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有塔林的地方,只剩下一堆落寞的荒草,名字也漸漸被遺忘

盧氏也有一個興國寺!

名字叫興國寺的寺廟太多,也沒有個確數。盧氏興國寺就是其中之一,並且很有來頭。

盧氏的興國寺據說是和少林寺同時期的寺廟,原名叫定林寺,達摩初祖“天化於洛濱”(據《惠可傳》),“其年葬熊耳山”(據《佛學大辭典》)說的就是這裡。

舊時的興國寺已沒有任何蹤跡可尋,只能憑著清時留下來的“盧氏古八景”說事,其中一景就是“南寺曉鍾”。因興國寺居於盧氏縣城南洛河南岸,又名南寺。每日晨鐘,嗡然而鳴,聲震洛河兩岸,為盧氏文人所銘記。

應該有塔林的地方,只剩下一堆落寞的荒草,名字也漸漸被遺忘

重建的興國寺鐘樓

興國寺原址在縣城東南方向的洛河南岸,1958年建設的洛河大橋南側橋頭就是元興國寺所在的地方,與高村古渡隔河相望,同為盧氏古八景。

既然是歷史悠久的古寺,必有和尚代出。而歷代高僧、大和尚則必建塔紀念。歷史越久,規模越大,集塔成林,就是寺廟所屬的塔林。少林寺的塔林世所矚目,洛陽靈山寺的塔林也同樣規模宏達,記載著歷代高僧的名號。

應該有塔林的地方,只剩下一堆落寞的荒草,名字也漸漸被遺忘

靈山寺塔林


所以,興國寺據說也有塔林,當地的研究者認為興國寺塔林有兩處,一處在現橋頭東側嶺上,佔地十畝,專為高僧所建。另一處在橋頭西側,佔地二十畝,被當地人統稱為“和尚墳”。


應該有塔林的地方,只剩下一堆落寞的荒草,名字也漸漸被遺忘

只剩下荒草的和尚墳


不管怎麼記載,現在不要說有塔,既是是殘磚碎瓦也難以見到,唯有當地人依然記得有一個叫“和尚墳”的地方。所以,“和尚墳”只是一個老舊的地名存在於當地人的口語相傳之中。

南寺大橋的南頭西側,有一塊不大的地方,就是“和尚墳”。209國道從橋頭經過,繞過橋頭,向右側旁出,現在建有飲食市場,圍牆外有一條小道,通向河岸。

應該有塔林的地方,只剩下一堆落寞的荒草,名字也漸漸被遺忘

洛河大橋


洛河大堤把河岸分割為上下兩部分,上邊是公路,還有一片不大的平臺,平臺上的野草荒成了堆,纏繞堆積。雖然是春天,河邊有了遙看近無的嫩芽,而高臺的上荒草太高,嫩綠尚未探出頭來。

大堤邊,有一個方方正正的白色牌子,上面有一個大大的黑色歎號“!”。歎號站在荒草堆裡,俯瞰洛水成湖,水裡有白鷺站立,有野鴨感知春水。水面倒影著大橋的滄桑。

應該有塔林的地方,只剩下一堆落寞的荒草,名字也漸漸被遺忘

大堤上的牌子


此情此景,感覺春天還有些距離。

大壩下側,有一塊菜地,已經有了幾分綠色,一個老農在施肥,有著那種不可描述的有機肥味道。為了和老農搭訕,也顧不得味道,但畢竟還戴著口罩。

“這裡的和尚墳在哪裡呢?”

“這裡就是和尚墳啊!”

和老農打開了話匣子,得知其已經七十多歲了。但對於興國寺和和尚墳的記憶也僅限於此,和我在書上看到的也多不了多少。

應該有塔林的地方,只剩下一堆落寞的荒草,名字也漸漸被遺忘


橋南頭的一大片都是興國寺所在的地方,老農只記得有寺,有和尚墳,但並沒有真正見過其盛況。而和尚墳也就是一片荒蕪的墳場,並沒有什麼墓塔,更別說塔林了。

不見古寺,只剩下和尚墳一個地名,和一堆堆的荒草,但隨著城區的擴大,眼見的荒草也要消失了。

近幾年,當地鄉親為了恢復興國寺的盛況,已經在原南寺所在地的南側山上,新建了興國寺,並重鑄大鐘,建起鐘樓,並有專職和尚在此主持。

古寺新顏,鐘聲再鳴,興國寺日漸成為當地旅遊文化的一部分。


應該有塔林的地方,只剩下一堆落寞的荒草,名字也漸漸被遺忘

新鑄的大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