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的恭親王

1850年,道光皇帝行將就木。在病榻前,道光皇帝問四皇子和六皇子關於國家未來的發展。六皇子奕訢有理有據的論述著國家如何進行平反,而四皇子奕詝只是在那裡痛哭流涕,默默不語。不久道光皇帝龍御歸天,當大臣們打開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的密旨時,讓人們大跌眼鏡的是,道光皇帝居然指派了自己的四兒子奕詝成為這個帝國的接班人,加封自己的六兒子為恭親王。就這樣奕詝成為了咸豐皇帝。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的恭親王

清文宗坐姿像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咸豐元年,廣西爆發太平天國運動;咸豐三年南京失陷;咸豐五年,黃河決口,尼泊爾入侵西藏,沙俄入侵外東北;咸豐六年,西林教案、亞羅號事件,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咸豐七年,廣州失陷,葉名琛被俘;咸豐八年,五月沙俄入侵外東北,中俄璦琿條約簽訂,八月與英國、法國、美國、俄國簽訂天津條約;咸豐十年,北京失陷,咸豐皇帝北狩,圓明園被焚燬,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咸豐十一年,咸豐病逝。

正是因為咸豐皇帝在位期間,中國被英法聯軍打的體無完膚,所以很多人都在幻想如果當初道光皇帝沒有把位置給奕詝而是給了能力較強的奕訢。國家會不會更好呢?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的恭親王

圓明園大水法遺址

如果真的按照大家的這個想法,中國會怎麼樣呢?我想應該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中國古代的帝王是按照權術統御下面,對待下面官吏的基本方針是完全不信任,這也就是為什麼亞羅號和西林教案兩個原本根本不大的兩件事卻最終轉化成了干戈相見。

恭親王奕忻似乎表現出超強的能力,不過這些能力統統是在1860年以後,他代表皇帝簽署了北京條約,鎮壓了太平天國,開始了洋務運動。大家注意到這個節點,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打完的情況下,恭親王才體現出這種賢能。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的恭親王

洋務運動代表唐胥鐵路

由於咸豐皇帝的猜忌,恭親王在早期的政治生涯沒有太多的表現。不過我想連久居深宮的兩宮太后都能看出來必須要開展洋務運動進行自強,那麼這些這些在政治一線上打拼的官員就不可能不知道要這麼做了。所以如果咸豐皇帝不去世,咸豐皇帝也會這麼做,肅順也會,只不過歷史沒有給這些偉人機會,而是把機會給了恭親王奕忻。

1860年以前的恭親王其實和咸豐皇帝的思想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咸豐八年(1858年)四月二十五日,單銜具折反對咸豐帝派耆英去天津參予議和;主張天津談判不要一味示弱,英法聯軍如敢登岸,應令“兵勇合擊 ”;建議密令粵紳羅惇衍激勵鄉兵攻廣州,廉兆綸搗香港。五月初五日,奉旨與惠親王、惇郡王及軍機大臣等處理擅自回京的耆英。十三日,單銜具折,反對欽差大臣桂良和花沙納與英法所議條約中關於開放長江口岸諸埠的條款;重申以戰迫和之議。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的恭親王

耆英坐姿像

耆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與英國人簽訂南京條約的大臣,在當時是少有的與英國人打過交道的清王朝大臣。不派有經驗的人去,派誰去能更合適呢?此外,如果能從談判上找回來,何必一定要動刀動槍呢?事實證明,雙方真的開打,從大沽到北京,中國軍隊似乎被打成了一邊倒。所以恭親王的建議在當時沒有比咸豐皇帝高多少。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的恭親王

恭親王奕忻狩獵像



歷史會給人侷限性,在當時的中國即便經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前線的高級軍官並沒有真正認識到雙方的技術差距,而是盲目自信的認為滿族軍隊天下無敵。當蒙古騎兵在八里橋慘遭屠殺,圓明園的火光三天三夜,清王朝才真正的覺醒。所以無論是清文宗還是恭親王,誰當這個皇帝,清王朝的敗落都不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