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选举制、察举制、科举是什么?

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在我国古代读书与科举密不可分。他是普通百姓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金榜题名"也是古代芊芊学子的终极目标。

在一千多年的岁月中,科举时刻影响着我国历史。哪怕到了现在,高考也隐约有些科举的影子。

然而许多人都说,华夏近现代的没落,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科举制度的毒害,那么科举到底如何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呢?

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选举制、察举制、科举是什么?

清朝科举图

家天下

科举是起始于南北朝,完善与隋唐,发展于宋明,终结与清末的一种国家选材制度。它的唯一目的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却又区别与前面的选材制度。想要弄清楚科举对于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那么就要先弄清楚其它的选材制度。

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选举制、察举制、科举是什么?

周朝疆域图

对于人才的选拔,早在周朝时就已经成为重中之重。比如说周文王渭水亲请姜子牙,就是一种对于人才的渴望。

而在周朝建立之后,形成了"家天下"的世袭制度,这个制度也决定了周王朝时期的选材制度,也就是所谓的"世卿世禄制"。这个制度从夏朝开始实行,知道周朝完结。

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选举制、察举制、科举是什么?

世卿世禄制简图,天子的长子为天子,次子为诸侯,往下以此类推。

所谓"世卿世禄制"的世袭制度,说白了就是"子承父业,父传子,子传孙"的制度。比如是一个家庭的父亲是位匠人,那么他的儿子也是匠人,匠人的孙子也是匠人。而贵族的长子,出生就是贵族,如果他的父亲还有官职,那么这个孩子从出生那一刻也将继承这个官职,如此传承带带如此。

这种制度稳定了社会结构,但也产生了等级严明的阶级划分。

也因为等级森明的阶级划分,所以对于既得利益阶级之外的其它阶级,是永无出头之日的。这种情况一直从西周延续到了秦朝灭亡汉朝建立。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实就是对这种等级严明制度的质疑与指责。

命乡论秀士

前面已经简单的说明了周朝至战国末期的社会制度,那么这种"家天下"的世袭制度,到底对于当时的人才选拔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周朝选官实行的是"选举制",而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则是建立在"家天下"世袭制之上的选拔制度。

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选举制、察举制、科举是什么?

所谓的选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的选拔制度。

以最下级的乡为单位,最初在乡人之中进行选拔,史称"贡举"。而乡人选拔称之为"大比"。

"大比"每三年进行一次,选其中德行操守最好,有贤能才学之人。《周礼.地官.大司徒》之中就对起有着记载。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周礼.地官.大司徒》

但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周朝实行的是"家天下",也就是世袭分封制。它的人才选拔也只从贵族阶级选取,普通人是没有资格参加"大比"的。这种人才选拔制度一直到了汉朝才被终结,但起始于南北朝时期的科举,很多地方都借鉴了"贡举"。

比如说宋时开始实行的三年一次大考。

不过由于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有乡选然后再有诸侯进献给天子。但从春秋开始,诸侯拥兵自重,这种选官制度逐渐崩坏。

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选举制、察举制、科举是什么?

(周天子出行,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当天子征召一位人才时,那位贤士是不允许拒绝的。)

可诸侯对人才的渴望却无比强烈,贡举根本无法满足诸侯的需求。所以这个时候又在贡举的基础上,发明了【军功爵制】。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人才选拔的垄断,给予了下层民众以晋升的机会。

后期又兴起了【养士制】和秦朝发明的【辟田制】,但这些制度都不完善,很难为诸侯觅得人才,对于人才的选拔与官爵的控制仍然掌握在士大夫手中。

察举制

从汉朝开始,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让人才选拔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便是《察举制》。

可以说察举制改变了长久以来,贵族阶级控制人才选拔的局面。它真正的能让国家在普通民众中选拔人才供给国家,让许多有才能的人获得官爵为国效力。

察举制由汉高祖刘邦首开先河,经过惠帝、吕后的发展,到文帝时期完善,而武帝则是将其推向了标准化。

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选举制、察举制、科举是什么?

汉高祖刘邦

说起察举制就不得不说汉高祖刘邦,因为刘邦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由平民成为帝王的人。在刘邦之前,不管春秋战乱如何,战国又如何互相攻伐,但成为一方诸侯都需要拥有一定的血统。

也正是刘邦的平民出生,让他对于官员的选拔不在局限于贵族。不仅如此,察举制也是对于士大夫权利的极大削弱。可在东汉末期因为战乱,察举制又催生出了一个替代贵族控制官员人才选拔的群体——世家门阀!

虽然察举制在东汉末期名存实亡,但这个制度的确为汉朝发掘了大批人才。

而它也开创了伴随我国千余年的考试!

察举制之利

首先,对于察举制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结束了以出生,家庭和地位来任免官员。也就是说选官任官的权利不再由士大夫阶级掌控。虽说舞弊之事难以禁绝,但总给了底层民众以鱼跃龙门的机会。

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选举制、察举制、科举是什么?

忠、孝、廉便是察举制最重要的考核科目。

其次,由于察举制度所招募的范围以及科目的种类繁多,所以国家所得到的人才也各种各样。大批的社会底层人才充实国家,也维护了国家的安定。因为官位不在实行世袭接替,所以贵族们即便是昏庸也对国家影响不大。也因为贵族不在世袭官爵,所以也极大的削弱了贵族手中的权利。

再次,察举制大大加强了皇帝对于地方的控制。虽然人在的考核由下级官员把控,但官职的任命权却掌握在皇帝手中。

由于官职直接由皇帝任免,所以可以说皇帝恩泽了所有以察举制而出的官员。这无疑加大了皇权在基础官员心中的地位,也能让这些通过察举制考试而出仕的官员,对于皇帝更加忠心。

最后,察举制初期保证了对国家人才的输送。从战国开始,统治阶级对于人才都处于一种饥渴的状态。以前都是发掘人才,但到了汉朝建立察举制后却是以发掘、激励、培养相结合。

在发掘民间有才能的人士之时,汉王朝还建立学校,主动的培养人才。而察举制对于人才的选拔,以及考试通过后便能出仕为官的诱惑,又激励了许多人主动去学习。

如此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既然察举制有其优越性,那自然也就会有其弊端。

察举制之弊

虽然都说察举制所考核科目繁多,足有十多个。但即便如此,也不可能网罗所有人才。而且总有人钻制度的漏洞,以金钱等贿赂考察官员。即便考察官员不接受贿赂,但受考察者因为考察官员而获得出仕机会。

被考察官员以后难免对考察者心存感谢,甚至是为之效命。这样很容易形成地方势力以及宗派。

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选举制、察举制、科举是什么?

影视资料中的袁绍

像三国时期的袁绍,他为何能召集天下群雄共同讨伐董卓呢?

因为袁绍就是出生世家,他的家族在汝南极有声望。家族更是研究儒学大家,所以许多有志功名者都自称是汝南袁氏门生。这与汉朝后期察举制崩坏,唯论族姓阀阅有关。

另外察举制考核的内容也有很大的问题,察举制考核的首要项目便是"孝"与"廉"。这是一种人的道德品质,而非一个人的学时。

一个有学问的人,他的道德不一定就如何高尚。同样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代表他的学问与才能就如何好。

也因此许多考核通过获得"孝廉"之称的人,有足够的才能来出仕为官。这也让一些沽名钓誉或者虚伪之人有机可乘,比如王莽最开始就是以谦恭至孝来蒙蔽世人。

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选举制、察举制、科举是什么?

王莽

到了汉末中后期,察举制其实已经名存实亡。其察举之人大多都是世家门阀子弟,完全不管其人学问与品质如何。可以说此时的察举制,已经和周朝时期的世卿世禄制没有多少区别。

但不管如何,察举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稳固了汉朝统治。并且它也为后来的科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朝开科

前面说了世卿世禄制和察举制,然在我国古代存在最久的却是科举制。它存续了1300年,是我国古代最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是在察举制度上发展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这种制度起始于南北朝时期。我们熟知的《琅琊榜》中,梅长苏就曾经对于科举有所提及。

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选举制、察举制、科举是什么?

琅琊榜剧照

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局势动荡。科举制度并不完善,到了隋朝。隋文帝重新一统中原,建立以汉人为主的王朝之后,科举制度才真正的登上历史舞台。

科举制度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它是结束了官员的世袭制度,与家族门阀控制。虽然科举制在广受现代人的诟病,认为科举制度使得古代读书人变得迂腐。甚至间接的导致了华夏悲惨的近代史,可事实上世纪上没有完美的制度。

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选举制、察举制、科举是什么?

隋文帝,他开创了隋朝为其子建立科举打下了基础

任何制度都需要不断的改进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就像我国建国初期缺乏大量专业对口的人才,所以建国以来我国施行的都是应试教育。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也从应试教育向着自由教育转变,这就是改变的必然性。

但科举制在我国古代存在了1300年,要说它全无用处是不可能的。既然隋朝开科以后,后来的王朝都选择科举制,那它的优越性不言自明。

唐朝科举

科举虽然起始于隋朝,但隋朝存续时间太短。并没有将科举制很好的普及。直到唐朝,科举制才成为了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之一。

这里说科举制只是唐朝选拔人才之一的制度,是因为唐朝在实行科举的同时还实行着军功制。

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选举制、察举制、科举是什么?

唐朝长安概念图

而且唐朝时的科举很严格,纵观整个唐朝289年,也仅录取了科举2万人。这个科举录取比例在科举实行的1300年里属于最低。

不仅如此,唐朝科举入榜以后,也不会直接授予官职。而是要在博学宏词科考试。博学宏词科考试之后也只会安排一个闲差苦熬资历。当然如果不想熬资历也可以选择封疆节度使。从节度使的无实权幕僚做起,然后一步步升迁直到被中央授予官爵。

像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曾多次考科举不中。最后又因为博学宏词科考试多次失败,两次出任幕僚,可见唐朝科举之严厉。

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选举制、察举制、科举是什么?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科举制

度宋朝的科举可以说是科举制开始完善的朝代,宋朝将科举定位三年一次,根据考究这一规定来源于周朝的三年"大比"。

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在本地举行,通过乡试之后才有资格去往京都参加会试,而通过会试之后便是直接由皇帝考核的殿试。

殿试之后,会有皇帝亲自点选殿试三甲。而三甲又会录取三名最优者,分部赐予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选举制、察举制、科举是什么?

状元匾额

进入殿试者没有落榜的危险,不管殿试考得如何,都会在榜上有名。只是说靠的好,那么任命官职时起点便高。

连中三元

科举之中,最值得骄傲的便是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分别是在乡试中得到解元,会试中得到会元,殿试中得到状元。别以为连中三元很容易,就那清朝来说。整个清朝296年,也只出过2人连中三元。科举实行1300年来,也只有190多人得此殊荣。

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选举制、察举制、科举是什么?

难得一见的三元匾额

几乎可以说连中三元者,平均每六十年才出一个。

而连中三元者,出仕为官就可以直接成为六部副侍郎。相当于现在考试之后直接担任国家副部长,可见古代皇帝对于连中三元者到底有多重视。

相比于周朝选举制,汉朝察举制来说,科举制是实实在在将底层人才输送给了国家,虽然后期读书人因为考试而考试,导致国家选拔的人才都只是一些办不了实事的人。但它对古代华夏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打破了士大夫和世家门阀对于人才的掌控。

甚至国外的史学家曾惊呼,如果以科举来评判进步,那么华夏早在宋朝就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

当然对于这种评论,大家一笑而过就好。但科举制的确深深影响了国人,直到现在。至于对于现在的影响,无须多言每年一次,大家都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