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進老舍筆下的裕泰茶館—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來自老舍的《茶館》。

《茶館》是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創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排,此劇以茶館作為社會縮影,透過半個世紀的世事變化,由70多個角色演出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層面。原著是三幕劇的話劇,分別是清末戊戌失敗後、民初以及抗戰勝利後,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其中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一生都在左右逢源、各方照顧、“改良”了一輩子,例如: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裡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闢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裡擺上了留聲機。儘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臺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其中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秦二爺),裕泰茶館的房東,北京的財主。他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變賣家產,一心一意興辦工廠以求富國裕民。然而,他含辛茹苦奔波一生,到頭來卻一事無成;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對清朝的腐敗是不滿的,只因說“大清國要完”就被投進監獄一年多。出獄後,參加了義和團的反帝鬥爭;後來,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賣菜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以宋恩子、吳祥子、二德子等暗示社會醜惡,並且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電影版於1974.10.19香港上映,由於是之、鄭榕、藍天野主演,深刻地寫出了王利發等人的真實命運。片中京味兒很濃,有地道的北京白話,生活氣息也很濃厚。劇終,茶館人去樓空,王掌櫃自縊身亡,其實對於早就風燭殘年的茶館來說,這個結局並不意外,茶館在艱難中掙扎著摸索著,使出了渾身解數卻還是止不住衰亡的勢頭。縱觀茶館從興到衰的過程,離不開一個字,“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