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老兵張伯禮:奮鬥不息,志在千里

近日,中紀委網站發表《中醫抗疫傳承數千年民族智慧》一文。疫情防控期間,這已經是中紀委網站第二次發文力挺中醫,對中醫的抗疫作用予以肯定。文中不僅列出此次疫情防控中醫藥參與的詳實數據,更歷數了中醫幾千年來在傳染病防治中的巨大作用。

誠然,中醫藥的巨大爭議不會因為幾篇文章和此次疫情的有效參與而煙消雲散,但中醫藥的存在和作用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中醫藥繼續發展也是不可阻擋的腳步。


中醫老兵張伯禮:奮鬥不息,志在千里

從央視,到新華社,再到人民日報,一位中醫老兵近日頻頻走進主流媒體的視線,“4月底除湖北外全國其他省市基本就可以摘口罩恢復正常生活生產秩序”的判斷給焦躁無助的人們帶來了一絲安慰。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是本次進駐武漢的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江夏方艙醫院總顧問,一位72歲但並不服老的老人。

中醫老兵張伯禮:奮鬥不息,志在千里

接受新華記者專訪


中醫老兵張伯禮:奮鬥不息,志在千里

接受央視新聞直播間專訪

01不關注爭論,治好病是最重要的

1月27日,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導防疫戰的張伯禮被中央指導組急召飛赴武漢。達到武漢後,針對發熱的、留觀的、密接的、疑似的“四類人”混在一起、沒有隔離的嚴峻現狀,他和專家組向中央指導組提出,分層分類管理,集中隔離,分別處理。隨著確診患者的越來越多,建立方艙醫院收治輕症患者的提議被採納,他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寫了請戰書,提出中醫藥進方艙,中醫承辦方艙醫院。

2月12日,張伯禮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閆樹江、劉清泉教授率領來自天津、江蘇、河南、湖南、陝西五省市三甲醫院的中醫、呼吸重症醫學、影像、檢驗、護理等專業的209名專家進駐江夏區大花山方艙醫院,開展中醫中藥對新冠肺炎的臨床治療、預防、臨床研究。截止3月3日,江夏方艙醫院累計收治了五百多位患者,主要是以輕症為主。已經出院二百多位,還有一百多位患者近期將陸續出院。最讓人欣慰的是,江夏方艙醫院目前收治的所有患者中,沒有一個轉為重症的,醫護人員也是零感染。

對於中醫藥發揮的作用,張伯禮表示,中醫藥在改善退熱、嘔惡、便秘症狀,在控制病情進展,穩定血壓、血氧飽和度,靶器官保護,維護心肺腎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作用。對於輕症患者,可以採用單純的中醫藥治療;中重症患者住院治療,需要西醫的支持療法,比如有呼吸困難的,提供呼吸支持,如吸氧、上呼吸機等,中醫可減少肺組織滲出,緩解喘憋等症狀,穩定血氧飽和度,保護重要臟器功能等。

截至2月28日,武漢已開放的16家方艙醫院收治的7600多位患者基本做到中醫治療全覆蓋。湖北地區中醫藥參與救治確診病例57910例,其中治癒出院21193例。

中醫老兵張伯禮:奮鬥不息,志在千里

在接受白巖松採訪關於“中西醫孰強孰弱的爭論”時,張伯禮表示,他從來不關注這個,爭論這個沒有意義,治好病是最重要的,中西醫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西醫對於急性、重病搶救手段無可替代,而對慢性病改善、功能性疾病的治療,中醫的優勢又很突出。

中醫老兵張伯禮:奮鬥不息,志在千里

張伯禮院士(左)進入“紅區”指導救治工作

從大年初三就來到武漢,他一直戰鬥在最前沿。由於多日勞累,他在武漢做了膽囊摘除手術,在手術後第三天他就又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他還打趣說:“肝膽相照,我這回把膽留這兒了。”他的兒子張磊也是天津醫療隊的成員,到武漢以後父子倆從來沒有見過面,聽說父親病了,要去看看。張伯禮說你不要來看我,你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02將中醫藥原創思維與現代科技結合,將產生原創性成果

中醫藥作為傳統醫學,在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下一直備受爭議,但科學界也一直給與了中醫藥客觀的評價。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認為,中醫能看好病,無可非議;中國人應該有志氣,把中醫和西醫裡面最優秀的成分給結合起來,創造出真正的現代醫學。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作為“西醫院士”也認為,中醫藥解決了很多西醫解決不了的問題,顯示其不可替代性;中醫藥學必然成為未來醫學發展和整合醫學時代的主要貢獻者。

中醫老兵張伯禮:奮鬥不息,志在千里

不關注爭議,不參與爭論,只要實幹,只看成效,投身中醫藥事業40年,張伯禮一直如此。尤其是20多年來,主持中醫藥現代化設計,他傾注了大量心血。面對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和時代的呼喚,他主張將中醫藥原創思維與現代科技結合,用現代科學技術闡釋中醫藥的科學內涵,推動了中醫藥的學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特別是屠呦呦受《肘後備急方》啟發,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更加堅定了他的這一主張。

中醫老兵張伯禮:奮鬥不息,志在千里

2016年10月,由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擔任技術總師,他和科技部陳傳宏司長共同主編的《中藥現代化二十年(1996—2015)》正式出版,系統展示了中藥現代化研究的歷程和取得的成就,是對中藥現代化20年發展的全方位總結。

對於制約中醫藥現代化的問題,他並不迴避。他在多個場合表示,中醫藥被廣泛接受的前提是臨床療效,其中的關鍵是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中醫臨床高級別的循證評價結果和中藥質量是行業短板和技術瓶頸。為此,天津中醫藥大學循證醫學中心開發的中醫藥臨床證據數據庫(EVDS)已於2017年上線運行,涵蓋基本藥物目錄、醫保目錄和中藥注射劑等1700餘個品種的80000餘條臨床研究數據,是國內首個完備的中醫藥臨床療效循證評價證據庫。


中醫老兵張伯禮:奮鬥不息,志在千里

中醫藥現代化已在路上,並將不斷突破。2019年9月8日,在參加北京碼頭智庫等單位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科學家論壇上,張伯禮在《新時代中醫藥發展的機遇與任務》的主題報告中指出,中醫藥面臨著重大需求和發展機遇,中藥現代化取得了突出成績;將中醫藥原創思維與現代科技結合,將產生原創性成果,將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將引領世界生命科學的發展。

中醫老兵張伯禮:奮鬥不息,志在千里


03以中藥現代化培育中藥大健康產業

數據顯示,我國中醫藥工業總產值約佔醫藥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關鍵在產業。張伯禮認為,中藥現代化取得的突出成績,為中藥及相關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培育了新型大中藥產業;新型大中藥產業具有重大的綜合效益,能優化工業農業產業結構,增加城鎮就業崗位,也能推動農民增收脫貧致富,還能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

中醫老兵張伯禮:奮鬥不息,志在千里

針對制約中成藥做大做強的共性問題,張伯禮率先提出中成藥二次開發策略、方法和關鍵技術,創立了基於系統工程學的中成藥二次開發模式。該核心技術應用於全國19個省市近百家企業,培育了中藥大品種群,使過億元中藥品種從40餘個增加到 500 餘個,過十億元品種從0個增加到50餘個。研究成果因此獲得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醫老兵張伯禮:奮鬥不息,志在千里

他關注、重視中醫藥企業原創成果,並樂意與企業交流探討,提供意見建議。康奇生物是天津一家專注於甘草多糖研究開發的中藥企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高純度甘草多糖提取技術的企業。2018年底,企業委託北京碼頭智庫開展甘草多糖智庫課題研究,並希望張伯禮院士能夠為企業提供切實指導。北京碼頭智庫與他取得聯繫,提供企業和成果介紹資料後,他毫不猶豫就答應了,並在百忙工作中一直沒有忘記此事,親自確定於2019年6月12日在天津中醫藥大學舉行“康奇生物GPComplex甘草多糖”成果專家評審會。


中醫老兵張伯禮:奮鬥不息,志在千里

當日下午兩點一刻,在繁忙的校務工作剛剛結束,沒有休息、未吃午飯的他直達會場,邊吃盒飯邊聽取企業介紹和其他專家發言,其後他做了半個小時的重點發言。

中醫老兵張伯禮:奮鬥不息,志在千里

他認為企業在基礎研究方面需要加強數據積累,提升現代科技含量,建議在天津中醫藥大學設立相關研究課題,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相關項目支持;應專注於西醫解決不了而中醫有辦法解決的領域,加強甘草多糖在抗過敏方向和免疫方向的探索、研究,尋找適應症,擴大適應症,抓住一個點深入市場,突破後再不斷拓展應用範圍。他囑託企業和團隊要進一步明確臨床定位,開展深入的臨床研究,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探索其療效機理。


中醫老兵張伯禮:奮鬥不息,志在千里

他庖丁解牛般的透徹分析和方向指導令企業負責人和團隊醍醐灌頂,豁然開朗,也令在場所有專家深深折服。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指出,世界要以開放的頭腦接受傳統醫藥,而傳統醫藥要被廣泛接受依賴於療效的肯定,其中的關鍵環節在於研究方法的科學性。鍾南山院士也曾指出,中醫從經驗醫學走向循證醫學,用世界聽得懂的國際語言闡述中醫藥療效,是走向國際化的必經之路。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中醫藥的發展既是國家戰略,也是現實需要,爭論沒有意義,唯有埋頭苦幹。張伯禮深知這一點,也在用行動表達著,在武漢,在天津,在廣袤的華夏大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沒有服老,他還在奮鬥的路上。


中醫老兵張伯禮:奮鬥不息,志在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