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拿什么奉献给你?当我听到那些关于人生的热切追问

一段有关哲学与人生的谈话

当我们开始这段谈话时,首先要问:

哲学是什么?

有人讽刺说,哲学是“整天在黑屋子里,找一只黑猫”。结果当然找不到,则哲学近似无解之谜。

也有人抱怨说,哲学是“把简单的说成复杂,把大家懂的说成大家不懂”。则哲学似乎玄之又玄,使人望而生畏。

实际上,“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这种态度,被称为“爱智”,即爱好智慧。

接着要问的是:人生有何意义?

我的答案是:“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何意义?’”

人生无异于一个询问的过程。

因为人有理性,所以要求解释,于是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某一阶段,总会浮现一种深刻的愿望,想要了解“与自己有关的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傅佩荣:拿什么奉献给你?当我听到那些关于人生的热切追问

我的人生与我的哲学

我自十八岁开始研习哲学,至今已五十年。

先由西方哲学入手,知道哲学家必须具备“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的功力,否则难以形成一贯的见解,更谈不上引领时代的思潮。

而后致力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儒家与道家的经典,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可以与西方哲学家的最高境界并驾齐驱,而相融互摄。

经由合宜的诠释,我们可以同时品味及享用中西双方的思想成果,进而在回答自己“人生有何意义”这个问题时,会觉得充实、圆满而喜悦。

由以上背景,才有了我在台湾大学“哲学与人生”的通识课。

这门课于1986年开始讲授,十余年间选课学生将近一万人;后又被台大“终身学习网站”票选为全校最佳通识课第一名。

我在教学时“乐在其中”,而无意以此自满。

而历年来每次上课之后的“问与答”,更提升了我表达、答问与论辩的能力,使我可以更好地与人分享心得。

30年后,我受邀把“哲学与人生”录制为音频课程,每集10分钟,共260集。

我珍惜这样的机缘,于是认真备课,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加了近些年的学习心得,希望能够回应当今年轻一代对于人生的关怀与对智慧的向往。

来自哲学与人生的回答


关于哲学:

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

方东美先生说:哲学不能烘焙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换言之,哲学不能当饭吃,但是能使人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


关于人性的真相:

理智让人可以活下去,但一个人真正的生命却要靠直观来表现。

直观和理智不同,理智一定要通过概念,而通过概念所掌握的都是抽象之后的结果,并没有碰触到真实。


关于科学精神:

科学的出现,并不能否定人类生命的其他要求,有些人以为了解科学之后,就不再需要宗教、哲学以及一些心灵上虚构幻想的东西。

事实上,这些人忽略了一点:科学是非常谨慎、非常有分寸的,它绝对不会去批评不在它研究领域的东西。


关于神话与悲剧:

在理解人生时,神话和悲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神话是民族用来说明自身源起的方式,人即使是面对着无穷的宇宙或各种人生的无奈,还是要坚定地活下去。

这是因为人的内在有一种尊严,这种尊严无法用言语清楚表达,但可以借由戏剧来感受。


关于宗教:

由某一意义来说,每个人的心灵都难免是贫乏而脆弱的,在面对超越界的时候,人间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虚幻的假象而已。

人的生命既然处于变化之中,当然会希望找到一个真正的定点,因此宗教是一个永恒的题材。


傅佩荣:拿什么奉献给你?当我听到那些关于人生的热切追问


关于儒家:

价值观是人在自由抉择时所呈现的,环绕着“自我的生命”而展开,自我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选择不同的价值。

所谓不同阶段,大致有三:一是以自我为中心,顺着本能的需要,表现为生存与发展;二是注意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讲究礼法与情义;三是超越自我,走向无私与至善。


关于道家:

人活在世界上,如果能用超越的心灵看这个世界,也就是从“道”的眼光来欣赏一切,就会觉得万物无一不美。

从这种“超脱”的概念出发,道家开发出一种艺术的灵感和审美的世界。


关于易经:

天地之间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提醒我们,今日异于昨日,明日又将不同,甚至没有任何一刹那不在变动之中。

《周易》这本书,就是有关“变化”的著作。


关于艺术与审美:

哲学强调理性思维的能力,但是不会忽略审美经验的调节功能。

在审美时,一个人可以体会短暂的忘我状态,化解世间的压力与烦恼,感觉人生一切劳苦,原来是为了放下担子时的那种惬意与自在。

审美经验犹如生命乐章的节奏,虽然平淡却富含生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