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

以下文章来源于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作者李桂梅


韩剧《山茶花开时》的女主东柏,开了家酒屋,独自抚养8岁的儿子弼久。

弼久的棒球打得很好,学校组织去青岛参加夏令营,需要48万韩元(约合人民2800元),他担心妈妈支付不起,就说不想去,还说只有乡巴佬才会去,也没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

后来妈妈知道了,问他为什么不告诉她夏令营的事,弼久说:“家里没钱啊,你经常说想做个饱死鬼都没有钱。”

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

虽是单亲妈妈,但开酒屋的妈妈是负担得起弼久的学费的,然而妈妈说的“没有钱”,弼久却牢牢地记在心上了。

看似懂事的背后,却以压抑自己的真实需要和感受为代价。

这也让我想起身边很多家长,在孩子需要花钱时,经常这样“教育”孩子:

“你就知道买买买,爸妈赚钱那么辛苦,怎么这么不懂事?!”

“为了给你读书,你知道我们赚钱有多辛苦吗?”

“不要跟人家比,他们家什么条件,我们什么条件,比不起。”

“家里穷,你要好好读书,以后才能多赚钱,才不枉我们那么辛苦供你读书。”

所有这些用一句话表达就是:我们很穷,没钱,你要懂事。

这就是影响了我们很多人一生的“哭穷式教育”。

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


向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

很多父母对孩子哭穷,并不是因为真的穷,而是因为担心。

他们担心不向孩子哭穷,孩子花钱就会大手大脚,不懂节约;担心孩子不懂父母赚钱不容易,长大后不会努力工作;担心孩子不努力学习,攀比炫富。

教育孩子不浪费,要节俭当然没有错,但以哭穷的方式,带着威胁逼迫的味道,显然让教育变了味。

没钱、穷、比不起、不懂事,这些话会像病毒一样进入孩子体内,扎根繁殖,慢慢变异成:自卑、没用、我很差、我不值得、我配不上......

于是,他们小心翼翼,从不敢表达自己的欲望和要求;

他们慎小慎微,极力讨好领导同事;

他们异常“慷慨”,为成全别人过度牺牲自己。

如此看来,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投进病毒。

让人遗憾的是,看到孩子这些表现,很多家长却认为孩子懂事,有教养。

却不知道,孩子的内心发生了什么。

网上有个问题:父母经常对你哭穷是什么体验?

网友作出了回答:

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

在家长的哭穷下,很多孩子变得自卑敏感,恐惧胆小,他们默默承受着由父母刻意制造的贫穷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和羞耻感。


哭穷,让孩子充满愧疚与自责

我从小就在父母的哭穷声中长大。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我们家会吃了上顿没下顿,也特别担心交不起学费。

我穿的衣服,大多是邻居哥哥姐姐们的旧衣服,偶尔有新衣服,都是妈妈买的最廉价的地摊货。

稍微贵一点的零食,从来不敢跟父母说我想吃。

每次交学费,我都是拖到最后期限了才怯生生地问妈妈要,而妈妈总会哀怨地跟我说:

“这个月又没赚到什么钱,你一学期的学费就要这么多,还有住宿费伙食费,书都快读不起了!”

“要不是你们几姐妹要花那么多钱,我们家不至于那么穷。”

“你知道我们为给你读书,挣钱有多辛苦吗?”

其实爸爸开了一家小工厂,虽然不富裕,但并没有妈妈说的那么穷。

妈妈却认为,只有不停地提醒我们家里穷,才让我们懂得父母的不易,让我们学会感恩。

但被要求的感恩,让我充满了愧疚与自责。每次拿着妈妈给的钱,我都觉得异常沉重,无比内疚,却又止不住的委屈和愤怒。

长大后,在花钱这个问题上,很长一段时间,我只买便宜的,认为买便宜的,便是节约。

即使能负担得起,我也从来只敢买打折的衣服,偶尔买件好的,都内疚半天。也不敢进行投资,内心总陷入没钱的恐慌中。


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

哭穷,让孩子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

父母长年累月有意无意的对孩子哭穷,跟时时刻刻提醒孩子“你不够好”并没有区别。

在哭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即使父母是爱他们的,他们也很难感受得到,也体会不到幸福。毕竟,谁能那么轻易相信不停地跟你说“你不够好”的人是无条件爱你的呢?

“既然我不够好,我就不配得到好的,也不配得到爱。”这些感受会像魔咒一样,笼罩着孩子的一生。

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


网友小C的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但妈妈总是跟她说家里穷。她喜欢吃榴莲,妈妈说:“榴莲太贵了,买一个榴莲的钱都够我们买三天的菜了,吃不起啊!”

上中学时流行用MP3,小C也想要一台,妈妈说:“那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才用的东西,你爸一个月工资才多少?哪买得起?”渐渐地,她就觉得凡是好的东西都跟她无关。

她交的第一个男朋友,颜值,智商,情商都在线,男朋友也很喜欢小C,小C和他在一起时很开心,但总患得患失,觉得男朋友并没有那么喜欢自己,甚至觉得自己太丑而不敢跟男友视频。由于极度的自卑她跟男友分手了。

后来她找了个学历,颜值,经济条件均不如她的男士结婚了,朋友问她为什么,她说:他什么都不如我,我就不觉得自己配不起了。

爱的匮乏,就像一个无底洞,有时候孩子需要用一生的幸福来填补。


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

哭穷,哭的是穷的感受

我们的父母,成长在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他们习惯对孩子哭穷,也许潜意识里也想让孩子尝尝他们当年各种痛苦的味道。

让孩子痛苦着他们的痛苦,自卑着他们的自卑。把孩子制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

所以即使现在物质充沛了,父母依然见缝插针地对孩子哭穷。


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

也许他们哭的不是穷,是穷的感受。

父母向孩子哭穷的时候,通常眉眼低垂,或语重心长,或哀怨无奈,或忧心忡忡,或恨铁不成钢。

孩子感受到的是,我不好、我没有、我不配......这或许就是父母当年对生活,对自己的感受。

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内心是否富足,与物质多少无关,而与父母对待生活和自我的态度有关。

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

不刻意装穷,不虚伪炫富

日本喜剧泰斗昭广讲述他与外婆的故事,他的外婆,被媒体称为“日本最穷的外婆”。

他8岁开始与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同时还要养育其他7个孩子,生活异常拮据。外婆会与他们讨论贫穷,但从不对他们哭穷,她会想尽一切办法获得食物。

她走路时在腰间绑一块磁铁,捡起路上的小铁钉、铁块拿去换取粮食。门前有一条护城河,外婆就把枝桠桠的木棒布置在河流中,拦截上游菜市场被小贩丢弃的农产品。

她说:“这是咱家超级市场,不仅免费,还送货上门呢!”

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

当昭广被选为学校棒球队队长时,外婆却拿出全部积蓄,给他买了一双最贵的棒球鞋。

外婆说:“队长就是要穿最好的鞋子!”

多年后昭广回忆外婆的点滴,他说:“可能外婆都不知道,她乐观开朗的性格,对贫穷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

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

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养育孩子,不刻意装穷,也不虚伪炫富。

孩子提出的要求,能满足的,我们就心甘情愿地满足,不能满足的,也可以坦荡荡地拒绝。

我们可以与孩子讨论贫穷,分享贫穷带给我们的感受。

孩子内心是贫瘠还是富足,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