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恐懼時,家長別隻會說“別怕”,這才是克服恐懼的良藥

“媽媽,我怕,我不敢一個人睡覺。”“媽媽,好害怕,我不敢一個人下樓。”“媽媽,我不要打針,太疼了,我害怕!”“媽媽,我不敢去幼兒園。”“媽媽,我不敢滑滑梯。”不知各位家長聽到孩子這樣的一聲聲叫喊時是什麼心情呢?許多家長第一句話會脫口而出“別怕”吧?相信許多家長都會這樣說吧?好像這句話已經成為類似場景的“標準答案”了。

當孩子恐懼時,家長別隻會說“別怕”,這才是克服恐懼的良藥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在孩子遇到自己的第一次,難免會產生一種害怕、擔心的心理,家長為了安慰孩子,很自然就會將“別怕”掛在嘴邊。其實,這是家長站在自己的角度觀察問題,思考問題了。孩子見識還少,有些事情他沒有經歷過,自然會產生一種畏縮、恐懼的心理,說出“不敢”“害怕”來就非常正常了,家長一句簡單的“別怕”並不能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美國心理學家對孩子的懼怕心理做了研究,還專門列出來一個清單,其中包括,上廁所擔心馬桶裡會有蟲子爬出來;睡覺時擔心有怪物找上門;擔心自己去幼兒園之後媽媽就不要他了……還有一些常見的如怕雷電、打針等等。那麼,孩子害怕這些現象,產生恐懼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一、孩子恐懼的原因有哪些?

1、孩子天生膽子小

不能忽視遺傳的因素影響,有些家長本身就膽子小,致使孩子出生之後的膽子也小,從小就表現出不愛見陌生人,女孩子遇到毛茸茸的玩具都可能會怕得不行。

當孩子恐懼時,家長別隻會說“別怕”,這才是克服恐懼的良藥

2、早先經歷留給孩子心理陰影

從身體發育的角度來講,孩子出生之後的知識來源就是直接的經驗,他們通過親自感覺來認識世界,在沒有感知到未知之前,孩子產生懼怕心理是正常的。而此時,孩子若是被某些事情驚嚇過,比如雷電,就會留下心理陰影,等再次發生雷電時,就會更害怕了。

3、家長教育方式不當

既然孩子出生後就會有一種天然的懼怕心理,家長就不要火上澆油了。有些家長為了哄孩子達到某種要求,以某些職業,比如警察或者大夫,或者以某些神話人物、怪物之類的虛擬形象來“嚇唬”孩子,就會使孩子的懼怕心理進一步加劇。

當孩子恐懼時,家長別隻會說“別怕”,這才是克服恐懼的良藥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不僅僅要關注孩子的身體素質問題,心理健康也是要及時關注的。若是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問題,家長沒有及時發現並且採取措施,對於孩子的人生成長是會帶來許多弊端的,一起盤點一下。

二、孩子恐懼心理如不及時消除,會出現哪些弊端?

1、孩子越來越膽小

矛盾是不宜累加的,有了問題就要快速解決,否則會壓垮孩子。若家長髮現孩子對有些原因有了恐懼心理,沒有立即採取有效措施,而是停止任之,孩子則會加重心理負擔,產生更為強化的負面消極影響,長大了,肯定會更加膽小。

當孩子恐懼時,家長別隻會說“別怕”,這才是克服恐懼的良藥

2、孩子沒有承受能力

孩子膽子小,凡事產生恐懼心理,則會形成嚴重的心理負擔,正常的心理發生扭曲,對外界的事物出現錯判或者誤判的情況,繼而缺乏正常的心理承受能力,遇到一些小事,可能就會情緒崩潰。

3、孩子長大後無法辦成大事

若想讓孩子在今後的事業中有所成就,膽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若是孩子遇事唯唯諾諾,也不敢得罪人,也不敢迅速地做出決策,怎麼能辦成大事呢?

4、做事情沒有毅力,容易逃避

很好理解,若是孩子面對事情有恐懼心理,則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退縮、逃避等等負面情緒就會接踵而至,而在面對一些需要堅持的事情時,缺乏堅持下去的毅力,也就無法成事了。

當孩子恐懼時,家長別隻會說“別怕”,這才是克服恐懼的良藥

對於孩子而言,害怕或者是恐懼,本身就是一種情緒表達,就和開心、悲傷一樣,若是孩子在表達自己這種情緒時,得到的是家長“別怕”的話語,孩子容易產生一種被否定的感覺,聽到這句話,孩子只會感覺到更加害怕。作為家長,尊重孩子情緒表達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句“沒關係,媽媽在身邊陪你”會比“別怕”對孩子的安全感更多一些。因此,家長對於孩子的耐心和陪伴,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的最好良藥。

三、父母的耐心和陪伴,是克服恐懼的最好良藥

1、耐心地告知孩子,家長面對此情況的心理感受

恐懼既然是一種情緒,那麼,家長也同樣會產生,若是孩子有了具體表現,家長可以以同理心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告訴孩子家長在遇到這種情況下的心理感受,比如,若是孩子懼怕黑夜,不敢一個人睡覺。家長可以和孩子說,黑夜和白天只是兩種不同的自然現象,家長小時候時,第一次單獨睡覺時也害怕,最後有了玩具的陪伴,就好多了,所此話時,家長可以將孩子非常喜歡的玩具放在孩子的床邊,效果就會好很多。

當孩子恐懼時,家長別隻會說“別怕”,這才是克服恐懼的良藥

2、家長做好與孩子的溝通,事後瞭解孩子懼怕的來源

孩子成長中會經歷許多事情,一些事情是一次性的,有些是長期的。就拿打針來說,孩子打預防針,生病了輸液、抽血,這些都有扎針的痛感,其實,這些小小的疼痛孩子是能夠承受的,孩子懼怕的可能是冰涼的針頭插入到身體內的那一種陌生感,此時,家長就要了解孩子對於恐懼產生的來源了,家長可以採取詢問假設的方式和孩子聊天,慢慢地消除其不安情緒。

3、家長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陪伴孩子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通過遊戲來化解一些恐懼心理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效的,孩子會通過遊戲來理解自己沒有接觸過的事情,並且能夠起到潛移默化、逐漸滲透的作用,有助於消除孩子的緊張和壓力,從而慢慢地解除恐懼心理。

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大的作用就是陪伴,做好孩子身邊的開心使者,遇到事情家長首先要鎮定自若,不能家長先慌了神,那樣的話,孩子們看在眼裡,會更加緊張的。家長可以試一試,當孩子產生懼怕心理時,不要光嘴上說“別怕”,還是要多花時間陪陪孩子,讓孩子體會到家長在身邊的安全感,幫助孩子消除恐懼、養成正常的心理。

當孩子恐懼時,家長別隻會說“別怕”,這才是克服恐懼的良藥

今日互動話題:各位家長,您在帶孩子的過程中,發現孩子有膽小或者懼怕某些事情的現象嗎?您是怎樣面對和處理的呢?哪些措施比較有效呢?歡迎留下您的積極留言,共同參與話題討論。

我是逗兒媽媽,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會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幫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