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带你理清春秋历史

由于西周时期的政治体系,西周末期的诸侯不断的偏向分离,到平王东迁的时候,诸侯们都已经蠢蠢欲动了,周天子的权威在各诸侯的经济与军事备战中摇摇欲坠。接下来,带你5分钟理清春秋历史。

“春秋”名字的由来

《春秋》本是那个时期许多国家官方记载的史书,春秋时期的各个诸侯国所编史书都有其特别的名字,如晋国的史书叫《乘》,楚国的叫《梼杌》,鲁国叫《春秋》,原本春秋许多的历史都叫做春秋,由于后来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因此后来的《春秋》一说都是孔子编订的《春秋》了。


5分钟带你理清春秋历史


而把这个时期叫做“春秋”,也是根据孔子的《春秋》而定,两者的断代十分相似,而这一段时间由于间隔长而难以断代,所以就把这一段时间分为“春秋”和“战国”。

称霸时期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再也无法阻挡诸侯的强大之路,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利用周天子作为合法性的依据,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而另外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总之,在这段时间中,势力强大的诸侯都开始了争夺霸权的斗争。

齐桓公称霸

管仲改革

齐桓公姜氏,名小白,他是“春秋五霸”之首,也是这片大地上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他在惊险中继承了王位,不计前嫌,任用了之前辅佐公子纠的贤臣管仲,并允许他对齐国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最终,不出几年,齐国兴盛起来,齐桓公把齐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便有了称霸的野心。

葵丘之会

在这之后,他不断与其他国家会盟,四处征讨,扩大领地,受到了许多诸侯国的认可。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时,周襄王因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便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这是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最高奖赏。而这次特别的奖赏,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正式确立。

5分钟带你理清春秋历史


晋文公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 -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能力突出,功劳卓越,是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共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

城濮之战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这次战争,确定了晋国在中原的地位,大大的削弱的楚国的势力,使晋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践土之盟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为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晋文公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周王大喜,设享礼用甜酒招待文公,命王室卿士尹氏、王子虎和内史叔兴父劝酒助兴。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并用策简记载了这一命令。由此,晋文公的霸业便正式确立。


5分钟带你理清春秋历史

践土之盟


宋襄公称霸失败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子,第二个儿子,宋成公的父亲。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1年)春,宋桓公去世,太子兹甫即位,是为宋襄公。宋襄公封庶兄目夷为相,主管军政大权,辅佐自己处理朝政。不久,宋朝的政治经济也发展起来,但与大国相比,还相差甚远。

齐桓公死后,诸侯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霸主地位。目夷劝谏他说:"以小国之力会合诸侯是祸患。"襄公不听 。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在鹿地首次会合诸侯,齐国,楚国国君相聚在一起,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齐君和楚王的不满,宋襄公又自做主张,没有经过齐国,楚国的同意就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

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想借以攻取宋国,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至此,宋襄公的霸业失败了。


5分钟带你理清春秋历史

宋襄公雕像


秦穆公波折称霸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以实现秦晋之好。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秦穆公本欲东进,到中原完成霸业。后分别在前627年崤之战和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中两次被晋军击败,三将被俘,秦军全军覆没,秦东进的路自此被晋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有说20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力量,使秦国的实力获得沉淀。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继续征战。最终确立了他的霸主地位。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称

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一作侣、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了解了楚国的基本情况后,他开始有所作为。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

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楚国在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使楚国的声威大振,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


5分钟带你理清春秋历史

楚庄王问鼎中原


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约前537年-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僚十二年(前515年),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 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确定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略,采取分兵轮番击楚之策,频频攻楚于江淮之间大别山以东地区,使楚疲于奔命。

吴王阖闾九年(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

自此,吴王确立了他的霸主地位,而后来却被越国打了个大败。

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本名鸠浅,古时华夏文字不同,音译成了勾践,又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

之后,越王勾践开始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卧薪尝胆”的故事也由此而来。越王回国后,重用范蠡、文种, 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越王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最终“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灭掉了吴国,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5分钟带你理清春秋历史


春秋末期

后来,春秋时期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兼并战争,而这时,由于卿大夫的兴起,卿大夫代替诸侯的现象逐渐出现,其中最突出的有这样几件事。

田氏代齐

公元前545年,陈国公族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齐国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灭栾、高二氏。田桓子通过下发一系列统治政策,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桓子之子田乞(田无宇的儿子,即田僖子 )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增加了户口与实力。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齐国国政。史称“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王室。史称“三家分晋”。


5分钟带你理清春秋历史


三桓夺权

鲁桓公有子庆父、同、牙、友,庆父是庶长子,是为孟,嫡长子同即庄公,牙是为叔,友是为季。公子庆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其后代分别被称作孟氏、叔孙氏、季氏。因出自桓公,合称"三桓"。鲁国公室自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国政被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孔子曾经试图改变卿大于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强大的实力面前,无法成功,最终被赶出鲁国。鲁国末年,三桓强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

在其他国家,也大大小小出现了卿大夫兴起的情况,随着国家的兼并和政权的更迭,历史进入到战国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