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唐人瑰麗的鄉愁》


原創《唐人瑰麗的鄉愁》

唐朝的疆域在高宗時期達到了鼎盛,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包貝加爾湖。版圖之大不遜於元與清。肇始於隋唐的科舉制度,是歷史上相對科學、完備、合理的幹部遴選制度,為處於社會底層的讀書人,穿越到國家治理的上層,開闢了一條上升通道。


原創《唐人瑰麗的鄉愁》

唐詩的繁榮緣於帝國政治、經濟、軍事與文化事業的發展。強大的綜合國力如同雪山融水,汩汩流向初春的麥田,滋養了帝國綺麗多姿的文化,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才情卓異的詩人。在燦若星河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中,登峰造極的很少,而數唐時最多。在科舉制席創立的三百年後,宋帝趙恆在勸學篇中寫道:“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在封建社會,讀書是仕進的敲門磚。用今天的話講,即“讀書改變氣質”、“科技改變生活。”“知識改變命運”。而琴棋書畫,詩詞曲賦,被稱為“六藝”,是每個讀書人必備的本領。

原創《唐人瑰麗的鄉愁》

唐朝的都城在長安,即今陝西西安一帶。可以想像,幅圓如此遼闊的國土上必然存在著發達的交通。考古發現:從如今的咸陽淳化縣到內蒙古包頭有一條長達8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公路最寬處可達60多米,一般規格也有20來米,但令人嘖嘖稱奇的這條公路並非是今人所修,而是2000年前秦人的傑作。正因如此,秦直道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比著名的西方羅馬大道還要早200多年。在遍佈全國四通發達的官道上,長亭復短亭,參加每年春季大比的士子負笈擔簦,絡繹於道。貧病交加者,飢寒交迫者,墮河殞命者,盜賊劫掠者,謀財害命者……夾雜其間。離家是幾百幾千裡,歷時是數月數年,鄉愁成為普遍的憂傷,也成為瑰麗的文學現象。

原創《唐人瑰麗的鄉愁》

大詩人李白,有謫仙人的雅號。他出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境內),四歲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蜀地壯麗的山川遇上了宛若天人的李太白,一首樂府舊題《蜀道難》,如同一個酒瓶,被才華橫溢的李白裝上了新酒:“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大膽的想像,瑰麗的辭藻,磅礴的氣勢,浪漫主義的情懷,排山倒海破空而來。李白家在四川,宦遊長安,中有蜀道阻隔,思鄉之情較常人更勝一籌。與奇險雄峻的蜀道相比,他的《靜夜詩》卻平白如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原創《唐人瑰麗的鄉愁》

李白在友人吳筠的薦舉下,得入翰林,隨侍在皇帝身邊,每天寫些“雲想衣裳花想容”之類的應制之作,博皇帝、皇后開心,充其量算是個御用文人。而李白的政治抱負並非如此,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說得很明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區宇大定,海縣清一”。他因悵惘政治理想化作海市蜃樓,不惜得罪權貴楊國忠、楊玉環、高力士等權貴,遭唐明皇賜金放還。離開長安,狂放不羈的李白沒有打道回四川,而是踏上遍遊祖國壯麗河山的旅途。黃河上下,長江兩岸,留下了他灑脫的蹤影和絢麗的華章。他在黃河邊寫下了“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在長江邊寫下了“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原創《唐人瑰麗的鄉愁》

在唐代與李白齊肩的當推被後世尊為詩聖的杜甫。與李白不同,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幼聰慧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而現實是嚴酷的,他輾轉於長安豪門,投門遞貼,期求得到仕進的機會。“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他身處社會底層,盤桓社會上層的痛徹感受。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時杜甫已離家十餘年,急切回鄉,可當他推開家門,正撞上自己的小兒子死在妻子懷中。悲憤的詩人寫下的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原創《唐人瑰麗的鄉愁》

生逢盛世,人尚餓死!縱觀上下五千年,唯今時代,方是小民得志的時代。安史之亂,百姓亂離,生靈塗炭,杜甫的命運更加悲慘,開始了顛沛流離的下半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戰亂不止,兄弟分散,生死未卜,對故鄉的思念更是有增無減。“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成為千古名句。”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因了思鄉的悽苦,才有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臺灣女作家龍應臺語錄:我不在乎大國崛起,我只在乎百姓的體面與尊嚴。純屬貴妃醉酒後的夢囈,若拋開了大國崛起,百姓的體面與尊豈非奢談?試看古今中外,哪個小國、弱國、窮國的百姓會有體面尊嚴?!反之,若一個崛起的大國,不能為百姓贏得體面與尊嚴,它的崛起就是個偽命題,也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原創《唐人瑰麗的鄉愁》

唐代三大詩人之一,有”詩魔“、”詩王“之稱的白居易,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平步青雲。雖因丞相武元衡遭刺殺上書要求嚴查兇手而被貶江州,但觀其一生仍可用雲淡風輕來形容。白居易晚年專向佛老,大抵上是個樂天派,他的鄉愁也少了杜甫的人生況味。“望闕雲遮眼,思鄉雨滴心。”霪雨霏霏,臨窗撫琴,對江山嵐霧,心境幽獨。冬至是古人看重的節日,詩人居官在外,夜不成眠,“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在深秋的渡口,詩人觸景生情,“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在柳綠花紅的驛館,詩人感嘆身世浮沉——“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

原創《唐人瑰麗的鄉愁》

是詩歌遇見了唐人,還是唐人找到了詩歌呢?抒情言志的詩歌,成為唐人傾訴憂愁、排遣寂寞的工具。詩佛王維才華橫溢,官運亨通,他的鄉愁綺麗經典,“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詩旨朗雋,情韻相生,自詡“五言長城”的劉長卿因性剛犯上,朝堂上一誣再誣,仕途上一貶再貶,所幸他自負清高而又放達自適,因而,他的鄉愁傷而不怨——“古臺搖落後,秋日望鄉心。”有“詩豪”之稱的劉禹錫很小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和吟詩作賦,既聰明又勤奮,在做詩方面,曾得當時著名詩僧皎然、靈澈的薰陶指點,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名篇《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天論》三篇奠定了他哲學家的地位。他的鄉愁充滿辯證色彩——“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不動鄉情。”

原創《唐人瑰麗的鄉愁》

唐代是詩家輩出的時代,燦若星漢的詩人,讓唐人的鄉愁也瑰麗無比。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鄉愁似刀割劍削——“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的杜牧,鄉愁化作繞指柔——“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世稱"韋蘇州"的韋應物,鄉愁亦如出岫輕雲恬淡高遠——“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七絕聖手”王昌齡的鄉愁卻多了幾分風骨與氣勢——“遠謫誰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還鄉。”棲心佛禪莊老,蕭散閒適的隱士方幹,鄉愁摩幻離奇——“昨日草枯今日青,羈人又動故鄉情。”與張籍齊名的王建,他的鄉愁,在明快中見委曲,於流利中寓頓挫——“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鹹通十哲”之一的張喬,鄉愁更是高致清雅——“何處積鄉愁,天涯聚亂流。”論詩主張“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的戴叔倫,其鄉愁亦別於常人,顯得恬淡渺遠——“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邊塞詩人高適的鄉愁雄渾悲壯,氣勢奔放——“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與沈佺期並稱"沈宋"的宋之問,見外甥劉希夷的一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精妙無雙,便欲佔為己有,劉希夷不從,宋之問竟命人用裝土的袋子將劉希夷壓死。“因詩殺人”的宋之問,詩風卻清新坦易,情真意摯,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傾倒多少朝代,多少才子,多少佳麗,可有誰知其人品卑惡?

原創《唐人瑰麗的鄉愁》

“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故鄉雲水地,歸夢不宜秋。”讓我們在李商隱的繾綣迷離中最後一次夢迴大唐。在教坊的離歌聲中,輕舒廣袖博帶。在《陽關三疊》的吟唱中,飲下一杯無言的清酒。打馬招手,揮筆雲頭,身後是一紙瑰麗的鄉愁……

原創《唐人瑰麗的鄉愁》

此刻,我的耳畔再次響起李太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哈哈大笑。

原創《唐人瑰麗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