丽而凄艳的皇家爱情故事,读明白点,自己体悟作者批评的用意暗含。实际上此幅绘画作品的意味与《长恨歌》相同,表现美丽与批评同时存在,增强作品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过去谈论历史,总有一些的套话,比如地主阶级云云,其实对于中原的历史来说,每一个皇家是一段和平的稳定器,天下在一个范围内出现无为而治,农民(包括有地无地的农民)开始安居乐业,而此一体系一旦被推翻与重建时,百姓又会陷入惊魂不定的流离状态,实际上皇室同样不得不用“临幸”的方式流离失所,小李将军的此幅作品正是这种流离失所的真实的历史的反映。

从图的细节来看,这些皇室的流寓者身着官服,在右下方是皇室成员亮相出场,着红袍的应该是李基隆先生,旁边带刀剑与箭的是侍卫官,一骆驼背上有虎皮装束,后面跟着的是女流,有的戴着黑色的高沿帽子,那种装束与韩国古典电影的一些装束相仿佛,全部骑在名贵的马上。

图中有两座平面的小桥,分隔图中的三个片段,明皇正要行过左边的小桥,而在画的中间段,是先行的成员运送行李的部分,这时马已经太累了,成员把行李放下,让马休息,有的马干脆是仰卧在地。左边的小桥隔开的一段是先行的队伍早已走上栈道,有的走到背山的地方不见身影。

皇室流离的队伍所到之处是佳木葱胧,郁郁的青松,红白的花树立于道旁,流水淙淙,白云绕岭,山势险而峭,有的如剑刺破青天。右上角处还有平缓的远山,云海充满。在路径上看每个片段是小S形行路径,整个队伍是横式的大S形状,增强画面的生气与流动感。图中是山石变化多端,形状奇瑰,与自然的蜀地山水有点距离,因为此是艺术的创造,包含画师的想象与综合,艺术技法上仍然是双勾填色为主,只是接汉魏“人大山小”的阶段而进入到“山大人小”的进步阶段,仍然有点稚气未脱,但已经进入人处自然相融合阶段,只是还需深入罢了,此后的青绿山水一门之深入,是宋代画师在大小李将军之笔下得到新的发展。

一幅画再现明皇避难蜀地的真实情形

一幅画再现明皇避难蜀地的真实情形

一幅画再现明皇避难蜀地的真实情形

从清代皇帝的题诗来看,此图在清时定为宋画,近李唐风格。

一幅画再现明皇避难蜀地的真实情形

(原创文字作者系网络艺评家,诗人,书画家)

主要文章:《宋画哲学》、《家林论唐宋艺术》、《丑书的批判》《说唐代书法》、《说宋朝书法四家》等,作品有《雷家林彩墨人体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