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她的被废让天下人同情,她为什么被废?

鱿鱼游客


明朝皇帝朱瞻基的老婆胡善祥能成为皇后,主要原因还是在朱棣身上。也许是隔辈亲的原因吧,朱棣对自己的孙子朱瞻基很是喜爱,并且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朱瞻基的父亲才会得到了太子之位。

而胡善祥也是朱棣精挑细选之后给朱瞻基物色的孙媳妇,胡善祥虽说是锦衣卫百户的女儿,但是知书达理、端庄贤淑,是皇后的不二人选。

但问题却也出在了这里,朱瞻基不是一个很安份的皇帝,可能是从小就受到了朱棣的溺爱吧,所以在行事等方面不同于常人。

也就是说在性格上面朱瞻基属于嬉皮笑脸的那种人,而胡善祥却属于太过于正经的一类人。

很明显两人的性格与脾气根本就玩不到一块,就好像我们对自己的恋人讲了一个笑话,结果就是对方冷冰冰的看你一眼,然后说一句:“很好笑吗?”。

你们能明白什么叫聊天终结者吗?而胡善祥可能就是这样的人,这让不正经的朱瞻基相当的不适应。

每天看到自己的皇后,虽说冲着自己笑,但是朱瞻基却感觉不到一丝丝的笑意,就好像皮笑肉不笑的感觉。

所以从一开始朱瞻基就不喜欢胡善祥,虽说胡善祥真心是一个好人,尤其是身为一个皇后,相当的尽职尽责,可是在朱瞻基的眼里,就是不爽。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朱瞻基只有这么一个女人,也许就硬着头皮这么过下去了,可是他却又是大明的天子,将来注定少了女人。

尤其是当孙贵妃出现在他的面前时,朱瞻基才发现,原本女人可以柔情似水,也可以各种撒娇,瞬间朱瞻基就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女人。

当然了会撒娇的女人,往往都比较贪心,因为撒娇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好处,而当时的孙贵妃就看中了皇后这个位置。

我们也知道,一个不太正经的天子,在处理很多事情上面,一定会用更不正经的方式来处理,比如说废后这件事上面。

朱瞻基直接就跟胡善祥商量这件事,不得不说有时候人太好说话也是一种错,而胡善祥就是如此,在朱瞻基的逼迫下,直接就表示自己要退位让贤。

要知道古代的后宫当中,所有的女人能当上皇后,都是经过了无数的腥风血雨,可是在胡善祥这里却正好相反。

你不愿意让我当皇后,身为皇后的胡善祥表示自己可以接受,毕竟从礼法上来说,自己没有给天子生下一个儿子,已经属于不孝的范围当中了。

所以朱瞻基提出废后这件事,合情合理,于是没有犯什么大错的胡善祥就这样从大明的皇后成为了一名道姑。

毕竟天子的老婆,就算是被休了也不能跟别人再发生什么关系,为了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胡善祥就出门当了尼姑。

可以说整件事当中,胡善祥的被废主要责任人还是朱瞻基,这件事就是他一手促成的,而这一切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朱瞻基跟自己的皇后玩不到一块去。

再加上胡善祥真心一点争斗的想法也没有,当一个女人连自己的正妻之位都可以平淡的让出来之时,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得出来,胡善祥的内心当中其实从来没有喜欢过朱瞻基。

而她成为朱瞻基的皇后,只是因为朱棣的安排而已,其实这样的女人才是当皇后的真正人选,老话说的好,娶妻娶贤,娶妾娶色。

只可能明朝的皇帝都不是一般人,尤其是朱瞻基的性格又十分的跳脱,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就算有点损失又如何,只是可惜了忠厚善良的胡善祥而已。


虎头山小妖


胡善详,(1402—1443),山东济宁人,1417年(15岁)被明成祖朱棣选为皇太孙朱瞻基(18岁)的妃嫔,1425年被明仁宗朱高炽选为皇太子妃,等于说是被两辈人指婚给朱瞻基的原配,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册封为皇后,1429年被废,成为明朝开国后第一位被废掉的皇后,史称“恭让章皇后”。

或许是隔辈亲的原因吧,1417年,政务繁忙的朱棣下令为皇太孙选妃,司天监回奏说皇太孙妃在济宁,因此15岁的胡善祥成为候选人。此间胡善祥的独居小楼整天被红白相间的仙气萦绕,数月不散,朝堂上下皆认为这是上天旨意,不久胡善详被册封为皇太孙妃。

朱棣此举是好心办了坏事,此时朱瞻基早有了心上人孙氏,这就为后来的胡皇后被废埋下了伏笔。

史书上记载氏“幼有美色”,与朱瞻基的外婆彭城伯夫人都是山东永城人,彭夫人心想自己闺女是皇后,自己再给外孙介绍一个皇后,外孙对自己肯定感恩戴德,自己家族日后肯定鸡犬升天,光耀门庭,所以将九岁的小孙带入了宫中,由朱瞻基的母亲张皇后亲自教授礼仪,和朱瞻基可谓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感情自然十分亲厚。

朱棣棒打鸳鸯的决定,让朱瞻基、孙氏和朱瞻基的外婆都很不爽,但在一言九鼎的朱棣面前,他们除了听从还能做什么呢?

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将胡善祥立为皇后,而将孙氏立为贵妃。朱瞻基继位不到半年,就违反祖制,将象征皇后身份地位的金宝金册赐予孙贵妃,这样孙贵妃和皇后的地位几乎平起平坐了,可见孙孙贵妃在朱瞻基心中的地位,同时也是朱瞻基无言的抗议吧。

封建社会的皇家就是一部血泪史,为了皇位,弑兄杀弟逼父,刀光剑影,后宫从皇太后到妃子,勾心斗角、争宠夺位。武则天掐死亲生骨肉,吕后将戚夫人搞成“人彘”,无所不用其及,就是你死我活。

但胡皇后恰恰不会宫斗,胡皇后为人谦虚仁厚,端庄贤淑,逆来顺受,典型的贤妻良母,当她见到朱瞻基沉溺于玩乐,总是象祥林嫂一样,喋喋不休的劝他注意身体,切勿玩物丧志,长此以往让朱瞻基好生烦恼,但却得到婆婆张太后的认可。

俗话说得好,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孙贵妃却能懂其心、顺其意、天天以妩媚之态围绕在皇帝身边,原本女人可以柔情似水,也可以各种撒娇,朱瞻基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女人。

虽然没有史料记载孙贵妃当时耍了什么手段,当我们从若干年(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战,明英宗被俘,武勋尽亡,大明朝廷里顿时乱成一团,很多人都建议迁都南下,这时候孙太后力排众议,立庶子朱祁钰为帝,把朱祁镇奉为太上皇,让瓦剌人手里的肉票直接失效,化解了危机。由此可见,胡皇后的政治手腕显然无法与之同日而语。

胡善祥生下了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在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皇后最大的职责之一就是保证皇族的龙脉延续。无巧不成书,1427年,孙贵妃为29岁的朱瞻基生下了皇长子朱祁镇(一说为其隐取宫人子),宣宗决定废掉胡皇后,这就是典型的是欲加之罪了,胡善祥已经生有两个公主,而不是没有生育能力,你撒的高粱种,要是长出大豆了,你朱瞻基又该不干了,假以时日,谁敢说她就一定生不出儿子来?但明宣宗不管,认定了胡善祥“无子”,这如同光武帝刘秀废皇后郭圣通一样,是因为心中另有最爱。

废除皇后也不是皇帝上嘴唇碰下嘴唇就可,皇后只有做出了有失皇家最严的事情或者有祸国殃民之举,皇帝要先要布告天下,天下认可才能进行废后,可胡皇后在朝堂和民间都素有贤名,都无愧于她母仪天下的身份,但这难不倒朱瞻基,他逼着胡善祥自己辞职,然后自己还再三不准,最后营造出“皇后铁了心辞职让贤,皇帝无奈之下只能同意”的局面,将胡善祥赶下了皇后的位置,孙贵妃自然成功上位。

《明史.列传一.后妃》记载,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

朱瞻基按照宋仁宗废郭后的先例,胡皇后被废为静慈仙师,退居长安宫。

儿大不由娘,张太后也管不了当了皇帝的儿子,只能在行动上表示对胡善祥的亲厚,有事没事就找“静慈仙师”聊天,同对自己亲生女儿一样。每当皇家设宴时,张皇后还特意下令让胡善详的位置排在孙皇后面前,为此孙皇后一直怏怏不乐,这也算是无声的表态了。

1435年1月31日,36岁的明宣宗朱瞻基去世,8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

公元1442年张皇后病逝后,胡善详悲痛欲绝,第二年也病逝了,终年41岁,以嫔妃之礼葬于金山。英宗后来为她恢复皇后名号,修建陵寝,但是按照明朝的法礼,无法入太庙。

对于胡善详这位皇后,朝堂和民间都有很多人都非常同情,她什么错都没犯,而且为人贤德,只因没有皇子就被废黜,很多人对此感到不平,实际上胡善详被废只不过是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政治牺牲品之一,那时的皇族女性哪有自己的婚姻!


美丽青春您真痘


在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里,孙若微和胡善祥是御史景清的女儿,在朱棣攻破南京的时候,景清遇到了故旧孙将军,连忙把大女儿托付给了孙将军,孙将军给她改名孙若微,加入了朱允炆的秘密组织中,在一次刺杀朱棣的行动中失败。

朱棣的孙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接受朱棣的命令,加入锦衣卫,秘密调查靖难遗孤刺杀事件的来龙去脉,希望从中找出朱允玟的下落。

在调查这起刺杀事件的过程中,朱瞻基和孙若微相识,最后相爱。

她的妹妹胡善祥在靖难之役的破城之日,被朱高炽用他肥胖的身体藏在了身后,躲过一劫。事后,朱高炽把胡善祥领到了主管宫廷礼仪的胡尚仪那里,认胡尚仪为姑姑,由她扶养成人。

因为自己不愿意找太监对食,了却残生,于是,利用选秀女的机会,跑到朱高炽那里,主动提出要伺候他儿子朱瞻基。而朱高炽也认出了这个女孩就是自己当年救下的靖难遗孤。由此和朱瞻基有了一段姻缘。


以上是《大明风华》里的剧情。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孙姑娘能够入选太子妃,多亏了当时是太子朱高炽妃子的张氏,太子妃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是永城人,和孙若微是同乡。在一次回乡省亲的过程中,接待工作由孙若微的父亲孙忠负责,孙若微就有了接近彭城伯夫人的机会,当时孙若微年幼,但是她的相貌和伶俐,让彭城伯夫人印象深刻。

永乐九年,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朱棣觉得需要给朱瞻基选太孙妃了。这时,太子妃张氏在母亲彭城夫人的授意下,向朱棣举荐了孙若微,朱棣下令孙若微进宫,当时孙若微年仅10岁,由太子妃张氏抚养。


如此说来,孙若微和朱瞻基从小解除的机会自然就多一些,属于青梅竹马的那种类型。

永乐十五年,朱瞻基满20岁,到了真正给皇太孙选妃的时候了,据司天监来报,说是后星照耀鲁地,就这样出自济宁的胡善祥入选,成为太孙妃。

这样一来,原本属于孙若微的太孙妃被胡善祥截胡,自己成为嫔妃,二人的矛盾由此而来。

胡善祥生于济宁,父亲是锦衣卫百户胡荣。胡善祥稳重善良,仪态端庄,对婆婆张氏非常孝顺,张氏也愈发喜欢胡善祥。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仅十个月就驾崩。他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母亲张氏晋升为张太后,胡善祥晋升为皇后,孙若微自然成为孙贵妃。

孙贵妃长相妖媚,心机颇多,加上自幼跟朱瞻基相识,在感情上,朱瞻基偏向孙氏。

婚后两年,胡善祥为朱瞻基生下了两个女儿,一位是顺德公主,一位是顺清公主,没有儿子。这是她的硬伤。

而孙贵妃却为朱瞻基生下了儿子,取名朱祁镇。据历史记载,这朱祁镇并非孙氏亲生,而是宫人之子,是朱瞻基一时起性而为所生,孙氏把孩子抢了过来,把那位宫女杀死。

这些事情,孙氏当然不会跟朱瞻基说。

母以子贵,生下儿子的孙氏,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朱瞻基决定废除胡善祥的皇后位子,让给孙氏。

但是,这件事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他们皇后还年轻,说不定以后会生出儿子。而张太后那里,自然是偏向胡善祥的。

遭到阻碍的朱瞻基一时间无计可施。与心腹杨士奇商议,杨士奇建议让胡善祥自己提出让位。



接下来,胡善祥以体弱多病为由,提出让出皇后之位,朱瞻基再三挽留之后,答应胡善祥的请求。

既然过不下去了,又何必强求!胡善祥没有哭,也没有闹,静静的搬出了坤宁宫,住进了长安宫,做了静慈仙师。

宣德十年,宣宗驾崩,儿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改年号正统。孙皇后成为孙太后,张太后成为太皇太后。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薨,胡善祥在宫里从此没有了依靠。在丧事期间,孙太后严厉指责胡善祥,认为她没有资格为太皇太后守陵。

归去一年之后,胡善祥病逝。孙太后召集重臣商议以何仲礼仪安葬胡善祥,杨士奇坚持认为应当以皇后礼仪安葬,进入景陵。理由只有四个字——后世骂名。

然而孙太后没有听从杨士奇的建议,以一般嫔妃的礼仪下葬,埋在了金山。

明英宗天顺六年,孙太后薨。明英宗知道了自己的生母并非孙太后。又对孙太后打压胡善祥的行为感到不妥,于是下令恢复了胡善祥“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的谥号,修寝陵,但是不入宗庙。

两个女人的恩怨至此结束。


品读春秋001


宣德三年2月,明宣宗朱瞻基下诏,废黜了皇后胡善祥,册封皇贵妃孙氏为皇后。胡善祥随后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郁郁寡欢地开始了自己的废后生涯。

胡善祥的被废,引起了朝野一片哗然。时人都对她的遭遇很是同情,就连张太后也觉得宣宗此举有些过分,非常怜悯胡善祥,经常隔三差五请她到宫中拉家常。如遇宫中设宴或举行大型庆典等事宜,张太后还让胡善祥坐在孙皇后的上方。

即便炮制此事的主角宣宗朱瞻基,在多年后提及此事时,也显露出悔意。他曾自嘲地对大臣们说:“此朕少年事。”意思是说,这是我年轻时办的事儿,弦外之音,透露出对这件事处理过于草率的懊恼。

(胡善祥剧照)

那么,胡善祥因何事被废呢?她的被废又为何得到人们的普遍同情呢?

这事得从朱瞻基即位前说起。

朱瞻基,明成祖朱棣嫡孙,明仁宗朱高炽嫡长子。传说朱瞻基出生时,朱棣夜梦太祖朱元璋授之以大圭,并嘱咐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等朱棣见到朱瞻基后,龙颜大悦,一下就认定他是大明江山的接班人,从此对他呵护备至。

朱棣在立储问题上曾犹豫不决,他看不上朱高炽性格过于温和。又加上朱高炽身体羸弱,连走路都要人搀扶,于是打算另选贤能。但他又始终下不了决心。

于是,朱棣就这个问题,询问了内阁大学士解缙。

解缙揣摩着朱棣的心思,回答道:“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朱棣默不作声。

解缙随即说道:“好圣孙!”朱棣随即点头赞许,并在永乐二年立朱高炽为皇太子。短短几年后,又立朱瞻基为皇太孙。

(朱高炽剧照)

就这样,朱高炽凭借着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顺利登上了皇位,朱瞻基也随即成为了皇太子。不曾想在短短一年后,朱高炽就一命呜呼,成了一个短命皇帝。

1425年,朱瞻基接替了皇位,成为大明第5位皇帝。作为太子妃的胡善祥,也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正宫皇后。

不过,她仅仅在皇后位置上坐了3年,就被朱瞻基一纸诏书给废黜了。

胡善祥是在1418年被选为皇太孙妃的。她性格温和,知书达理,贤良淑德。婚后的胡善祥,曾一度备受朱瞻基宠爱,也特别招张太后的喜欢,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但还是有两件事让胡善祥心情烦闷。

一是胡善祥经常规劝朱瞻基少玩乐,应该多加学习,以便将来能继承大统。但朱瞻基似乎对此充耳不闻,还嫌她太过啰嗦。

二是她的肚子一直没有反应。朱瞻基是皇位继承人,自己身为嫡妻,理应早早地为他诞下儿子,以便将来大明江山后继有人。但偏偏自己身体羸弱,就是怀不上。

反观孙氏,却貌美如花,“幼有美色”,很讨朱瞻基的喜爱。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孙氏性格活波,一见到朱瞻基就满脸推笑,凡事都顺着他的意思来,更不会有力劝他少玩蛐蛐之类的举动。

(朱瞻基剧照)

等到朱瞻基继位为帝后,胡善祥的担心又与日俱增。胡善祥被立为皇后,孙贵妃随即被册封为皇贵妃。而且朱瞻基还赐给孙贵妃金宝。这显然不合常理,因为按照礼制,贵妃是不能拥有金宝的,只有皇后才能被赐金宝,也没有“皇贵妃”一说,足可见朱瞻基对孙贵妃的宠爱。

终于,有一件事成了压垮胡皇后的最后一根稻草。

宣德二年十一月,孙贵妃诞下了一个皇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朱祁镇。这对于年已30岁的朱瞻基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意味着大明王朝终于后继有人了。可对于胡皇后来说,这几乎是为她后位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

果不其然,在皇子诞生后不久,大臣们就纷纷上奏朱瞻基,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礼制,尽快立孙贵妃的儿子为太子。朱瞻基内心窃喜,但他也明白,这样一来,宫中就更加没有胡皇后的立足之地了。

于是,朱瞻基在和大臣们商量后,于宣宗三年二月,把仅4个月大的朱祁镇立为了太子。几天后,内阁大学士杨士奇请求面见胡皇后。在犹豫了一番后,杨士奇还是嗫嚅着说明了来意。他告诉胡善祥,皇帝的意思,是让她主动让出后位给孙贵妃。

个性软弱、心地善良的胡善祥,将一切过错归咎在自己身上。她知道,没能为皇上生育皇子,是她最大的责任。于是她主动揽责,递交了让位上表书。

宣德三年三月,朱瞻基下诏,册封孙皇贵妃为皇后。而胡善祥则退居别宫,尊号、服食、侍从一切照旧。诏令宣布后,“天下闻而怜之。”

胡善祥退位后,才得知孙贵妃的儿子并非是孙贵妃亲生,而是“阴取宫人子为己子”。但为时已晚,更何况以胡善祥的性格,她纵然知晓了内情,也不会有多余的举动。

正统七年十月,张太后去世,胡善祥万念俱灰,第二年就紧随太后而去。虽然大臣们上奏朱瞻基,希望按照皇后的礼仪安葬胡善祥,但朱瞻基没有同意。最终,胡善祥被孤苦伶仃地葬在了金山。

直到天顺七年,英宗才恢复胡善祥的后位,并重修了她的陵寝。


张生全精彩历史


如果胡善祥长得像邓家佳,我想朱瞻基也就不会废她了吧。


胡善祥和孙氏一同被封给当时的皇太孙朱瞻基,胡善祥为妃,孙氏为嫔。


历史上孙氏大约不叫孙若微,这名字是小说家言,但是孙氏应该是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在《明史》中,居然记载了她的美貌,四个字:幼有美貌。


小时候就长得很好看,长大了应该更好看了。


朱瞻基很喜欢孙氏,男人都是大猪蹄子,嘴里说喜欢贤惠的女人,喜欢有文化的女人,喜欢道德高尚的女人,其实最喜欢的还是漂亮的女人。


朱瞻基有多喜欢孙氏呢?


他初即位时,封胡善祥为皇后,孙氏为贵妃,按照大明的规矩,皇后有金宝金册,皇后以下有册无宝。


宝和册是啥呢?宝就类似于印章,册类似于证书,皇后有印章有上岗证书,嫔妃们只有上岗证书,没有印章。


但是朱瞻基太爱孙氏了,破例给她金宝金册,这待遇和皇后一样了。


朱瞻基宠幸孙氏对胡善祥这位皇后就有点冷落。


当了皇帝,30岁的朱宣德帝瞻基却还没有儿子,宫里宫外都盯着皇帝那些妃子的肚子,谁能第一个生下皇子,在皇室的地位就会飙升。


《明史》记载,孙氏知道一个宫女有了皇帝的种,她就假装怀孕,十月临盆她把小宫女的孩子抱了来,当成自己所生,这个孩子是个男孩就是朱祁镇。


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


宣德帝朱瞻基,本就喜欢孙氏,这时候见她又生了儿子,对她就更宠爱有加了,但是孙氏这时候已经是贵妃了,在后宫地位已经到头了,除非封她为皇后。


这时候宣德帝进行了一波很神奇的操作,也不罢免皇后,毕竟这是自己爷爷给自己指的婚,自己下旨罢免未免不孝,他劝胡善祥自己上书辞职。


帝令后上表辞位,


让胡善祥自己说,这个皇后我不干了,谁爱干谁干。


谁爱干呢?当然是孙氏了。


不过孙氏还是假惺惺的推辞了一下:


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


辞职的皇后胡善祥被封为静慈仙师,居住在长安宫。


宣德废后的时候,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曾想劝阻,但是朱瞻基显然已经下了决心,谁劝也没用。


虽然几年后,提到废后这事儿时,宣德曾经叹息一声说:那时候我年纪还小啊。


这话未必是后悔,很可能是写史书的人替他后悔,废后那一年朱瞻基都三十了,还小?


而且他是个连自己叔叔都能清蒸的狠人,封自己喜欢的女人为皇后,这种事他后悔个球啊。


只不过无错而废后,大约他也觉得自己做的有点过分,毕竟胡善祥也和自己同床共枕了很多年。


宣德他妈张太后,就是《大明风华》中吴越饰演的那个角色,虽然对儿子废后没有说什么,但是胡善祥被废后她经常找她谈心,有时家里举办家宴让胡善祥坐到孙皇后的前面,还拿她当儿媳妇对待。

对这事儿,孙皇后很不爽。


内廷朝宴,命居孙后上。孙后常怏怏。


因为有张太后罩着,胡善祥在后宫的日子不算太难过,只是没了男人的滋润而已。


不过那个叫朱瞻基的男人,几年后也将驾鹤西去,她和孙氏都成了寡妇,唯一不同的是孙氏的儿子成了皇帝,就是著名的明英宗。


明英宗正统七年,张太后去世。


胡善祥的靠山没了。


孙皇后这时候已经是太后了,吊孝时她安排胡善祥的位置和宣德别的嫔妃一样,这就是打压。当年郭圣通的皇后位被废时,阴丽华见了郭圣通都是以姐妹之礼相待,绝对没有你被废了,就低我一头的高傲。


张太后的葬礼上,胡善祥哭的惊天动地。


她知道贵为太后的孙氏在用太后的身份打压自己,而她的苦日子大约才刚刚开始吧。


张太后去世当年,胡善祥也就忧郁成疾去世了。


孙太后对自己这位当年的竞争对手下手挺狠:用嫔御礼葬金山。


嫔对于胡善祥这个没有犯错被迫辞职的皇后来说,简直就是侮辱了,嫔是刚刚够格是皇帝的女人,再往下面的姬就是皇帝女人的候选人,没有品级。


胡善祥无故被废,天下人一直很同情她,但直到孙太后去世,英宗在众大臣的倡议下才恢复了她的皇后的身份,但是陪着宣德依然是他喜欢的孙皇后。


这大约是最好的安排吧。




薛白袍


《明史 后妃列传》:宣宗恭让皇后胡氏,名善祥,济宁人。永乐十五年选为皇太孙妃。已,为皇太子妃。宣宗即位,立为皇后。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

1428年三月,明宣宗朱瞻基以“自惟多疾,不能承祭养,重以无子”为由,废黜胡氏皇后之位;册立太子母亲孙贵妃为皇后,大有“拔乱反正”之势。何以言此?一切还得从为朱瞻基选妃说起。

青梅竹马

成祖朱棣与皇后徐氏都非常喜爱朱瞻基这个皇孙,对其颇用上心。到了读书的年纪,特意安排“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姚广孝,为其讲授经典,还为皇孙的婚姻大事,早早开始张罗。朱瞻基外婆彭城伯夫人,回河南永城探亲。偶遇当地主薄孙忠之女,见其聪明伶俐,惹人怜爱,回京便将情况告知太子妃张氏(瞻基生母),将其作为朱瞻基的妃子人选。后又经朱棣等人“面试”,都颇为满意,小瞻基也看上了这位小姑娘。朱棣念其时年十岁,年纪尚小,将其留在皇宫,由太子妃张氏抚养。皇孙与孙氏有足够时间培养感情,可谓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胡氏入宫

或许出于太过疼爱,1417年,朱棣又下诏为皇孙朱瞻基选皇太妃。根据钦天监观测的“星象报告”,妃子“当在济南间求之”。后寻得锦衣卫百户胡荣女儿胡善祥,符合“天相星气”的特质。入宫后独居小楼,有“红白气自户出,弥月不散”的奇观。朱棣又根据钦天监的“评估”,册封胡氏为妃,孙氏为嫔。仁宗朱高炽继位当年,胡氏册封为太子妃,作为补偿,特赐孙氏得服妃冠服。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太子对孙氏非常喜爱,连作为“公公”的仁宗皇帝也默认孙氏的地位,只不过碍于朱棣在世时确定的妃、嫔,不好违背,才作出了补偿“机制”。封建时代是一妻多妾,正妻作为原配,只能是一位;妾可以多位,地位上是天差地别。

分析废黜

所以胡皇后被废的主因便是,宣宗皇帝心有所属,所属之人为青梅竹马的孙氏。碍于朱棣生前给胡、孙两人所确立的坐次。仁宗时,胡氏为太子妃,孙氏为嫔;宣宗继位后,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与父亲仁宗作法类似,宣宗软磨硬泡,为孙氏争取了金印。根据明朝的祖制,册封皇后应授予金印、金册,而贵妃只授予金册,从而区分出两都在地位上的差别。

史书记载:上颇事游幸,且好弄。后数数规讽,上稍厌后。适后疾无子。

说宣宗不务正业,胡皇后多次规劝以及无子都是其被废的诱因。在封建时代,皇帝虽然没有完全的独裁,但要铁了心做一事,也难有完不成的。上述的“适后疾无子”成了宣宗废后的“师出有名”,经宣宗耐心地作“思想工作”。杨士奇、杨荣等重臣也只能默许了宣宗废后的决定。

后记

至于宣宗答应杨士奇的“若此,则愿陛下待两宫当均一。昔宋仁宗废郭皇后,而待郭皇后恩意加厚”,鬼才信。若“待两宫当均一”,又何来废黜一说。也幸亏“婆婆”张太后的庇护,出于补偿心理,张太后常常对胡氏加以宽慰,不用独自面对“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冷宫生活。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公子霜尘


大家好,我是江东小吏,今天借着大明风华热播,给大家讲一下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胡善祥被废的前因后果。

一、事出皆有因,只怪她遇到了个性皇帝朱瞻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胡善祥的基本情况。胡善祥的父亲当时是一名锦衣卫百户,上面有两个哥哥,还有一个姐姐,底下还有五个妹妹。姐姐名叫胡善围,在明太祖初年被选入宫中做了一名女官,之后升为尚宫。虽然,胡善祥的父亲在锦衣卫这种爪牙机构当差,但是对子女的家教很好,尤其是胡善祥,端庄贤淑,温柔大方,远近闻名。可能是由于姐姐在宫里当差或是父亲的缘故,胡善祥的品行就传到了朱棣的耳朵里。于是,在为皇孙朱瞻基挑选正妃时就将胡善祥作为了优先人选,之后也确实被选为了正妃。她的父亲和哥哥们也沾了她的光,都升了官。

事情却没有如她想象的那样发展下去。因为在胡善祥之前,朱瞻基身边就有了一位从小亲梅竹马的孙氏(也就是之后的孙皇后)。其姓名不详,后人称为孙氏或孙皇后。

自九岁就被选进宫陪伴朱瞻基,并由朱瞻基的母亲亲自教授礼仪。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朱瞻基当皇帝后肯定会立孙氏为皇后。可事情往往出人意料,到了朱瞻基成婚的年龄,朱棣却为他选了胡善祥作为正妃,而让孙氏做了侧妃。

朱棣的话朱瞻基不敢违抗,但朱瞻基毕竟是有个性的皇帝,当他登基后,仍将胡善祥立为皇后,而将孙氏立为贵妃。将象征皇后身份地位的金宝金册赐予孙氏。按照明朝后宫规定,皇后金宝金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由此可见,朱瞻基对孙氏的偏爱,同时也看得出朱瞻基的个性,为了所爱不管不顾。

胡善祥皇后被废,实属无奈,却也在情理之中

宣德皇帝朱瞻基即位后,对孙氏宠爱有加,逐渐将胡皇后边缘化。再加上胡氏一直没有诞下皇子,而孙氏却为朱瞻基生下了长子。这更坚定了朱瞻基要为孙氏做一些出格的事情。

在《明史 列传一 后妃》有记载,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常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从这段记载可知,在孙贵妃生下皇子后,朱瞻基就想法设法把胡皇后废掉,而把孙贵妃扶正。如果按正常来讲,就算孙贵妃生下皇子,也即便胡皇后没有儿子,身体多病;至多孙贵妃得到的宠爱更多一点,但也不至于到废后这一步。而且,朱瞻基为了此时的合法性、合理性也是大费周章。

在《胜朝彤史拾遗记》就有记载:宫中传言贵妃生皇第一子,上逐诏张辅、杨荣、杨士奇等入内。谕之曰:“朕有一事与卿等议,固出不得已,然亦决矣。朕三十无子,而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日者言中宫禄命必无子,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夫母以子为贵,礼也。特何以处中宫。”

由此判断,朱瞻基确实很宠爱孙氏;其次,这里边必然伴随着一些复杂的事情。什么复杂的事情呢?宫廷斗争。这样的事情任何时候都避免不了。

以历史上对胡善祥和孙皇后两人的评价来看,两人的能力水平不在一个层面。了解明史的朋友都知道“土木堡之变”。儿子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孙太后顶住压力否定了部分人南逃的建议,立庶子朱祁钰为帝,化解了危机。可见,孙皇后的处事能力超然。而胡皇后只是德行好,但是处事能力并不出众。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是无法与孙皇后比较的。

我是江东小吏,欢迎大家关注。


江东小吏


最近的热播剧《大明风华》,终于在一片争议声中走向完结。在播出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剧中人物胡善祥,这个明朝的第一废后,也成为了观众讨论的热点之一。电视剧中的她,被设定成为了孙若微的亲生姐妹,为了登上皇后之位不择手段,腹黑、心机、欲望无止境,在当上皇后没多久后就被废后,最终沦落成为明朝第一废后。然而,在影视剧改编过度的同时,胡善祥被废后一事,其实让天下人同情万分,那么真实历史中的胡善祥为什么会被废后呢?

胡善祥剧照

胡善姐姐在洪武年间被选进宫中当了女官,父亲胡荣又是锦衣卫百户,在家中排行老三的胡善祥,早些年就对宫中之事耳濡目染,家族荣耀所带来这一切,为她后来被选为皇太孙妃打下坚实基础。她自幼性格温顺、端庄稳重、厚道有礼,再加上大姐和父亲与皇宫关系密切,胡善祥在洪熙年间就被选为了皇太孙朱瞻基的正妃。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对于这个知书达理、性格温顺的儿媳关心爱护、疼爱有加,胡善祥婚后的日子也算过得顺风顺水,沉浸在幸福之中。

胡善祥大婚

然而,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皇太孙嫡妻的胡善祥,由于体弱多病,却始终无法为朱瞻基生下嫡子,只生下了两个女儿,她的这两个女儿还不怎么受朱瞻基疼爱。与此同时,与胡善祥一同嫁给朱瞻基的孙嫔,因能言善道,聪明伶俐,长得又貌美如花,颇受朱瞻基的宠爱。这位孙嫔虽然整日与朱瞻基浓情密意,但是平日里对胡善祥却是礼数周全,一直恭恭敬敬,性子温顺、待人厚道的胡善祥,为了彰显自己的嫡妻身份,也待孙嫔如姐妹,从未将她当成皇后之位的威胁之人。

胡善祥剧照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明仁宗登基,作为皇太孙的朱瞻基,被正式册立为太子,胡善祥被册封为了太子妃。仁宗在位仅九个月便撒手人寰,朱瞻基顺利登上皇位,册封胡善祥为皇后,孙氏为皇贵妃。坐上皇位的明宣宗,自始至终就想当一个太平天子,所以他在游戏、玩耍上花的时间可不比操劳国事少。胡善祥为了尽自己的皇后职责,对于宣宗多加规劝,这让宣宗建建对这位拘于礼教的皇后有所不满。反观孙贵妃,她凡事皆由着皇帝的性格,从不对皇上多加规劝,这让孙贵妃所受到的宠爱远胜于皇后。

朱瞻基剧照

宣德二年,孙贵妃又为宣宗诞下了皇长子,这样,只养育两个女儿的胡皇后地位更加不稳,对此心知肚明的胡善祥更加忧心忡忡。她本就个性软弱、心地善良,再加上她自己的肚子不争气,已然耽误了皇族立嗣大事。如此一来,胡皇后不仅没有在后宫争宠,反而数次上表请求力孙贵妃的儿子为太子。宣德三年,孙贵妃生下的儿子朱祁镇,被立为明朝太子。

同时,内阁大学士前往后宫劝说,让膝下无子、无法履行皇后职责的胡善祥主动让贤,胡皇后默不作声,答应了这个要求。就在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一个月后,明宣宗又下令,册封孙贵妃为皇后;诏书中还说,皇后因没有生育子嗣而谦让皇位,并非皇帝不念及夫妻之义被迫废后,胡善祥就这样成为了明朝第一废后。无过被废的胡皇后,冷冷清清的在后宫渡过余生,这才让天下人无比同情。


鸢飞九天2018


《大明风华》里的胡善祥显然被黑化了,如果真实历史里的胡善祥有一点邓家佳的智商也不至于被废。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胡善祥被废与她个人无关,完全是明宣宗朱瞻基个人不喜欢胡善祥所致,有明一代,朱元璋规定皇后不得是高官勋贵之女。因此大明王朝的皇后都是平民之后。朱棣不算,他娶的徐达之女。这是唯一的特例。

胡善祥,明宣宗朱瞻基第一任皇后,结发妻子。史称恭让章皇后,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胡荣这个官还是女儿当皇后以后加封的)。朱瞻基这个媳妇是明成祖朱棣选的,可以说,无论朱瞻基喜不喜欢都得要,朱瞻基比胡善祥大三岁,在永乐十五年19岁的朱瞻基与16岁的胡善祥奉旨完婚。选为皇太孙妃。在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立为皇后。但仅仅过了三年,朱瞻基以中宫无子为由。胡善祥被废,出家为道姑。天顺七年,英宗为其恢复皇后位份,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陵寝,不祔庙。

在明朝皇帝纳妃很容易,但废后很难。有明一代被废的皇后就胡善祥一个人。那胡善祥因何被废?仅仅是因为无子吗?二人结婚十年有两位公主(成年的就一个),可见胡善祥是有生育能力的。而且胡善祥宽厚,深得皇宫上下尤其得到了婆婆张太后的喜爱,可以说,张太后对这个儿媳是十分满意的,待胡善祥成为皇后以后,并没有地位的提升而趾高气扬,按照皇家惯例,皇后之父一律为伯爵,胡善祥多次不肯用印,不希望父亲被加封(朱瞻基也不想加封,在这一点上,胡善祥很有政治头脑)在位三年,胡善祥善良厚重的性格、举止端庄的姿态让她得到了上下的一致认可。但最关键的是,他没有得到她的丈夫朱瞻基的宠爱,说白了,朱瞻基不爱胡善祥。没有其他任何理由。在宣德三年春。命运不幸的胡善祥被朱瞻基以无子多病被废。入长安宫出家为道姑,赐号静慈仙师。呵呵,多病。人家胡善祥活的可比朱瞻基还长。朱瞻基活了36岁,胡善祥活了41岁。

得朱瞻基宠爱的是孙贵妃。这个孙贵妃史载就是因为容貌俊美被选入宫(看看汤唯真是美女)。孙氏与胡善祥一起嫁给朱瞻基,但她只能为嫔。但孙氏和朱瞻基感情很深。朱瞻基即位之后,胡善祥皇后,孙氏为贵妃。宣德三年改立孙贵妃为皇后。但张太后很喜欢这个儿媳,经常让胡善祥入宫与自己一起住,出席皇家宴会,也让胡善祥坐在孙氏之上。在张太后去世以后,胡善祥痛哭不已,知道自己的依仗没有了,第二年胡善祥也郁郁而终。应该说,胡善祥的被废和去世与孙氏都没有关系。晚年的朱瞻基也颇为后悔废后,一再说自己的年少不懂事。但事已至此说啥也晚了。

公元1435年。明宣宗逝世,明英宗朱祁镇登基为帝,孙氏为皇太后。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京师告急,明朝陷入空前危机。孙太后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让庶子朱祁钰即位,是为景泰帝,终于化解了危机。。公元1462年九月孙太后崩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因为《大明风华》火了一段时间,明宣宗朱瞻基前后两位皇后胡皇后和孙皇后也都跟着火了一阵子。不过,作为一个大女主戏,这个电视剧为了抬高孙皇后,把胡皇后严重贬低了,不仅是她的出身,甚至是连她怎么当上太子妃、直到皇后,都被黑得体无完肤。实际上,就《明史》的相关记载来看,其实完全相反,胡皇后被废之后,当时人是比较同情的,而孙皇后因为之后参与夺门之变,所以评价并不高。

胡皇后为什么被废呢?先从宣宗朱瞻基怎么当上皇帝说起。

这在剧中其实也已经交代过了,明成祖朱棣实际上并不喜欢他的太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而更喜欢他的二儿子汉王。朱棣不喜欢大儿子的原因,除了朱高炽身体胖,经常只能居守京城,而不能随朱棣外出打仗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朱高炽作为燕王世子,是太祖朱元璋指定册立的,而不是明成祖自己挑选的。所以,朱高炽从小就在京师接受皇家教育,是按照儒家仁君的标准接受教育的,性格比较仁厚一些,他朱棣的性格很不一样。

但最终综合考虑之后,朱棣还是没有废黜朱高炽,而是继续让他当他的太子,最后也是传位给了他,并且在它生前就将他更喜欢的另外两个儿子强行命令就藩,离开了京城。在这个过程中,他下决心不废黜太子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就是解缙所说的三个字,好圣孙。也就是说,太子虽然性格过于仁厚,而且身体比较胖,但太子有个好儿子,也就是朱瞻基,朱棣一直是非常喜欢的。所以,在朱棣立太子之后不久,就直接册立了朱瞻基为皇太孙。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朱棣直接为朱高炽指定了接班人。作为最高主权者的皇帝来说,指定接班人是自己的一个重要的权力,正如他可以对任何一个普通人生杀予夺,他也可以通过确立接班人来展示自己作为主权者的权力,而把自己的权力交给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皇帝最重要的权力之一。所以,这个权力被剥夺,也就意味着,现在的皇帝对太子本身实际上并不放心,也不完全满意,是对即将登上皇位的太子的权力的限制。朱棣提前给儿子指定了接班人,就是直接挑明了他对太子不满意,就像他一直想废黜太子,实际上也暗含着他对他爹朱元璋的不满一样。

虽然朱高炽选择接班人的权力早早就被他爹朱棣剥夺了,但他还有一个可以发挥的余地在于,给儿子选择太子妃,这个事情他是可以做主的。所以,胡皇后虽然在朱棣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被册立为太孙妃,但是她本身还是由当时的太子妃也就是朱高炽的皇后张皇后主持的,也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在还没有婚姻自由观念的时代,这是当爹妈的权力。在已经被隔代指定为接班人的朱瞻基来说,这就等于他爹有些报复他爷爷的意思,给他册立了一个他不喜欢的太子妃。

朱瞻基生性比较爱玩儿,后来留下了蟋蟀天子的名声。而他和胡皇后成婚的时候,朱瞻基还年轻,所以胡皇后就喜欢唠叨他,希望他好好学习,能像仁宗一样做个好皇帝。对正在叛逆期的朱瞻基来说,有这样一个人当老婆,他自然觉得很受约束,不太喜欢,而更喜欢凡事都更多的顺着他的孙皇后。但因为胡皇后是他爹妈给他指定的,所以他爹在世的时候,他还不便直接废黜胡皇后,改立自己更喜欢的孙皇后。直到他找到了生儿子的借口,因为孙皇后先生了儿子,他才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借口,废了胡皇后。

胡皇后无罪被废,之前又有贤德的名声,所以她被废之后,很多人同情她。宣宗的母亲张太后实际上也反对,只是因为宣宗找到了一个她无法反对的借口,才不得不同意的。宣宗晚年实际上对此事也颇觉后悔,所以当有人说起这件事时,他说“此朕少年事也”,也就是说,那时候他年轻荒唐,才做了这个事。言下之意自然是,如果放到现在,他肯定不会那么轻率的废皇后了。但在这件事背后,可以清楚的看到,宣宗在废黜皇后的问题上之所以如此坚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不想受制于人,要按他自己的想法当皇帝。

在这个意义上,胡皇后其实可以说就是宣宗和他爹妈斗争的一个牺牲品。仁宗夫妇用她来报复自己爹妈隔代指定皇太孙,宣宗又用废黜她来报复爹妈。而在这背后,则是从朱元璋隔代指定燕王世子、成祖隔代指定皇太孙,持续几代人的立储之争和皇权斗争。对作为主权者的皇帝来说,当自己的主权受到限制和约束的时候,以各种方式进行反抗和斗争,这是主权者的本能。而当宣宗真正获得了完整的主权的时候,他作为一个太平天子,后世毁誉参半,盛年早逝,留下了年轻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而英宗先有土木堡之变,后有夺门之变,受到的争议更多。而在他背后,又一直有孙皇后参与,所以明朝人在怀念和同情胡皇后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表达对孙皇后的不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