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判斷類風溼“好沒好”?快來看看這三個條件

類風溼關節炎,曾一度被稱為“不死的癌症”,說明這是一種對患者身體與精神都會造成嚴重傷害的疾病,其危害性不亞於癌症。雖然類風溼關節炎不會直接對患者生命造成影響,反反覆覆的關節疼痛令患者心煩意亂,而導致的關節變形也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如何正確判斷類風溼“好沒好”?快來看看這三個條件

很多類風溼關節炎患者都希望自己能早點好起來,但有時他們認為關節疼痛減輕了,或不疼了,類風溼關節炎就治好了,其實這種看法並不全面。


首先,類風溼關節炎目前尚不能治癒,因此只能最大程度上將病情控制在穩定期,而無法徹底根治。


其次,在風溼科醫生眼裡判斷類風溼關節炎病情穩定與否需要滿足一系列的條件,而不是僅僅通過關節疼痛的減輕就可以確定的。


對於患者來說,一定也要了解一下這些條件,這樣可以對自己所患類風溼關節炎的病情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

基本條件:關節症狀改善


關節症狀的改善是判斷類風溼關節炎病情穩定與否的最基本條件,如果關節症狀不改善就不能算是病情穩定,甚至不能算病情有好轉。


如果患者關節腫痛程度持續性減輕,晨僵時間縮短,關節活動度逐漸恢復,這就是類風溼關節炎病情好轉的標誌,但還達不到病情穩定的要求。如果患者關節無明顯腫脹與晨僵感,可以自如完成持物、洗漱、穿脫衣、行走等基本活動,這就滿足了病情穩定的初級條件。


但這僅僅是最基本的條件,此時患者還必須繼續服藥,不能減藥與停藥,因為還要為滿足接下來的關鍵條件做準備。


關鍵條件:炎性指標下降


炎性指標下降是判斷病情穩定與否的關鍵條件,一般而言,炎性指標的高低與關節症狀輕重程度成正比,關節症狀越重,炎性指標也越高。目前血沉與C反應蛋白是判斷類風溼關節炎病情嚴重程度的主要炎性指標。


在關節症狀改善的情況下,血沉與C反應蛋白水平會隨之下降,關節症狀改善越明顯,血沉與C反應蛋白水平下降幅度也越大。臨床上有的患者自感關節症狀改善明顯,甚至已經無關節不適症狀,但血沉與C反應蛋白水平仍高居不下,或僅輕度下降。


此時風溼科醫生更看重血沉與C反應蛋白的意義,在除外其他導致二者升高的原因外(主要是感染因素),考慮患者當前關節症狀的改善可能是與臨時使用起效快且效果明顯的藥物有關(如激素、生物製劑等藥物關節腔或肌肉注射)。

如何正確判斷類風溼“好沒好”?快來看看這三個條件


因此,當前關節症狀改善是暫時的,很容易反覆。只有當患者長時間無明顯關節不適感,且血沉與C反應蛋白水平已經正常,或基本接近正常的條件下,病情才算穩定,可以考慮逐漸減藥與停藥。


那麼滿足了上面的初級條件與關鍵條件,是不是就可以保證類風溼關節炎病情長期穩定不反覆了呢?其實還不行,如果能滿足下面這個條件,類風溼關節炎病情才算徹底穩定。

高級條件:影像學改善


我們知道,類風溼關節炎基本病理改變是關節滑膜炎,滑膜異常增生是導致關節病變的罪魁禍首,治療上所有的藥物也是在盡最大程度減輕和抑制滑膜增生。關節症狀改善了,炎性指標下降了,滑膜增生相應會減輕,但減輕不代表完全沒有增生。


事實上,此時不少患者仍處於滑膜輕度增生狀態,只是我們肉眼無法直接觀察到,也尚不足以引起關節症狀與炎性指標異常,但這確是病情再次反覆的導火線。臨床上,風溼科醫生很重視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的影像學改善,一般通過關節超聲、核磁等檢查方法去查看滑膜增生情況,並根據滑膜增生程度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但就目前醫療水平與治療現狀而言,使絕大多數類風溼關節炎患者達到影像學改善仍較為困難。


所有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在接受治療後都應該滿足關節症狀改善與炎性指標下降這兩個條件,此時病情相對穩定,還需要在此基礎上爭取能達到影像學改善這一高級條件。這就要求患者積極和風溼科醫生配合,定期複診,不擅自停藥減藥。

如有異議 聯繫刪除

如何正確判斷類風溼“好沒好”?快來看看這三個條件


大家好,我是韋尼醫生,希望我在這裡分享的所學所知可以為大家的健康提供幫助。請大家持續關注我,我會每週為大家分享一些健康知識。如有疑問,歡迎大家在後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