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淋淋的擴張——荷蘭、英國和法國的殖民爭霸

海上馬車伕

尼德蘭革命成功後,荷蘭的資本主義得到了快速發展,轉型成了一個17世紀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小小的荷蘭在當時是海權力量最大的國家,他所擁有的船隻噸位數是葡、西、英、法之和,掌控的貿易海運路從歐洲到亞洲、從波羅的海到北海,被稱為“海上馬車伕”。

血淋淋的擴張——荷蘭、英國和法國的殖民爭霸

貿易立國的荷蘭很快建立起來一套為貿易服務的管理體系,他們不僅利用壟斷的航線賺取了豐厚的轉口貿易差價,阿姆斯特丹港也成為了世界貿易的樞紐站,貨物的裝卸、款項的結算都在這裡完成,慢慢發展成了第一個國際性的金融中心。

利用率先建立起來的海上優勢,荷蘭先於英法挑戰西班牙的殖民霸主地位,他開始積極地向世界拓展自己的殖民地。

1621年,荷蘭建立起來西印度公司,這個公司的角色主要是代理荷蘭政府向美洲和非洲開展殖民工作,1622年,西印度公司佔領了北美的哈德遜河流域,建立起了新阿姆斯特丹城,在非洲,他們也佔領了好望角,扼守住了歐亞海上路線的咽喉。

往東方向,為了把殘留的葡萄牙殖民勢力趕出亞洲,荷蘭早在1602年就成立了東印度公司,這是由原先經營東方貿易的幾家公司合併而成。東印度公司有權發行紙幣,能組建自己的武裝力量,還能在殖民地建立一整套行政體制,甚至還能和外國締結條約,儼然成為了荷蘭政府的全權代理。1605年,公司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帝汶島,1608年侵佔班達島,以極低的價格從島民手上強制收購香料,1619年佔領爪哇島上的巴達維亞,後來又相繼佔領了馬六甲和錫蘭。到了17世紀中葉,東南亞的蘇門答臘、摩鹿加群島、錫蘭島都落入荷蘭手中,荷蘭人得以繼續向東侵入東亞的臺灣島和日本。

血淋淋的擴張——荷蘭、英國和法國的殖民爭霸

荷蘭以貿易壟斷政策統治殖民地,嚴禁殖民地裡的人民和其他國家開展貿易聯繫。他們強制要求本地居民將原料以很低的價格出售,然後用荷蘭商船轉運到歐洲賺得鉅額利潤。1602-1610年間,荷蘭商船的利潤率在32%左右,從1611年開始猛增到75%,到了1650年已經達到500%。

伴隨著資源虐奪,荷蘭人還強制當地人充當奴工,為了獲取儘量多的奴隸,他們推行盜人政策,專門培訓和豢養了一群匪徒,到印尼、印度和中國沿海活捉人口,販賣為奴。血腥和墮落的荷蘭殖民者就這樣為他們的工業化盜取了原始的人力資本。

英國的崛起

然而在歐洲內部,英國的發展成了荷蘭海上霸權的有力挑戰。1651年,英國頒佈《航海條例》,規定一切從歐洲、非洲和美洲生產的商品,只有通過英國人管理的英國船隻才能運入英國本土。這個條例在現在看來是赤裸裸的貿易壁壘,但在當時,它確實有效地打擊了荷蘭人壟斷航線的能力。荷蘭人拒不接受《航海條例》的條款,終於在1652年到1654年間爆發了第一場英荷戰爭,戰爭以英國的勝利結束,荷蘭人不得不接受《航海條例》。

血淋淋的擴張——荷蘭、英國和法國的殖民爭霸

1664年,第二次英荷戰爭爆發,這次英國人強勢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城市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為紐約。

隨後1672年開始的第三次英荷戰爭,加上17世紀下半葉和法國也開打的三場戰爭,大大削弱了荷蘭的軍事和商業力量。頻繁的對外戰爭迅速消耗了荷蘭的國力,從此荷蘭一蹶不振,降為了一個依附於英國的二等國家。

英法的北美殖民爭霸

17世紀中葉,英國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對岸的法國卻是老牌的封建主義強國。兩國在各方面都互不相讓,經常爆發衝突。在殖民問題上,他們也是針尖對麥芒,在北美的殖民爭奪尤為激烈。

早在16世紀末期,英國就已經重視北美殖民地了。伊麗莎白女王曾經把建立北美殖民地的特許頒發給吉爾伯特和瑞黎,但是他們都沒有成功開拓出殖民地。英國政府也慢慢認識到,殖民工作以個人名義很難開展,必須以公司形式處理。

血淋淋的擴張——荷蘭、英國和法國的殖民爭霸


17世紀初,英國成立了兩個公司——倫敦公司(後來改稱弗吉尼亞公司)和普利茅斯公司。1607年,倫敦公司的120名殖民者乘坐三條大船來到北美詹姆斯城,後來發展成了弗吉尼亞殖民地。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來到馬薩諸塞海灣,建立起了普利茅斯殖民區。這兩塊殖民地成了英國在北美開展殖民統治的基礎。往後的一個多世紀,英國移民源源不斷跨過大西洋來到北美的東海岸,陸陸續續建立起13塊殖民地。

法國對北美的殖民開拓幾乎是和英國同時的。1604年,法國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永久的移民區羅亞爾港。1608年,又在聖勞倫斯河流域建立起魁北克殖民地,初步建立了向北美縱深發展的根據地。法國人的殖民方式和英國式的土地掠奪不太一樣,他們主要是想和印第安人開展利潤豐厚的皮毛交易。因此,法國人很有意願深入美洲腹地,加強和印第安人的聯繫。他們順著聖勞倫斯河溯源而上,很快穿過了五大湖區進入了俄亥俄流域,沿途設置了很多貿易站。1682年,法國殖民者又沿著密西西比河南下,直達河口,宣佈沿河流域都歸法國所有,成為路易斯安那。

法國力圖從加拿大由北向南推進,英國也在努力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由東往西推進,兩國發生尖銳的矛盾。在1701-1730年間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英國奪取了法國在北美的紐芬蘭和阿卡迪亞地區。隨後在1756-1763的七年戰爭中英國再次獲勝,不得不把加拿大、俄亥俄流域和密西西比河東岸全部劃給英國,法國幾乎喪失了北美所有的殖民地。

英法在印度的交手

印度歷來都是歐洲殖民者所垂涎的地區。英法兩國在印度的殖民爭奪和空前激烈。英屬東印度公司成立得比荷蘭還早,1600年,該公司就有權招募軍隊,對外開戰,媾和,也有權在殖民地建立貿易戰和組織政府。

1612年,英屬東印度公司的托馬.貝思拓率領四艘大船,擊敗了一直阻攔他們的葡萄牙艦隊,在印度半島的西海岸登陸,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的貿易站,早早建立起了在印度的殖民優勢。1620年又佔領了馬德拉斯,1633年佔領了加爾各答。

血淋淋的擴張——荷蘭、英國和法國的殖民爭霸

法國在1604年建立東印度公司,但是直到1668年,法國才在蘇拉特地區建立第一個起海外貿易站。到了17世紀晚期,法國人又侵佔了孟加拉的昌德納果爾。

在整個17世紀,英法兩國在印度的殖民掠奪方式還主要是不公平的欺詐貿易,奴隸貿易和海盜活動。但是進入18世紀後,印度莫臥兒王朝陷入衰敗,四分五裂,貪婪的殖民者這時候看到了加深殖民統治的大好時間,他們由經濟壓榨慢慢轉為了佔領領土。但是披著做生意的外衣的兩個東印度公司畢竟人力有限,也沒有強大的武裝力量,於是他們開始招募印度士兵,以歐洲近代化軍隊的訓練方式培訓他們,最後成為他們統治印度同胞的工具。

共同奴役印度的同時,英法兩國在印度也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雙方都在暗中較勁,排擠對方,希望獨霸印度。在剛才提到的七年戰爭中,印度次大陸也是雙方的重要戰場,1761年,英國軍隊攻佔了法國殖民大本營——本地治裡,1763年,當雙方的戰爭結束時,根據巴黎合約,法國在印度的殖民地也全部歸屬於英國。

英國對印度的洗劫

獨霸印度後,英國開始了肆無忌憚的搶奪。從18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對印度開展了大規模的軍事入侵。利用印度社會由來已久的宗教問題和種姓矛盾,採取逐步分化瓦解的手段,各個擊破。到19世紀中期,印度三分之二的國土和四分之三的人口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之下,幾乎全部淪為殖民地。

英國人每攻克一個城邦,首先打開國庫,洗劫金銀財寶。1757年,英軍攻陷孟加拉首府,搶走了價值約6000萬英鎊的金銀;1799年攻陷邁索爾首府,又搶走了1500萬英鎊的財物。殖民強盜克萊武在英國下院的演說中,也曾厚顏無恥地說道:“富足的城市已在我腳下,雄偉的國家已經被我管轄,堆滿金銀和寶石的地下寶庫為我打開了大門。”

血淋淋的擴張——荷蘭、英國和法國的殖民爭霸

搜刮完國庫的財富,英國人開始榨取印度普通百姓的血汗。在英國殖民者統治下,普通印度農民的稅賦年年攀升。在東印度公司接管徵稅權以前,孟加拉一年的稅額是82萬英鎊,但公司接管後的第一年,即1766年,稅收額猛增到147萬,1793年又增到了340萬,一共翻了四倍。印度人民身上的負擔越來越重,陷入水生火熱中。

殖民利益對英國工業化的幫助

荷蘭海上霸權的衰亡,以及英國對法國大部分殖民地的接管,標誌著殖民時代已經進入了英國一家獨大的階段。幾乎是在殖民霸主地位確立的同時,英國國內進入了工業革命,從美洲和亞洲搶來的鉅額財富為這場意義深遠的變革提供了充足的原始資本,從非洲販賣而來的奴隸又為它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伴隨著國內資本主義統治的深化,英國帶著這些血淋淋原料,終於成為第一個完成工業化的國家,成了現代意義上第一個全球性大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