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便秘怎么办?

很多家长反映,宝宝好几天才拉一次便便,会不会是便秘,长此以往会不会对胃肠功能有影响。今天,咱们就来解疑答惑,聊一聊小儿便秘的一些知识。

小儿便秘是儿科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障碍,可以发生于不同年龄段的小儿。世界范围内的发生率在0.7%~29.6%之间,澳大利亚、南非以及我国的发病率为20%~30%。


宝宝便秘怎么办?

便秘的发生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一般说来,完成排便需要肛门直肠神经感受器、肛门括约肌群、排便反射的反射弧和脊髓中枢的协调控制能力,其中任何一处发生损伤或中断均可引起便秘。但不同年龄段小儿的生理机能和饮食生活习惯不同,便秘的原因也是有所不同的。如,不同时期人体胃肠道总的传输时间不尽相同:1~3个月是8.5h,4~24个月是16h,3~13岁是26h,进入青春期以后是30~48h。随着年龄的增长,排便频率逐渐减少。新生儿期的器质性便秘大多伴有消化道结构异常,如新生儿肛门闭锁、肛门狭窄、直肠闭锁、先天性巨结肠,等。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会发生每次哺乳后即排便一次的现象,有时也会超过7-10天不排便。到了婴幼儿期,排便的频率会受到喂养方式和饮食习惯影响。3个月时,母乳喂养的婴儿平均每天排便3次,配方奶喂养平均每天排便2次。大一点的宝宝,如果饮食过于精细,食物纤维缺乏,肠道未得到相应刺激,肠道内容物通过时间延长,也会造成便秘的发生。心理学家将3岁这个时期称为“肛门生理期”,孩子会在排便过程中获得快感,但如果孩子精神紧张,出现反抗心理,也会通过拒绝排便来体现。到了学龄期,排便频率与成人接近,每天3次~每周3次不等;发生便秘的原因与婴幼儿时期类似,如早期精神紧张,未能建立良好的排便反射;或者饮食中缺乏食物纤维素,不能对结肠运动产生有效刺激从而导致便秘发生。此外,便秘的发生也有家族倾向性。


宝宝便秘怎么办?

家长如何鉴定孩子是否发生了便秘呢?

一般便秘可有以下几种表现:①排便次数过少,如排便次数每周少于3次;②排便时间延长或排便困难,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min以上,合并肛裂可伴肛门痛或便血;③粪便干结;④排便费力,便后有排便不净感觉。但在日常生活中,便秘的定义却是因人而异的,有时很难分辨孩子是不是真的发生了便秘。有的孩子可能2~3天都没有一次排便,有些孩子可能排便频率很高,但很难排出大便,这些都算不上便秘;另外,如果一个孩子每天都拉很少一次大便,便秘就有可能不被发现——因为大便可能都积聚在孩子的肠道里未能排出。如果家长朋友怀疑自己的孩子发生了便秘,不可妄加评断,应严密观察是否有如下症状。

  • 新生儿,大便质硬,而且少于每天一次,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例外。
  • 大一点的孩子,大便质硬,而且3~4天才出现一次排便。
  • 在一次量比较大的排便后,阵发性腹痛减轻。
  • 大便表面或内部出血。
  • 两次排便之间出现遗粪。

便秘的危害。

大便在肠道里积留的时间越长,就会变得更加干硬,更难排出;有时,因为排便时伴随的疼痛,孩子有可能会有意识将大便憋回去,造成问题的进一步加重。如果孩子有憋便的习惯,会在肠道内的积起很大很长的大便,接下来孩子会失去便意,逐渐造成不借助灌肠剂、通便剂或其他治疗方法就不能排出大便的地步。

同时,便秘也会引起孩子发生腹痛、腹胀、食欲不振、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营养不良、精神焦虑,甚至结肠扩张,形成特发性巨结肠。因此,家长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便秘的处理。

轻微或偶尔的便秘,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技巧来减轻症状。

  • 对于喂养配方奶的新生儿,咨询医生,是否换一种配方奶。对于6个月以上的新生儿,可以适当添加水果的量。
  • 幼儿或更大一点的孩子出现便秘,可在孩子的饮食中多添加一些高纤维食物,增加每日水摄入量。

对于便秘较严重的病例,家长不可擅自服用便剂或灌肠剂等药物,需要前往医院,通过医生的观察判断,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服药。

小儿便秘绝非小事,而且可以有效预防,因为宝宝的直肠排便反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因此,在婴幼儿时期,家长即应观察宝宝的排便规律,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以及饮食习惯,减小后期便秘的发生概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