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巨富叶澄衷,一生只穿布衣,没有他或许就没今天的“逸夫楼”

春天马上要来了,疫情就要过去,粉丝的心应该早就飞了吧。

如果有准备去江南一带的粉丝,不妨去叶氏中兴学堂看看。

晚清巨富叶澄衷,一生只穿布衣,没有他或许就没今天的“逸夫楼”

该学堂被誉为“江南第一学堂”,娱乐业大亨邵逸夫,华人船王包玉刚,纺织大王包从兴等,这些名扬四海的甬商巨贾,都是从这间学堂走出来的。

可你一定想不到,这间学堂的创办人,是个摇着小船在水上卖杂货的穷小子。

他叫叶澄衷,从乱世之中的蝼蚁,变成荫庇后人的大树,传奇的一生,值得万世敬仰。

晚清巨富叶澄衷,一生只穿布衣,没有他或许就没今天的“逸夫楼”

1.水上卖货郎

1840年,大清王朝风雨飘摇,被西方烈强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晚清巨富叶澄衷,一生只穿布衣,没有他或许就没今天的“逸夫楼”

这一年,叶澄衷出生在宁波的一个小村庄。叶家祖上都是务农,直到叶澄衷这一代,父亲把他送进了学堂。

在他7岁那年,父亲出海打鱼遭遇恶劣天气,再也没有返回。叶家失去了顶梁柱,本来就贫寒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

全家日夜劳作也只能勉强糊口,更别说供孩子读书,叶澄衷只能辍学回家。

那个年代,穷人家庭为了不让孩子挨饿,会把十几岁的孩子送去学做生意。说得好听,其实就是个打杂的。

14岁那年,母亲将秋天的收成作抵押,凑了路费把叶澄衷送去上海。经人介绍,他在黄浦江畔的一间小杂货铺打工。

晚清巨富叶澄衷,一生只穿布衣,没有他或许就没今天的“逸夫楼”

《大揭秘》 甬商领袖叶澄衷

穷人出身的叶澄衷为人忠厚老实,搬运货物、打扫卫生,干活从不挑。老板娘见他勤奋又伶俐,就给他安排了一项任务,把店里的日杂百货,带到黄浦江上卖。

从此,叶澄衷每天划着小舢板,穿梭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水面上,向来往的轮船兜售杂货。凭着他的聪明和勤奋,业绩是不用愁的,但这项工作危险系数很大。

虽然叶澄衷自小熟悉水性,但他“命犯水灾”。

有一次他准备向一艘停在江上的轮船兜售杂货,没想到这艘船突然起锚,螺旋桨在江面卷起大旋窝,将他连人带船一并掀翻。他死死抱住浮在水面上的货物,苦苦支撑,才逃过一劫。

老板娘见他一副落汤鸡似的可怜样,也不忍心责骂他。但是丢了一船的货,这损失不能当没看见,所以扣了他两个月的工资。

本来当个打工仔就赚得少,失去两个月工资的叶澄衷心疼啊,为了挽回损失,他只能加倍卖力地叫卖。他的小舢板生意一向比别人好,人一出头就容易惹事非。

有一回,他刚完成一个大单,正在船上清点货款,突然几个凶神恶煞的壮汉跳上来,打劫!

叶澄衷当机立断,一头扎进冬日的江水中,边游边呼救。周围的船夫听见后赶到,才把他捞起来。

晚清巨富叶澄衷,一生只穿布衣,没有他或许就没今天的“逸夫楼”

《大揭秘》 甬商领袖叶澄衷

他一身哆嗦回到杂货铺中,由于泡了冷水加上惊吓过度,他大病了一场。

老板娘怕他再出事,就让他回到店内打杂,他拒绝了,因为店内赚的没外面赚的多啊。

这小伙子赚钱很有一套,就是运气太差,隔三差五出事,老板娘怕担责任,干脆将小舢板低价转让给他,让他自立门户。

小舢板虽然破旧,但也算是有自己的产业了,叶澄衷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每天卖命地备货、出船、卖货,货卖完了,他就在江边守着,等有人想过江,他就提供摆渡服务,多赚一份外快。

卖货三年,他攒下了一笔积蓄,在大上海这种繁华之地,没几个人能忍得住不剁手,但叶澄衷没下过一次饭馆,更没看过一场戏。

那么,他赚的钱都花到哪儿去呢?

学习!

注定要成大事的人,花钱都格外高大上。

因为卖货常与洋人接触,他意识到要跟外国人进行更深入长期的合作,不懂外语寸步难行。

晚清巨富叶澄衷,一生只穿布衣,没有他或许就没今天的“逸夫楼”

《大揭秘》 甬商领袖叶澄衷

他花钱请了一个英语老师,抓紧一切机会学英语,还买了一本《英语话注解》,随身携带,一有时间就翻看默念,工作时,趁与外国水手交易时练习口语。

这样活学活用,叶澄衷很快就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

2.开疆扩土

1859年的一个夏日午后,叶澄衷忙完上午的生意,准备靠岸休息,一个手提大包的洋人急匆匆跳上船,说要过江。

见他神色焦急,叶澄衷二话没说就摇撸渡江。刚一靠岸,那洋人就急忙跳上码头,连手提包都忘了带,等他发现客人落下东西的时候,那人早就不见了。

叶澄衷打开手提包一看,吓了一跳,包里装着数千美金,另外还有些支票、单据等物品。他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多钱,就算摇10年小舢板,也赚不到这么多钱啊。

穷小子遇上天降横财,说不心动是骗人的,但是心动归心动,叶澄衷没有将财物据为己有。他想着这么贵重的东西丢了,失主一定会回来找,干脆歇业一个下午,就在原地等失主回来。

晚清巨富叶澄衷,一生只穿布衣,没有他或许就没今天的“逸夫楼”

《大揭秘》 甬商领袖叶澄衷

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多么明智。

等了一个下午,失主终于急匆匆找过来。失而复得,洋人对他千恩万谢,掏出一把钞票塞给他,但他坚决不肯收。洋人见这个中国小伙子如此善良又硬气,决定换个方式答谢他。

洋人向叶澄衷提议,想跟他合伙做五金生意,由他提供五金商品,叶澄衷代销,销后再结算本金。

当时国内紧缺五金零件,聪明的叶澄衷马上嗅到了商机,立马答应了。

有了稳定的货源,叶澄衷的五金生意,越做越红火,他再也不用摇船叫卖了。年仅22岁,他就在黄浦江畔租了个铺子,自己当起小老板。

顺记五金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家五金行。

晚清巨富叶澄衷,一生只穿布衣,没有他或许就没今天的“逸夫楼”

《大揭秘》 甬商领袖叶澄衷

无论是谋略胆识,还是正直品性,他都远胜于一般人。很快,他就在上海开了第二家分店,接着顺江而下,在武汉等地开设了十几家分行。

一个人管理旗下那么多分行,是需要魄力的。

他设立了一套信誉赊账制度。信誉良好的店主可以先赊账拿货,季末结账。不守规矩的店主,他便会通报同行,以后在这一行就别想混了。

他很清楚作为一个管理者,威信是必须的。每年各个分号的店主吃团圆饭时,赚钱最多的店主可以紧挨着他,赚钱最少的则要正对着他,接受他锐利的目光。

1870年,叶澄衷趁普法战争之机,盘下了一名德国人开在上海的“可炽煤铁行”,改名为“可炽顺记”,自己生产钢铁产品。从此,他不仅掌握了销售渠道,还掌握了货源。

一代“五金大王”正式崛起。

名声在外的叶澄衷,吸引了许多外商洋行登门拜访与他谈合作,慕名而来的,就有美国的石油巨亨——美孚石油公司。

晚清巨富叶澄衷,一生只穿布衣,没有他或许就没今天的“逸夫楼”

《大揭秘》 甬商领袖叶澄衷

他们想通过叶澄衷,将煤油推入中国市场。

当时中国使用煤油灯的人并不多,而且在此之前,已经有两家外国公司正在中国开拓市场,美孚石油想来抢市场,竞争不是一般大。但他们找到叶澄衷,注定会赢得漂亮一战。

叶澄衷建议:

根据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生产一种轻便节油的煤油灯;

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有客户买煤油,就附送一个煤油灯;

做好售后服务,灯罩易碎,就让客户拿着碎玻璃免费换新。

果然,听了叶澄衷的建议后,美孚火油的销量大幅上升,而叶澄衷独家代理美孚火油10年,仅佣金便达十万余元,更别提他在收账期内利用煤油账款获得的利益。

晚清巨富叶澄衷,一生只穿布衣,没有他或许就没今天的“逸夫楼”

《大揭秘》 甬商领袖叶澄衷

接下来,雄心万丈的叶澄衷又把目光投向了地产、工业、航运、金融等行业。

19世纪80年代,叶澄衷正值壮年,已经开拓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完成了傲人的财富积累。他,就是一个标准的人生赢家。

3.忠义报国

钱也赚了,官也当了,但是到头来,他看到的却是列强涌入,建租界、卖鸦片、地皮一扩再扩,而我们步步退让。

多年的商海沉浮,让他深深体会到,哪怕他再有钱有势,在洋枪洋炮面前,自己依然如此无力。

晚清巨富叶澄衷,一生只穿布衣,没有他或许就没今天的“逸夫楼”

国家贫弱,根源究竟在哪里?

他曾回到家乡宁波镇海,办实业、造桥、铺路、开医院,试图以自己的财力,带动家乡的经济实力。

但这个国家所缺少的,不仅仅是财富!

比财富更强大的力量,是知识。

早在1871年,叶澄衷就在家乡兴办了叶氏义庄,内设学堂,即前面我们提到的江南第一学堂。

1899年,叶澄衷又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自己拿出一块土地,出资10万两,兴建一所学校,取名澄衷蒙学堂,即现在的澄衷中学的前身。

晚清巨富叶澄衷,一生只穿布衣,没有他或许就没今天的“逸夫楼”

建校的同时,他亲手制定了学堂最早的课本《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被称作“百年语文第一书”。

晚清巨富叶澄衷,一生只穿布衣,没有他或许就没今天的“逸夫楼”

这是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教科书。该书还是胡适、丰子恺、梁漱溟、茅盾、竺可桢、李四光等一代民国学界巨擘年少时的必读教材。

晚清巨富叶澄衷,一生只穿布衣,没有他或许就没今天的“逸夫楼”

眼看学堂就快建起来了,叶澄衷却等不到那一天。他突发疾病,危在旦夕,怕后人干涉学堂办学,临终前他立了一条规矩:学堂长远发展乃国之大计,叶家子孙万不可干涉。

59岁,他匆匆离世。

唯有他的一尊铜像,替他日夜守护着学堂。

晚清巨富叶澄衷,一生只穿布衣,没有他或许就没今天的“逸夫楼”

据说最初为他立铜像的时候,铜像的着装被做成了锦缎长袍,叶澄衷的子孙一看,赶忙叫人换掉。他们说,爷爷一辈子从没穿过绸缎,他穿的是布长衫。

学堂成立后,聘蔡元培为第一任校长。1902年,改设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后又设中学。

此后,以蔡元培为首的历任校长们,培养出4万学子。从澄衷学堂走出的这群青年,将在风雨飘扬的乱世之中,担起民族脊梁的重任。

当年那个摇着小舢板的卖货少年,愿他在天有灵,看见今天的繁盛世,定会含笑九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