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读庄子一定不能错过的一则寓言,原来摆脱烦恼这么简单

人的社会无不讲求“有用”,因为它代表能力与希望,可以在竞争过程中脱颖而出。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才华有别,往往只能在某一方面“有用”,“长于此而拙于彼”;

并且,每个社会在不同时代会推崇不同的“有用”,又有谁可以保证自己“生逢其时”?

再由长远的发展来看,过去的“有用”到了现在,可能出现不利的后患,以致悔不当初啊!

1 多才遭忌的诗人

苏东坡有一首诗叫《洗儿》,说得很无奈: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他只愿孩子“愚且鲁”,因为不聪明才不会像他一样遭忌;

但最后还是流露出父母的天真盼望,试问这个世间有“无灾无难到公卿”这回事吗?

即使真有此事,做到公卿之后,也许正是灾难的开始。

2 健康俊美不如活着

《庄子·人间世》描写两棵大树,真是其大无比。

一棵是“树荫可以遮蔽几千头牛,量一量树干有数百尺粗。树梢高达山头,树身数丈以上才分生枝干。枝干可以做成小船的就有十几根”。

另一棵是“一千辆四马共拉的大车,都可以隐蔽在它的树荫下。”


傅佩荣:读庄子一定不能错过的一则寓言,原来摆脱烦恼这么简单

这两棵树可以一直活到现在,全是因为“一无可用”。

有用的树木早就“半途夭折于刀斧”之下了。

庄子说得兴起,居然如此结论:

“所以古代祭祀时,凡是白额头的牛、鼻孔上翻的猪,以及生痔疮的人,都不可用来投河祭神。

巫祝都知道,这些是不吉祥的。而神人正好因此认为这些是最吉祥的。”

再怎么健康俊美,死了又有何用?

3 支离疏的寓言

读庄子的书,一定不能错过“支离疏”的寓言,同样在《人间世》中。

“支离疏这个人,头低缩在肚脐下面,双肩高过头顶,发髻朝着天,五脏都挤在背上,两腿紧靠着肋旁。

他替人缝衣洗衣,收入足以糊口;又替人簸米筛糠,收入足以养活十人。

官府征兵,他大摇大摆在征兵场所闲逛;

官府征工,他因为身有残疾而不必劳役;

官府救济病患时,他可以领到三钟米与十捆柴。

形体残缺不全的人都可以养活自己,享尽自然的寿命,何况是那些不以德行为意的人呢?”

庄子要说的意思是:

支离疏虽然不成人形,一无是处,但是反而因此活得自在。

关键在于他接受自己的状况,不以形体为意。

一般人当然不会羡慕支离疏的形体,但是却会羡慕他的遭遇,这不是肯定了“无用之用”吗?

庄子进一步期许我们做到“不以德行为意”,放开对善恶是非的执着念头。

那么不是可以随遇而安,活得较为轻松些吗?

有些人在德行上也追求有用,总是在计较谁是圣贤,那不是自寻烦恼吗?

4 无用之用的启示

庄子多次苦劝惠施,希望他能明白“无用”的妙处。

惠施反过来责怪庄子,认为他的话毫无用处。

庄子两度针对这一点来答复。

一次是在《庄子·外物》中,庄子说:

“懂得无用的人,才可以与他谈论有用。

譬如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人所用的只是立足之地而已。

但是,如果把立足以外的地方都挖掘直到黄泉;那么人的立足之地还有用吗?”

惠施说:“无用。”

庄子说:“那么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明显了。”

这一段讨论的奥妙之处,有些像他们辩论“鱼乐”那一段,但是更为简洁明朗。

另一次,是在《庄子·逍遥游》结束的部分,惠施以“无用的大树”来比喻庄子的言论。

庄子说:“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心它没有用,那么为何不把它种在空虚无物的地方,广阔无边的旷野;

再无所事事地徘徊在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卧在树下。

它不会被斧头砍伐,也不会被外物伤害,没有任何可用之处,又会有什么困难苦恼呢?”

庄子顺着惠施的比喻,说得像是真有这么一棵无用的大树似的。

这种描述,让人不免拍案称奇。

这就是“无用之用”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不追求特定的有用;

第二,化解对有用之执着;

第三,安于自身的条件;

第四,珍惜此生,知命乐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