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节俭的道光皇帝,一个裤子补丁费银三千两,能否合理解释?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道光算是清朝中平庸但不昏庸君主,他和历史上其它纸醉金迷的皇帝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节俭到抠门的地步,这是并他疯了,而是他也认识到国家正在衰败,他也想力挽狂澜,但他不是从长远考虑,不是从根源上考虑,而是想通过节俭,自己能省就省,能多存点钱在国库就多存,希望以自身节俭带动大家一起挽救这个国家的衰败。

还有就是道光从小跟着嘉庆学习了解列祖列宗,道光十分敬崇他们,这让道光养成了节俭吃苦耐劳的品行。


秦氏集团第二分支部


 如果穿越到道光朝,会发现出入紫禁城的人多数衣衫褴褛,破旧的衣服上打着整齐的补丁。他们不是来拍戏的群众演员,而是掌握了大清政府重要权力的官员。他们之所以如此装扮,是因为道光皇帝极为推崇节俭。道光朝的节俭风气起到了怎样的实际效果呢?

  道光朝财政捉襟见肘,无奈奉行节俭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不乏推崇节俭的皇帝,但真正奉行节俭长达一生的,只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一人。道光皇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是,很节俭、很抠门,励精图治但政绩平平。道光皇帝推崇节俭与乾隆朝以来的政府经济困境关系密切。

  清王朝到乾隆末期已经出现衰败的征兆。乾隆皇帝通过南巡、办“千叟宴”,彰显太平盛世,但也耗费巨大,致使财政亏空,社会矛盾尖锐。嘉庆皇帝登基后,政府财政状况未见好转。扳倒和珅这个大贪官后,政府也不过是解了燃眉之急。

  道光皇帝从上台起,就要应对耗资巨大的平叛工作,财政上捉襟见肘。同时,由于官员贪腐成性,政府财政收入上不来,道光皇帝刚登基就面临改革难题。为了改变现状,他一上台就启动改革程序,希望革除朝廷弊政。

  清廷弊政的核心是官员贪腐。从顺治朝开始,整个国家流行的潜规则是:各层办事都要送礼,官商相互勾结,权力寻租严重。康熙朝虽经济强盛,但吏治极为腐败。雍正朝为整顿吏治,实行高薪养廉,但最终也没能从根子上改变现状。到乾嘉时期,社会风气更加腐败,各层无论办什么事都要向上暗中“孝敬”,不然寸步难行。

  据《晚清帝国风云》记载,道光皇帝上台后,下发很多指示,要求各级官员杜绝送礼,杜绝权力寻租。道光帝试图通过吏治改革缓解财政压力。此举招致官员的一致反对。道光皇帝被迫收回谕令,并做公开检讨。改革受挫后,道光皇帝准备以身作则,躬行节俭,以图改变官场风气。

  皇帝树榜样大臣节俭

  《清宣宗实录》记载,为将自己的节俭理念传达给各级官吏,道光发布《御制声色货利谕》。这道谕令倡导“重义轻利,不蓄私财;停止各省进贡;不再增建宫殿楼阁”的节俭理念。各级官吏讨论学习后表示一定认真实践谕令精神。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对自己严格要求。他把每年四十万两银子的宫廷开支降了一半,改为每年二十万两。皇帝的日常用度一律从简,笔墨纸砚全是普通品,而非特制。据《满清外史》记载,道光皇帝的衣服每个月才换一次。除了龙袍,他的衣服破了,一定打了补丁继续穿。

  不仅如此,他还规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外,妃嫔及宫廷工作人员,非节庆不得吃肉。妃嫔不得使用化妆品,不可穿光鲜的衣服。据喻大华《道光皇帝》记载,皇后过生日的招待会极为简单,每人一碗打卤面。

  工作日里,皇帝每餐只四个菜,朝廷官员的工作餐也不得多于四个菜。外地官员进京述职时,对勤勉能干的官员,皇帝会以赐宴表彰。但在道光朝,皇帝赐宴,仅是政治荣誉,被赐宴的官员领了荣誉后自己出去掏钱吃饭。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奉行节俭,各级官员则效仿皇帝,大兴节俭之风。

  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皇帝的衣服旧了照样穿,大臣们也都换上了旧衣服。皇帝的裤子破了个洞,打了补丁继续穿。朝臣也为自己的衣服打上补丁。道光年间的朝会很像是丐帮大会。一眼望去,从龙椅上坐的到地砖上跪的,全是衣衫破旧的人,个个像叫花子。

  大臣之间见面不再说恭喜发财、恭喜高升等废话,而是相互抱怨哪里的菜又涨价了,生活如此窘迫,没法活了,等等。一时间,朝臣都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了。有些官员更是将自己如何与小商贩砍价,少花了一文钱的事,对外大肆宣扬。

  其中,将这种节俭精神贯彻得最为彻底的是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据《晚清帝国风云》记载,曹大学士朝会上穿的裤子,两个膝盖都打了补丁。道光帝的裤子只是一个膝盖有补丁,每次看到曹学士,总是龙颜大悦。

  曹大学士每天赶着一辆破旧的驴车上早朝。早朝结束后,他便脱下朝服,换上更为破旧的衣服,拎着箩筐到菜市场上去买菜。他经常为了一文钱与商贩讨价还价,每次都争得面红耳赤。

  曹大学士的种种节俭行为总能通过各种途径传到皇帝耳朵里。皇帝也因此更加喜欢曹学士。曹学士践行节俭获得政治成功。在这个巨大的示范作用下,道光朝大臣节俭的极端案例层出不穷。

  节俭背后的奢侈

  在节俭之风的沐浴下,官员们使出浑身解数,力求与时俱进。

  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京城内的旧衣铺子生意火得不得了,所有的存货都卖得精光。起初,旧衣服的价格比新衣服低很多。随着需求的旺盛,很快旧衣服的价格与新衣服持平。有的官员把新衣服拿到旧衣铺子里换取旧衣服来穿。

  后来,旧衣服的价格飞速增长,竟然高于两件新衣服的价格。有钱的官员才能穿得起旧衣服。官俸低的官员已经消费不起旧衣服了,他们只好在新衣服上打上补丁,在袖子上抹上油腻的物质,以显示与朝廷保持一致的节俭立场。

  在这之后,不仅旧衣服价格飞涨,给衣服打补丁的价格也涨了很多。官俸低的只好请家人自己动手给衣服打补丁。

  看到满朝文武如此简朴,道光皇帝龙颜甚悦,得意于自己治国有方。不过,道光皇帝奉行的节俭并没有给朝廷省下什么钱。有些人捞钱的手段极为龌蹉,例如内务府的人。

  内务府总管皇宫的事务,皇帝一家的吃喝拉撒都靠他们打理。这群人的生财之道是从采购和工程中吃回扣。道光皇帝把宫廷预算削减了一半,停掉了很多工程项目,这让内务府的人非常不爽。

  混在皇宫里的这群人自有办法,那就是在皇帝的节俭中做文章。据《春明梦录》记载,有一次,道光帝的裤子破了个洞,内务府安排人打补丁。皇帝看到内务府的账目时吓了一跳,原来这个补丁报账一千两银子。

  在当时,三钱银子足以买一条新裤子,但现在一个补丁竟然花了一千两银子!皇帝问责时,内务府总管解释道,皇帝的裤子用的是上好的布料做的。这种布料只有苏州才有,而在苏州凑齐各种花色的面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来回的路费和办事人员的差旅费加起来,可不是小数目。内务府算了这笔账之后,道光皇帝发现,原来一千两银子还是内务府报少了。

  皇帝在朝堂上的节俭行为和大臣的刻意模仿并没有改变整个官僚机制的运作模式。道光朝,整个国家吏治极为腐败,官吏、军人吸食鸦片、聚众赌博、嫖娼等行为极为严重。皇帝与大臣的节俭游戏成了有组织有目的的乞丐服表演。

  道光帝奉行的节俭美德,最终成了皇帝与大臣默契配合上演的一出闹剧。在这个过程中,唯有皇帝一人入戏了,其他的大臣则成了陪演和看客。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睿睿美食记


道光皇帝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最出名的地方并非是做出了多么巨大的功绩,恰恰相反,在他当政期间,中国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始了丧权辱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道光帝最出名的在于他的节俭之名。这在以奢侈为名的皇家中,堪称异数。

按道理而言,皇帝是最不可能和节俭沾边的职业。如果皇帝都要节俭,那么让普罗大众还怎样对皇位垂涎三尺,生出羡慕嫉妒恨的心情来?然而道光偏偏非要不走寻常路,上任伊始,便弄出个“勤由节俭败由奢”的座右铭。

和诸多人只会空喊口号却从不付诸行动不同的是,道光在节俭这件事情上确实是言出必行,只是行之却未必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

据《大清宣宗成皇帝(道光朝)实录》中记载,道光可谓极尽节俭之能事,龙袍要穿上一个月才要换洗,旧衣旧服也从未一扔了之,真正实现了恪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优良传统。甚至穿破了都舍不得扔,而是拿去内务府去缝补后继续穿。除了他对自己有着严苛的要求外,对于朝中大臣,同样孜孜不倦的宣扬勤俭之道。以至于满朝文武在他面前都不敢身着华衣贵服。更有甚者,刚做出来的新朝服需要先拿去做旧之后,才敢穿着上朝,以免引起道光不悦。

按道理而言,世间能有这样的皇帝,当是黎民百姓之福。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有清一朝,皇宫内务中吃穿用度几无巨细全部交由内务府管理。内务府其实就相当于皇帝的帐房和采购。一切花费都要经由内务府之手。皇宫中除了皇帝、太后、一众嫔妃,还有人数众多的太监宫女。如此一来,每日的开销便是一笔不菲的数字,而这些数字在内务府便化作白花花的银两,每日里都有成千上万两的银锭从此进出。有心之人稍加动动手脚,做做文章便能迅速中饱私囊。

而普通的商品经过内务府大小官吏的层层加码,能惊人到何种地步呢?

在《清史稿》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他从内务府得知一个鸡蛋竟然需要二十两白银时,颇为感慨。一次偶然间问及一位大臣每日吃几个鸡蛋时,这个大臣一时未想其他,便说吃三四枚。道光闻之大怒,厉声喝道,你每月俸银不过数百,怎么能每天都吃得起几个鸡蛋?吓得这个大臣连忙伏地解释,自己是因为身患重疾听从医嘱才吃鸡蛋,不然平时哪里吃得起啊。听到这里,道光方才满意。

按照当时的市价,区区一个鸡蛋不过三五文钱,二十两白银几乎可以买够他一年的量。然而,经过内务府之手,小小的一枚鸡蛋身价倍增,成了连朝中大员都吃不起的奢侈所在。

那么一个补丁成百上千两白银,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那是龙袍,又是内务府监制,价格自然水涨船高,翻个数百倍也正常的很。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生以节俭为座右铭的道光皇帝,死后谥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将勤俭二字写进了谥号之中,数千年来的皇帝也未曾有几,只是他仅知其表,不知其中,被内务府众人欺上瞒下做了三十多年的冤大头,虽然明面简朴勤俭,实际上却从未能改变多年奢侈浪费的积弊,令人不胜唏嘘!


Crazy历史


我是方程读史,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从表面来看,号称节俭的皇帝花三千两银子补裤子,这是明显矛盾的。其实不然,这两者之间是一体的,甚至可以说“花费三千两补裤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皇帝节俭的原因。

要知道其中原委,首先要了解“三千两银子补裤子”的故事

道光皇帝的一条裤子穿了很久,以至于裤子都磨破了一个洞。道光皇帝不舍得换新裤子,就命令内务府把裤子上的洞补上。内务府也顺利把裤子缝补好送还给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

后来,道光皇帝意外得知内务府缝补裤子,报账金额竟然高达三千两。道光皇帝责问内务府,内务府回答说为了让补丁与裤子的花纹完全吻合,内务府用了几百匹同样的布,所以花了三千两。这就是“三千两银子补裤子”的故事。

“三千两银子补裤子”故事背后,实则是清朝的腐败的缩影

内务府的解释看似有理有据,其实是糊弄道光皇帝的鬼话,要掩盖的真相是内务府的腐败,这也是清朝吏治腐败的缩影。

身处“火坑”的道光皇帝

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内务府是管理全部宫廷事务的,当然也包括宫廷的用度开支。一旦有了权,同时又经手钱,就很容易出现贪污腐败。清朝以来,内务府就是这样。内务府的官员经常通过报高一些支出项目的金额来拿回扣,甚至设立虚假项目私吞银子。道光皇帝三千两补裤子就是虚报支出金额的现象。

正因清朝积重难返,道光皇帝带头倡导节俭力图挽救清王朝

清朝到了道光皇帝这里,王朝积累的问题已经很多了,其中腐败现象是其中重要一项。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大力发展贸易、整治盐政,想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措施挽救行将倒塌的帝国大厦。带头节俭,就是其中一项措施。

鸦片战争油画

从内务府缝补丁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道光皇帝的带头节俭并没有形成“上行下效”的风气,由此可以推测其他改革也是应付糊弄道光皇帝,下面官员难以贯彻执行。

在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清廷战败。随后,清王朝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最终走向灭亡。


方程读史


道光皇帝是个守成之君,并没有他们先祖的雄才大略,一个皇帝有节俭的行为也是非常难得的。道光皇帝曾经下过诏书:

“并躬行节俭为天下先。嗣位之初。即颁手谕。首戒声色货利。一切游观玩好。稍涉侈靡之事。禁绝勿为。此薄海臣民所共见。”

意思就是说,凡是有奢靡的游玩、活动等全部禁止,这个跟他的爷爷乾隆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道光皇帝也是身体力行,做到节俭。

道光帝有条裤子,裤子的材质是江南一种叫”湖绉“的丝织品。穿的的时间久了,磨破了,下面内务府的奴才肯定积极的让道光皇帝换条新的。道光皇帝对自己也挺抠门的,坚决不换,而皇家的体面总是要维护的,只能让下面的人去修补。修缮之后,道光皇帝看到的费用有三千两之多,简直让他抓狂,马上责问内务府。内务府的人各个都是人精,一群伺候皇帝、妃子的人心眼很灵活。皇帝责问之后,马上诚恳的说,皇帝的裤子是叫”湖绉“的丝织品。考虑到皇上裤子的花纹、花色,为了修缮的天衣无缝,前前后后裁剪了有几百皮”湖绉“的丝织品。为了办好差事,花三千两已经非常节约了。

内务府奴才的巧舌如簧,让道光皇帝哑然无语。

很明显这是内务府惯用的伎俩,高高在上的帝王也不可能问这么琐碎的事情。内务府也是有两个账单,上报的称作“花账”。相当于现在的阴阳合同,简直是异曲同工。内务府的奴才掌握着公共资源,有大把的机会中饱私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已经暴漏出制度的不完善。

在光绪皇帝时,一个鸡蛋都要十两银子,以当时的市价一两银子能买700-800个,内务府中饱私囊腐烂的程度已经由来已久,令人悲叹,这是清朝灭亡的一个原因的缩影。

上面帝王无论想标榜怎样的形象,下达诏书总是要下面的人来做,治国先治吏。一个好的制度,总是需要官员去执行。不能执行或者曲解执行都不会有好的结果,从古到今,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好的制度,更需要考核和监管。

清朝就像得重病的老头,积劳成疾,难以治愈,毁灭只是时间问题。

我是曹城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内务府小人贪污,

道光帝位高无助。

清朝人在笔记中经常有内务府贪污之弊的记载。清人何刚德《春明梦录》中说,道光皇帝非常节俭,平常经常穿的湖绸裤子的膝盖处破了个洞,仍然是不舍得扔掉,便交给内务府去缝补一下。谁知后来花了三千两银子,比买一条新的裤子贵太多了。道光皇帝记气得七窍生烟责问为何这般贵?内务府回答原因,皇上的龙裤是有花的湖绸,剪了几百匹湖绸才找到对应相配的图案。

  邓友梅先生的小说《那五》里两句话谑称:“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说的是如果簇新的大宅子里,树是刚植上的,墙头没有些个蒿草,书画也是今人手笔,便很可断定其业主是新贪污暴发的内务府内官员。

我们现在都知道,母仪天下的皇后在过诞辰之时,也是宫中大事,而且在古代叫做“千秋节”,每到这个日子,都要大摆特摆宴席,请到朝廷内文武百官,普天同庆。

但是道光皇帝却认为这样太过铺张浪费,花银子太多,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不过流传下来的习俗,千秋节又不得不过吧,于是道光帝就挖空心思想到了一个方法,在千秋节的这天,请所有大臣直接吃了一碗打卤面,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甚至连一道菜都没有上。这个事情让很多大臣颇为愤慨无奈,但是皇帝和皇后都吃的这个,也只有硬着头皮吃完,这下知道道光皇帝到底多节俭了吧!相信在历史上我们再也找不到这样节俭的皇帝了。

  清朝内务府的中饱、舞弊、贪污的事,当然不止这一两件,很多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书。清庭皇室的用度,因为内务府太监及官员从中牟利,虚耗费用高的实在是惊人



人生赛后宫独孤求胜


历史,并不是掩上的书卷,而是标示前路的指针。

如果无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有所变革和改动,那么,社会就很难上升,历史就容易循环。

历史,和所有的事物一样,既有它的大脉络,也有它的小细节。弄不清小细节,就看不清历史的真实;抓不住大脉络,就找不见未来的方向。

这里,就来说一说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的逸闻。

关于道光皇帝的详细史料,可以看正史、读实录,此处,只对他做简要的介绍:

爱新觉罗·旻宁(公元1782年~公元1850年),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年号道光(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旻宁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其时社会弊端已积重难返。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廷战败,被迫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此后八年,大清王朝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太平天国运动已在酝酿之中,清廷陷入危机。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旻宁驾崩,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谥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慕陵,传位第四子奕詝(即清文宗咸丰帝)。

介绍完道光帝,话需从他的节俭说起。

一、关于道光帝的节俭,先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大清宣宗成皇帝(道光朝)实录》实录67中,道光帝的遗诏中有:

“并躬行节俭为天下先。嗣位之初。即颁手谕。首戒声色货利。一切游观玩好。稍涉侈靡之事。禁绝勿为。此薄海臣民所共见。”

也就是说:

道光帝躬行节俭,在天下人之先,希望自己能带领一朝的风气。在他即位之初,他就颁布了谕旨。谕旨中提出,首先要戒除的就是声色之娱,戒除对钱财、私利的贪妄;凡是一切游戏、观赏、玩乐、嗜好等等物事,只要是稍有涉及奢侈靡费,全都禁绝而不使用。这一切,也是天下人所共同看到、可以一起见证的。

二、道光皇帝的谥号为: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其中有“俭勤”二字,所谓“俭”,便是不能解释为“节俭”,也可解释为“不奢侈、不铺张”;所谓“勤”,即“勤于政务”。帝王谥号或有溢美之嫌,但是,也是有规制、有考量、有论议的。

三、再来看一看对道光帝的历史评价:

《清史稿》卷019《本纪十九·宣宗本纪三》中,史书对道光帝的评价中有:

“宣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

《清史稿》的评价中,首先提到的,就是道光帝的“恭俭”。所谓“恭俭”,就是恭敬简约;当然,这里面也有节俭、不放纵的意涵。另外,还需要指出,所谓的“令辟”,指的是贤明的帝王。

简单总结一下《清史稿》对道光帝的这一句评价:

清宣宗有恭敬的态度、节俭的美德;他宽宏大量、仁慈爱人;他是一位守成之君、是一位贤明的帝王。

当然,关于道光帝节俭方面的记述与评价很多,除了清人的记述与评价外,甚至还有朝鲜人的记述与评价,这里不一一列举。

下面,说一则关于道光皇帝节俭及其相关的事情,希望大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一看皇室的节俭与浪费。

其实,这里要说的关于道光皇帝的这件事情,在不同清人的笔记中,有过多次记述。而且,关于道光皇帝的这件事情,后人在引述之时,要么以怀疑、猜疑、质疑的态度来面对,或以非笑、讥笑、嘲笑的方式来表现。不过,就我的观察和判断,这件事情,还是蛮有深意的。在对比各家的记述之后,我还是觉得,曾任京官、在京师部署就职十九年的何刚德的文字最可取。

这里,就以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上为依据,来说一说道光皇帝节俭及相关的事情。

这件事情,还需从清廷的内务府说起。

话说,清廷内务府和其他衙门一样,都有各自的事务:

其他衙门的事务,一般称之为庶务;所谓庶务,旧时指部会、机关所主管的各项事务;

内务府的职事,有点像是通常所说的账房。

既然清廷的内务府有似于通俗所谓的账房,那么,普通账房的弊病,内务府也会有,而且,内务府的弊病比普通账房的更放大、更惊人。

普通账房在做事时,会有折价、会有回扣;内务府也有,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普通账房存在花账现象,内务府也不例外。所谓花账,指的就是虚报不实的账目。

内务府之中,到处都是弊端。这些弊端,比起普通账房来,要用程度来描述的话,那就是:

内务府的种种弊端,是普通账房的百倍以上。

说到清廷内务府的弊端现象,须知:

这并不是清廷一家独有的事体,自其而上、由其以下,各个朝廷都有,只是,严重程度不一样而已。

而且,须知:

此类弊端的严重程度,也不见得就是近不如远、今不比昔。

还有,须知:

这类弊端,在同一朝代之中,也不仅限于某个帝王主政时期,而是每个主政者都会有。

综合以上,需要说明的是:

监督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那些掌握公共资源的人。而且,一定要先假设,那些掌握公共资源的人,肯定是会钻空子、寻漏洞的,既知如此,然后,要从制度和律令上,来进行监督、制止、杜绝。

根据以上种种,可以推知,内务府的弊端,在以节俭著称的清宣宗道光时期,当然也不可能绝迹。

据说,道光帝非常崇尚节俭,而且一直宣扬节俭的美德。

道光帝平常所穿的衣物,材料都是湖绉[zhòu]。

湖绉呢,是浙江湖州出产的一种丝织品。这种丝织品,在练染之后,表面会起明显的皱纹,称之为绉,绉以湖州所产为佳,所以,号之曰湖绉。

因为道光帝简朴节约,所以,他的一条裤子穿了很久,都不舍得换新。

据说,道光帝的裤子穿久之后,裤腿的膝盖处,就会磨破了一块。侍候的人,要给皇帝换一条新的裤子,道光帝坚决不肯,他大约说是:

这条裤子还好好的,就膝盖破了那么一点点,缝补一下,还是可以穿的。

而且,道光帝一直坚持,不愿意做新的。

当然了,皇帝是不能穿着裤腿膝盖破掉的裤子到处走、不能这样破破烂烂地去上朝、去见满朝的臣工吧?于是,侍从就按照皇帝的旨意,命令内务府,负责对他的裤子进行缝补。

内务府得了差使,马上执行皇命,对道光帝的裤子进行了缝补。

缝补之后,内务府在向内廷报账时,缝补费用开价,竟然是纹银三千两。

道光帝看到账单之后,大怒,道是:

这不是糊弄朕吗?

缝补裤腿膝盖处一个小小的破洞,竟然报账三千两银子,这不是拿朕当傻瓜吗?

大怒之后,道光帝严厉诘责内务府: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内务府负责缝补裤子的主管回答道:

“皇上所穿的裤子,不是普通的湖绉,而是属于有花的湖绉。为了缝补妥帖,为了花样、花色能够和皇上裤子一致,为了缝补得天衣无缝。内务府执行缝补的差役,在缝补过程中,找了很多湖绉,很少有可以和皇上裤子膝盖磨破处的花头恰好匹配、弥合无痕的,前前后后,一共剪了几百匹的湖绉,才把这个差使办好。所以,花三千两银子,还是节约着来的!”

这样的回答,一般人听了,大约都会觉得是合乎情理的吧。

想来,对此解释,皇帝也会无话可说吧。

至于这个事情怎么处理,没有详细的资料,也就无从得知了。

由此事件,可以简单看出,其实:

一来,标榜是一回事,实际情况又是一回事;

二来,上面的宣传是一回事,下面的执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三来,上面无论如何制定规则,下面都会想出对策;

四来,最重要的是,上面要抓大事、明世情,才不至于暗昧;下面才不会绞尽脑汁想法子应付、或者做表面文章、或者搞形式主义;

五来,一切的问题,最终都是体制和制度的问题。

清宣宗道光皇帝缝补裤腿的事情,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由此推想,当时的其他事情的状况如何,大概也就可想而知了。

话说到这里,再延伸一下。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帝时,有一次,光绪帝在书房与其师傅翁文恭(翁同龢)闲谈。闲谈之间,光绪帝问师傅道:

“师傅每天早上起来,进内廷的侍候,吃的是什么点心啊?”

翁文恭回答道:

“每天早上吃三个果子(即鸡蛋包)。”

光绪帝接着说道:

“师傅每天早上的点心,要花费九两银子啊!”

光绪帝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是因为御膳房报账时,一个鸡蛋报价三两银子。

简单查阅资料,据有人推算,说是清光绪帝时期,一两银子可以买750个鸡蛋。此可作参考,不知道这个结果准不准确。

话说,那个时候,内廷基本上都是由孝钦太后(慈禧)掌管的。孝钦太后是生长在寒门的,民间的琐事,她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就这样,内务府都敢蒙蔽。

看来,内务府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了。

看来,大清王朝的弊端,也已经积重难返了。

(全文结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