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是大清的功臣還是大明的叛徒?

作為明清兩朝的重臣,洪承疇充滿了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此人確有才華,無論在明,還是在清,他都可以有相當的展現。


洪承疇是大清的功臣還是大明的叛徒?

洪承疇


仕明的時期,洪承疇對於剿滅農民起義軍,相當的熟練,但和孫傳庭不同,洪承疇的鐵血手腕更加明顯,這無論在於控制部下,還是對付農民起義軍。而據現代學者考察,洪承疇此時的政治勢力,也已深入朝中。比如楊嗣昌,他可以想方設法的刁難孫傳庭,但卻對洪承疇禮遇有加,這不得不說是對洪承疇政治實力的一種忌憚。而縱觀洪承疇的前半生,受崇禎皇帝的信任程度,比起袁崇煥和孫傳庭高出太多。
松錦大戰是洪承疇一生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他對明朝的忠心,以及他個人顯示出的才能,都不容懷疑。洪承疇能夠統帥八總兵,而且在陳新甲強令出兵的情況下,還一度佔據優勢,也說明了這一點(當然,這在皇太極帶病趕到之後,看出了破綻,也就隨之完蛋)。能把事情做到這個地步的人,明末已經不多了。
但和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等人的以死盡忠不同,更擅長政治手腕的洪承疇,顯然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道理,所以在被清軍俘獲的關鍵時刻,他拋棄氣節,選擇投降,這也就造成了他後世的惡名,“有才無德,危害更大”,也是洪承疇後半生的註腳。


一般認為,在皇太極時期,清朝還沒有堅定統一天下的心思,但這在清軍入關後,成為了眼前的目標。而如何對付廣大的明朝故吏和人民,洪承疇顯然是個好選擇,他是明朝的重臣,故人遍天下,而且身為重臣,洪承疇對明朝情況的掌握也當屬第一。由此,多爾袞和後來的順治皇帝,開始重用洪承疇,但背後仍然少不了監視和牽制。

洪承疇是大清的功臣還是大明的叛徒?


對於頗懂政治的洪承疇來說,此時的他,自然要發揮最大的價值,所以在對付南明的隆武、永曆政權時,洪承疇多出其力,因此,有人將洪承疇譽為“開清第一功”。此外,洪承疇還想方設法化解了清朝統治著對他的各種不信任,直至善終,這種“官場不倒翁”,自然也是不多見的。
對於洪承疇的評價,後世多以貶斥為主,但其中是有變化的,在洪承疇生前,以及去世初期,清朝統治者對其評價還是較為肯定的。其原因莫過於,此時清朝的統治尚未穩固,需要想方設法的讓漢族知識分子服從。而將前朝重臣洪承疇樹立為標杆,對他們多有助益。
當然,為了體現滿洲貴族的優勢地位,洪承疇的很多功勞也被抹殺了。直至洪承疇去世,他所得的不過是世襲三等輕車都尉,這和他的“功勞”顯然不匹配。甚至在他死後,清廷給他立的碑文中,還有“蒙太宗皇帝寬恩撫育……爾圖報豢養之恩”這樣的輕蔑語句。
這種情況,到了乾隆時代又出現了不同,此時清朝的統治基本穩固,大力強調忠誠。由此,明末的一批忠臣,如孫傳庭、盧象升等人,地位上升。而洪承疇呢,其功勞則再次被降低,與祖大壽等降將被打入《貳臣傳》。


洪承疇是大清的功臣還是大明的叛徒?

皇太極


乾隆帝在上諭中這樣評述:
“在思我朝開創之初,明末諸臣望風歸附,如洪承疇以經略喪師,俘擒投順;祖大壽以鎮將懼禍,帶城來投……蓋開創大一統之規模,自不得不加之錄用,以靖人心而明順逆。
今事後平情而論,若而人者,皆以勝國臣僚,乃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輒復畏死幸生,靦顏降附,豈得復謂之完人?即或稍有片長足錄,其瑕疵自不能掩……


此輩在《明史》既不容闌入,若於我朝國史,因其略有事蹟,列名敘傳,竟與開國時范文程,承平時李光地等之純一無疵者毫無辨別,亦非所以昭褒貶之公……
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勳績諒於生前,亦不因其尚有後人原於既死。今為準情酌理,自應於國史內另立《貳臣傳》一門。將諸臣仕明,及仕本朝各事蹟,據實直書,使不能纖微隱飾。”
這種評價,基本維持到了民國初年,大致不變。如《清史稿》的評論:“國初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世謂承疇實成之,誣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