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畲族民俗初探

福建畲族主要有蓝、雷、盘、钟四姓。龙海主要有聚居于港尾蓝姓和海澄的钟姓。他们都有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民俗。


  第一节 新婚标志
  畲民新婚时,必须在大门上和床眉上粘贴“凤凰到此”、“麒麟到此”的红字条。据有关古籍记载及海澄钟姓畲民口述,海澄畲族搬迁路线,大体上由长汀迁潮州凤凰山,再迁漳浦、海澄定居。“凤凰到此”除了象征祥瑞之外,又说明海澄畲族搬迁路线,由于想象中麒麟的形象,特别是头部和尾巴都象龙,因此“麒麟到此”同样除了象征祥瑞之外,也象征着畲族是龙的传人。
  第二节 认族亲暗语
  旧时代,畲民认族亲必须出示三个指头,或写一个“汝”字,或说“一根竹劈成三条半篾”,都是暗喻蓝、雷、盘、钟三男一女是同根同宗的意思,老大蓝、老二雷、老三盘都是男姓,老四钟是女姓,以后繁衍成许多支派。
  第三节 不屠狗、不宰牛
  渔猪时代的狗和农耕时代的牛,都是重要的家畜。特别是狗,不但打猪时候需要它,部落间战争也需要它。和平日子驱逐猛兽,保卫牲畜都需要它。因而畲民非常重视狗,不宰牛不屠狗是畲民的传统习惯。千百年间,畲民禁屠狗,禁吃狗肉,狗死必在它的脖子上系以黄色纸,抛进江河水流处付之东流,由于狗在人们生产、生活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因而畲族把狗当为图腾神。

  第四节 祖训、寨规
  屿上村钟姓畲族族谱有祖训十二款,寨规十条规定,主要内容是:
  一、祖训十二款:家规当法,家法当守,耕读当务,勤俭当为,族谊当敦,嫁娶当慎,诏而无贫,富而无骄,远族当亲,祭扫坟茔,宝藏谱谍(缺一款)。
  二、寨规十条:清螽,除奸,去恶,严獒,服训,守御,备防,定赏,明罚(缺一条)。
  第五节 其他习俗
  一、“血”新婚和“吃酒令”
  港尾蓝姓畲民有“‘血’(闽南音,意思是把人抬起抛上)新婚”古俗。女婿于举行婚礼,欢庆喜宴之后,同宗众亲人就围拢过来。协力把新郎抬起,并高高向上抛去,然后又协力把新郎簇拥承接下来,说是抛得越高越庆幸,但曾因此不慎失事造成悲剧,1946年蓝守仁先生倡议废除陋俗,此俗才废止。
  新婚女婿要参与“吃酒令”活动。如果酒令诗吟不好要罚饮白米酒三大碗,这项古俗最近几年(廿世纪六十年代)才废止,这里举两首酒令诗为例:其一:春来檐前雨滴豆,夏来田里蛙尼藕,秋来池中浪忌决,冬来梧桐叶落四摔。滴豆、尼藕、忌决、四摔,滴滴豆豆,尼尼藕藕、忌忌决决、四四摔摔。(注:滴豆、尼藕、忌决、四摔都是闽南音,都是形容声音、音响)。

  其二:春是正、二、三,夏是四、五、六,秋是七、八、九,冬是十、十一、十二。三二正是春,春是春游青草地,地草青游春是春。六五四是夏,夏是夏赏绿荷池,池荷绿赏夏是夏。九八七是秋,秋是秋饮黄花酒,酒花黄饮秋是秋。十二、十一、十是冬,冬是冬吟白雪诗,诗雪白吟冬是冬。
  二、农历正月十八供奉广平尊王和七月廿七日“敬(祭祀)好兄弟”
  此两项民俗至今仍流行,正月十八日供奉广平尊王活动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隆教乡六个自然村抬着广平尊王雕像跳火堆,群众拣火炭回家放在灶腔里说是可保养大猪。正月十八日过后就进入春耕大忙季节,所以有“王坐殿,人太善”口头禅。(注:“善”龙海方言是疲倦意思)。
  七月廿七日“敬好兄弟”,有类似汉人地区七月“普渡”迷信活动,汉人叫做“关焰口”,畲民叫做“敬好兄弟”特别是畲族渔民,是祭祀孤魂野鬼的迷信活动。
  第六节 汉畲民俗的混同
  封建时代,少数民族备受统治者歧视,因而畲族在唐时还被称为“蛮獠”,宋时农业生产还是从事刀耕火种经营方针,即所谓畲族,因而被称为畲民,自称“山客”,他们经常以武装力量反抗封建王朝的地方政权,汉族中央政权统治力量也无法予以遏制,他们派驻在这一带地区的部队只能驻守在九龙江以东“阻江为险,插柳为营”,以与“蛮獠”相对峙。唐朝建立较为强大的政权以后,为了巩固东南边陲的统治,唐政府才于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及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先后派陈政、陈元光来到闽南进行剿抚,陈元光在他进一步夺取军事优势的同时,也坚持对畲民进行安抚政策,他本人以及跟随他们父子入闽的军民,全部在这一带落籍,使这一带成为汉畲和其他兄弟族杂居的地区。

  经过陈政及其子孙几代人的努力,使闽南经济、文化突飞猛进,一千三百年来,汉、畲及其他兄弟民族,共同为龙海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汉畲之间民俗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但也由于历史偏见,龙海畲民不修筑陈元光祠庙,也不祭祀陈政、陈元光。


龙海畲族的渊源和风俗


  畲族是龙海县的主要少数民族。据1985年10月统计共有2504人。聚居在港尾乡红星、新厝一带的为蓝姓畲族(已获批准恢复畲族民族成份);在海澄镇屿上等村的为钟姓畲族(尚未获批准恢复畲族民族成份)。在这些村庄中间,历来就有着优美的传说和民俗,从中可以看出,龙海畲族和汉族一样,都是“龙的传人”。
  关于畲族的族源问题,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古时分布在两广及闽南“百越”族的后裔;有的认为即是“闽越”族的后代;也有的认为是湖南长沙一带迁来的“武陵蛮”。唐时还称为“蛮獠”,因其在宋代农业生产中还是采用畲耕,即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故改称为畲民。畲民主要分布在现今福建、广东、江西、浙江、安徽等五省山区,以福建、浙江为最多,自称“山客”。


  唐以前,福建的畲民深受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经常以武力反抗封建王朝的地方政权,汉族统治者也无法予以遏制,他们驻这一地区的军队,只能驻守在九龙江以东,“阻江为险”,“插柳为营”,与“蛮獠”相对峙。唐朝建立较为强大的中央政权以后,为了巩固对东南边陲的统治,唐政府乃于总章二年(669年)和仪凤二年(677年),先后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军队来到闽南进行剿抚,陈元光在他进一步夺取军事上优势的同时,坚持对“蛮獠”实行招抚政策,他本人以及跟随他们父子入闽的军民,全部在这一带落籍,使这一带成为汉人和当地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传说陈元光为了增进畲汉和平相处,大力提倡畲汉通婚。他带头娶了一个“种”姓(“种”与“钟”谐音)畲族妇女为妻,允许这一畲妇先披麻戴孝祭别祖先,然后披上婚礼盛装,这样内白外红地举行婚礼。旧时代新娘的白衬衣必须妥为保存,死后方穿在身上装进棺材,这意味着死后要回娘家与亲人团聚。由于长期战乱,畲族男子多战死或逃亡,致使畲民女多于男,而陈元光部下,也由于长期戍守闽疆,多数成为胡子兵,因而闽南到处有怨女旷男。陈元光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鼓励他们互相婚配,但此时此刻,这些未婚的大男大女们都已成了老翁老婆了,因而,旧社会称丈夫为“老翁”,称妻子为“老婆”,而不管新婚夫妇是老年、壮年还是青年。至于夫妻间互称“爱人”,这是解放后的新名词了。

  经过陈政及其子孙三代人的努力,使闽南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1300年来,汉畲两族人民长期杂居融化,畲族的婚丧习俗已逐渐和汉族相同,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特别是解放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两族人民不分彼此,同心协力,为龙海的振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龙海:畲族民俗初探

备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在漳州微信矩阵、今日头条上做品牌宣传,开业广告,产品推广,各种活动直播等,联系电话:18359614989(+微信同号,请备注“推广”)

龙海:畲族民俗初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