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的影响

显德六年,周世宗逝世,7岁德太子即位,太后垂帘听政。但皇帝年幼,太后又没有什么政治才能,导致当时的国家根基发生动摇。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的影响

在第二年正月,忽然有人奏报,辽国联合北汉入侵。宰相范质建议,由赵匡胤带兵出征,于是赵匡胤率军北伐。可几天之后,大军到了陈桥驿这个地方,他的弟弟赵匡义与谋士赵普在军中散布谣言,说此次出征必定有去无回,但当今皇帝年幼无知,未必会记得你们的功劳,不如拥立赵匡胤为皇帝。将士们被这些言论所蛊惑,军心不稳,这天晚上,赵匡胤用酒肉犒劳全军,并在谋士的安排下,在第二天清晨,军士们把一件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一番动荡之后,赵匡胤答应称帝,但与士兵们约定:不掠夺都城,不伤害周室的王公大臣。赵匡胤率领大军返京,登基称帝。然后他将7岁的后周恭帝迁到西宫,尊符太后为周太后,改国号为“宋”,改年号为“建隆”,即为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的影响

虽然赵匡胤已经登基,但政权并不是很稳定,因为这时候,一部分兵权仍在后周将领手中,骄兵悍将统率着藩镇,臣子强而君王弱,已经危机到了皇权,在这种情况下,宋太祖进行了数次兵权调整,来稳定其皇权。

建隆元年,李筠和李重进先后发动叛乱,宋太祖两次出兵叛乱,并借此削弱藩镇势力。同时,他还两次调整禁军将领,将这些禁军统领都换为自己的开国心腹,比如殿前司元帅和赵匡胤是结拜兄弟,第四统帅为弟弟赵匡义。赵匡胤让自己的亲信来掌管国家军队,这才稍微松了口气。

然而如何治理国家,使之长治久安,避免成为五代之后的短命王朝。如何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避免重蹈覆辙,一直是赵匡胤担忧的地方。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的影响

在这个时候,赵匡胤已经意识到眼前最大的威胁并不是藩镇,而是身边的这些将领们。并在赵普的的不断进谏下,突然明白了自己是如何夺得皇位的,如今掌管禁军的虽是自己的亲信,但人心叵测,谁也不能保证会有突发事件发生,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他采取了一个让后世津津乐道的办法。

在秋天的一个晚上,赵匡胤办了一个酒席,邀请石守信等人前来,酒过三巡之后,宋太祖就说:“要不是你们,我也不会由今天的地位,我一直在感恩你们的德义。但是我从即位到现在从来都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就问为什么。赵匡胤继续说:“因为很多人都想得到这个位置”。

石守信等人一听话头不对,赶紧跪下磕头,说道:”我们太笨了,没想到这一步,请陛下给我们指条生路。“赵匡胤继续说道:”人生白驹过隙,不如富贵一场,也可以为后世子孙积攒下一些财富。你们为什么不交出兵权,去做个节度使,买下田宅,为子孙置办一份家业,并买下些歌女,每日饮酒作乐,颐养天年。我和你们再结为亲家,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

在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上书称病,请求辞去禁军职务。宋太祖很是高兴,丰厚的赏赐了他们,免去禁军职务,去外地担任节度使。只有石守信仍保留都指挥使,但也没有兵权了。这就是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但后世的学者对发生此事是否发生存在质疑,但赵匡胤登基之后,通过多次调整,最后将兵马大权集中在自己手里确实事实。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的影响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似乎是一个历史定律,历代皇权稳定之后,必然有一轮血洗功臣的过程,比如勾践杀文种,刘邦杀韩信等。但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可以说是一个创举,不仅使得各位将领得以安享晚年,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既稳固了皇权又安定了民心。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为了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宋太祖实行“强干弱枝”和“养兵”政策,并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措施,使得部队对外作战时,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且各方互相掣肘的局面,大大削弱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以致于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屡战屡败。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的影响

杯酒释兵权后,赵匡胤确立了一文治国的方针。军队中最高等级的三衙听命于枢密院,枢密院还掌握着兵籍和虎符等调兵遣将的凭证。因此,军权实际掌握在文臣手中,这种现象对恢复儒家倡导的“军为臣纲”,重建社会礼法十分有利,但却造成了轻视军队建设的现象,使得北宋王朝一步一步走向积贫积弱的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