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戰國四公子(上):孟嘗君、平原君;看四公子與門客們的軼事

導讀:

戰國時代的中國,人材濟濟。上自各國國王,下至市井小民,都有突出人物。在中間階層的文臣武將、詩人與哲學家、玄學家、教育家、宗教家、藝術家、科學家,亦複數不勝數。自成一格的又有所謂四大公子,其品格作風與成就,也空前絕後,值得大書特書。

細說戰國四公子(上):孟嘗君、平原君;看四公子與門客們的軼事


關於這四大公子的傳奇故事,我們應該感謝司馬遷。司馬遷以其神來之筆,把他們描寫得栩栩如生。雖然,由於是故事,而不是嚴格的歷史,偶爾免不了誇張與加油添醋,甚至有顯然不符事實之處,但是也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所謂四大公子,讀者都知道是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前三人都是國王的子孫;春申君不是,卻也是一位世家子弟。

孟嘗君田文與門客們的軼事

1.孟嘗君尊稱的由來:

孟嘗君田文,他的父親是齊宣王的弟弟田嬰。田嬰受封於薛,是所謂薛君。孟嘗君其後也承襲了薛公之位。他之所以被稱為孟嘗君,可能是起先被封在嘗邑(亦即薛邑之旁的常邑)。孟字的意思是老大君是戰國時期很流行的一種爵號。

例如衛國的公孫鞅在秦國立功以後受封於商,便稱為商君(君的采邑,稱為郡。郡於政府在該地實行極權之時,不由一個君去統治,而由國王派遣一個官吏去統治。這官吏戰國初年稱為大夫,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稱為守,在兩漢稱為太守)。

細說戰國四公子(上):孟嘗君、平原君;看四公子與門客們的軼事

孟嘗君影視形象


2.孟嘗君酷愛養門客:

孟嘗君以好客著名,傳說他養了賓客三千人。這些賓客又稱食客,他們住在招待所裡面,白吃白住,不須上班,亦無固定任務,只是偶爾受孟嘗君之託,辦一些五花八門的大事小事而已,包括到鄰國去找要人,拉關係或是在齊國某些城鎮放債、收息,或是作孟嘗君出門時的隨員,或是於孟嘗君閒暇之時陪他聊天,或喝酒、吃飯、聽唱歌、看跳舞,當然,也有和孟嘗君談學問,或跟隨他去打仗的。

戰國以後,各個時代都有達官貴人的兒子,亦即所謂公子,其中也有喜歡交朋友的,如李淵的兒子李世民.然而李世民的朋友只不過是瓦崗寨的十幾個人而已,加上不曾在瓦崗寨結盟的其他朋友,大概也未必超過一百人之數。招待三千個朋友,長期管吃管住,不是普通的公子所能辦到。孟嘗君有一個好父親與一個好伯父。

3.孟嘗君的人生巔峰:

孟嘗君在歷史上所做的一件大事,是在公元前298年,率領齊韓魏三國之兵,打進秦國的函谷關,到了鹽氏(即今山西運城)。這一次合縱攻秦,正如楚懷王、信陵君與龐媛所領的其他三次,皆不曾能給秦國以致命的一擊。然而,只要敢於擾秦,也就可算得是了不起。

細說戰國四公子(上):孟嘗君、平原君;看四公子與門客們的軼事


在伐秦以前不久,他從秦國逃回齊國。司馬遷上了《戰國策》的當,以為他在秦國是當了秦國的宰相,秦國雖然喜歡用客卿,卻也不是那麼隨便就叫什麼人當它的宰相的。實則,孟嘗君在秦國的身份,只是一個人質。當時,秦國也有一個人質,涇陽君,在齊國。戰國時期,兩國在建立同盟關係之時,每每互派一個人質在對方。

孟嘗君離秦之時,是齊緡王三年(不是司馬遷所說的齊緡王二十五年)。緡王是宣王的兒子,與孟嘗君是堂兄弟,年齡差不多。緡王於即位以後,曾經授權孟嘗君主持政務。緡王與他的父親宣王的政策不同。宣王是親秦的;緡王是反秦的。孟嘗君之所以急於離秦回齊,可能是暗中奉了緡王之命。


4.雞鳴狗盜的由來:

這故事之中的傳奇部分,是秦昭襄王不讓他走,而且把他囚禁起來。孟嘗君託人請求昭襄王的一位寵妃向昭襄王說好話。這位寵妃見到孟嘗君送過一件白色狐皮袍料給昭襄王,要求孟嘗君也送這麼一件白色狐皮袍料給她。孟嘗君卻只帶了一件。並無兩件。這時候,

有一位隨他來秦的食客,會裝狗,也會作小偷。此人在某日深夜,裝狗,進人昭襄王的深宮,偷出那白色狐皮袍料。第二天,由孟嘗君派人送到昭襄王寵妃之處。這寵妃果然說動了昭襄王,把孟嘗君釋放。

孟嘗君被釋放以後立刻改名換姓,把“封傳”(護照)上的姓名也改了,騎馬奔馳到函谷關,在次日黎明之時,雞鳴以前,由他的另一位隨從食客模仿雞叫,叫得附近真的雄雞也都應聲而叫,於是關吏糊里糊塗的開了關門,孟嘗君溜了出去,不久,昭襄王因發覺孟嘗君離了咸陽,派人追到了函谷關,已經追不到孟嘗君了。

細說戰國四公子(上):孟嘗君、平原君;看四公子與門客們的軼事

雞鳴狗盜


司馬遷的《孟嘗君列傳》,流傳到宋朝王安石手中,王安石寫了文章,說孟嘗君的食客只是一些雞鳴狗盜之徒,沒有一個配得上稱為“士”的人才。王安石的這篇文章被收人《古文觀止》之中,是《古文觀止》最短的一篇,題為《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是以言得士,不然以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然而不合邏輯,開頭他說“世皆稱”三個字很含混。稱孟嘗君能得士的,是司馬遷一人,不是“世皆稱”。其次,司馬遷之所謂“士”,並非王安石自己之所謂“士’。司馬遷之所謂士,只是“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與讀過或多或少的書的文士,或有點功夫或有作戰能力的武士。王安石之所謂“士”,卻是一位能夠辦到使“齊國南面而制秦”

文武兼資的奇才,並且是“八字”特別好,有絕對的好運氣以實現其夢想的無之驕子。

其次,孟嘗君的三千賓客,並非個個都是雞鳴狗盜專家,個個都是除了雞鳴狗盜之外,別無他長的特殊江湖人物。因此,王安石實在沒有理由說孟嘗君不過是一個“雞鳴狗盜”之雄。

細說戰國四公子(上):孟嘗君、平原君;看四公子與門客們的軼事


5.孟嘗君優秀門客的代表

孟嘗君能夠在擔任齊國宰相之時,沒有把齊國弄糟,能夠發動齊韓魏三國合從攻秦,而且打進了函谷關,打到了鹽氏城,這就證明了在他的賓客與部下之中,不僅有一位雞鳴專家與一位狗盜專家,也有懂得辦行政的文人與懂得打仗的武人。

王安石忽略了司馬遷所敘述的馮驩的故事。馮驩也是孟嘗君的賓客之一。他替孟嘗君到薛城向債戶索債,收到了十萬錢利息,卻把所有的債券都燒了,使得這些債戶十分感謝孟嘗君。後來孟嘗君丟官,馮驩去到秦國說動秦昭襄王派人來齊國聘請孟嘗君去秦國當宰相。弄得齊緡王趕緊叫孟嘗君官復原職(再作齊國的宰相)。像馮驩這樣的人似乎不屬於雞鳴狗盜一類。況且,那兩位能作雞鳴與能作狗盜的救命幫手,未必只會作雞鳴,只會作狗盜。口技在中國也是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的。


平原君趙勝與門客的軼事

平原君趙勝是趙惠文王的弟弟,趙孝成王的叔叔,也是魏國公子信陵君的姐夫。他在公元前257年國都邯鄲被秦軍圍困之時,親自率領毛遂等二十名隨員到楚國,請求楚考烈王答應出兵來救,獲准。

楚考烈王本不想答應,因為在此以前的兩年秦軍剛剛大勝趙軍於長平,屠殺了趙軍幾十萬人(司馬遷說,秦軍坑了趙軍四十五萬)。楚國這時候的軍力,早已不是秦的對手。楚考烈王之所以不顧利害,答應了平原君的請求,是由於毛遂在會談場中,敢作敢為,嚇得楚考烈王只好答應。

細說戰國四公子(上):孟嘗君、平原君;看四公子與門客們的軼事


毛遂與平原君,毛遂自薦:

毛遂是平原君的數千食客之一。他住在招待所三年,默默無聞,平原君對他毫無印象。平原君於決定去楚國請求救兵之時,準備在賓客之中選出二十人同去。選了一陣,只選得像樣的,合於理想的十九人,選不出第二十人。毛遂卻挺身而出,自告奮勇。據史料記載當時平原君說:

“人在團體之中,好比錐子放在袋子裡,錐的尖子是會穿出袋子,人若有什麼長處,也會露出鋒芒。為什麼你在我這裡三年了,我沒看見,也沒聽說,你有什麼特長呢?你不能隨我去楚國,你留在這裡罷。”

毛遂說:

“我確是在休這裡住了三年,都不曾被你放在袋子裡,當做身邊的人。因此,我這根錐子便露不出尖兒來。倘若我有機會被你放在袋子裡,那我就不僅會露出尖兒,會整個的從袋子裡鑽了出來。”

平原君聽了,便勉強把他也帶到楚國去。反正已經有了十九個像樣的隨員,夾一個不甚夠格的也不要緊。

他們二十一人到了楚國的新國都陳城。陳城在河南淮陽,是陳國的故鄉,陳國早在公元前479年,已被楚國滅掉;楚國自己的舊國都郢城(在湖北江陵)也已經在公元前278年被秦國拿走。

平原君與楚考烈王在大廳之中的臺子上會談(不是高臺子,而是比平地高一些的臺子)。談了很久,從日出之時談到正午,談不出什麼結果。楚考烈王根本不想答應平原君的請求,這是我們不能怪他的。我在上文說了,秦軍在兩年前剛剛擊潰趙軍於長平,乘勝來圍邯鄲,銳不可當;楚國自己早已被秦國打得一敗再敗,不成對手。

細說戰國四公子(上):孟嘗君、平原君;看四公子與門客們的軼事

平原君


毛遂突然上臺,插嘴。以他的隨員地位,他只配在臺下豎著耳朵,恭聽臺上兩位大人物的高論,不夠資格上臺插嘴。他卻上臺,大聲插嘴說:“出不出兵,一句話便可以決定了。談了半天,談不出結果,是什麼緣故?”

這真是出乎臺上兩位大人物的意料之外。平原君想攔他也攔不及。楚考烈王當然大怒。他問平原君:“這個人是什麼人?”平原君說:“他是我家的食客。”楚考烈王轉身對著毛遂大吼:“你怎麼不下去?我在和你的主人說話。”毛遂說;

“你對我吼,是因你的楚國大,兵多。是不是?然而現在,你我二人相距不到一丈,你國大兵多,能奈我何?你這位大王的小命,如今在我的手掌之中!”

毛遂邊說,邊用手撩著他身邊所掛的劍,作出隨時可以拔出劍來,拼一拼的姿態。這個小動作,卻把楚考烈王嚇住了。可憐的楚考烈王,自幼長在深官婦人之手,由太監與官僚撫養,被人奉承一輩子,沒見過像毛遂這種說幹就幹,不在乎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亡命之徒。而且倘若真的拼起來,這楚考烈王絕對拼不過毛遂。

細說戰國四公子(上):孟嘗君、平原君;看四公子與門客們的軼事


楚考烈王張著嘴,傻了眼,聽毛遂繼續發言:

“你說,你在和我的主人說話。好,你為什麼在我的主人面前吼我?這不僅是侮辱我,也侮辱了我的主人!我要告訴你:你的楚國大,有五千裡見方;你的兵多,有一百萬人以上,本來應該成為天下最強之國。為什麼卻敗在白起那秦國小子的幾萬人之手?一敗,再敗,三敗!一敗,被白起佔了鄢郢城;再敗,被自起燒掉了(宜昌附近的)夷陵城;三敗,被白起在國都郢城附近掘了你的祖宗,楚國先王的墳墓。你自己不難為情,我們趙國的人,卻替你引以為恥。今天我的主人勸你合從,勸你與趙國合力抗秦,並不是單單為了趙國,也是為了你楚國。我再問你,為什麼你在我的主人面前吼我?你說!”

楚考烈王聽了這一番大道理,只說得出“是,是。就照先生的話去辦。楚國願以全部的力量追隨貴國抗秦。”

毛遂抓住機會,便吩咐楚考烈王的左右,“快去殺雞,殺狗,殺馬。把這三種畜牲的血裝在盤子裡端上來。”這些左右,於是很快就端來三個銅盆子的雞血,狗血,馬血。

毛遂向楚考烈王說,“我們現在就歃血為盟。由你大王開始。”於是楚考烈王乖乖地把三種血滴在酒裡,喝了。毛遂又請平原君照樣做,把三種血滴在酒裡喝了。

細說戰國四公子(上):孟嘗君、平原君;看四公子與門客們的軼事


然後,毛遂自己也把三種血滴在酒裡喝了(這是突破外交的慣例,等於今天在兩國簽訂同盟條約之時,某一方的一名隨員,也在雙方的全權代表簽了字以後,大筆一揮,留下他的芳名)。毛遂而且也叫十九位與他同來楚國的“像樣的”隨員,都一一喝了血酒。不過,他命令這十九人在臺下喝,不許在臺上喝。

合縱的事成了定案。這是一次小規模的聯合抗秦,只有楚趙兩國發起,獲得魏國參加;不是大規模聯合攻秦(我不把這件事,列為四次合從攻秦之一)。雖則小規模,卻終於使得秦軍撤去邯鄲之圍。楚國派了春申君帶兵去,魏國也派了信陵君帶兵去。平原君立刻先回國主持守城。這時候,秦軍尚在邯鄲周圍,把城內的人民困得“易子而食,析骨為炊”。

李談:

平原君另有一位賓客,李談,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勸平原君毀家紓難,把家裡的財寶與糧食都拿出來,借作軍用,也把家裡的男女老少都編人軍中,分擔守城的任務。平原君完全接受,照辦。

李談也幫助平原君在軍中挑出三千名勇士,作敢死隊。李談率領這三千名敢死隊,對秦軍衝鋒,把秦軍擊退到三十里以外。李談本人陣亡,慷慨成仁。不久,楚魏兩國的救兵到達邯鄲附近,秦軍慌忙從邯鄲撤退。

平原君招得了幾千賓客,錢不曾白花,精神不曾自費。

細說戰國四公子(上):孟嘗君、平原君;看四公子與門客們的軼事

>

結論: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動盪不安,社會秩序混亂,大有末世到來之情形,社會各階層都紛紛開始自救。於是孕育而生出養士和招納門客之舉。底層民眾需要展示抱負的平臺,上層貴族需要招募人才意圖自救,於是就有了許多關於門客的膾炙人口的奇聞異事,如雞鳴狗盜、毛遂自薦等等。筆者個人覺得門客們不全是雞鳴狗盜之輩,也有很多門客在主人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捨身成仁。關於門客的優劣,這大概是個概率問題。

本篇主要是介紹戰國四公子中前兩位孟嘗君、平原君與門客的故事,下一篇是介紹戰國四公子後兩位信陵君、春申君與門客們的故事,點個關注,主頁有更多優質歷史圖文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