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与惠安的笔架山之争

泉港与惠安的笔架山之争

泉港人不认同惠安,有很多原因,这是其中一个(引用:https://tieba.baidu.com/p/5002366692)

笔架山,古称三髻山,位于泉港区涂岭镇西南部。因山上有三个峰峦,形似妇女之头髻,泉州府志有记,三髻山,位于郡北黄田铺。

笔架山自古隶属涂岭镇属地,车道自324国道西侧驿坂村口入,蜿蜒而上,经菱溪转南,过泉北最高峰大雾山,凿壁穿越,近山而豁然开朗,因巅峰形似笔架而得名,此地可谓乃惠北第一奇峰,自笔架山峰顶俯览,视线可达惠安县城,远眺可视半个惠安。

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惠安知县陈永年登上此山观赏风光时,把三个峰峦比喻为“文人投笔之架”,从此改称为笔架山。山之中部的仙公寺,因山得名,也叫笔架寺,为黄田村人祖业。

山上除三处山峰突兀外,北侧空旷,周边是林场,林场因山得名,谓笔架林场。林场与山峰为一体,形成整个景区。南侧山下有陈瑕洋,因古代晋江县进士陈瑕而得名(陈瑕乃惠安境域内第一进士)。笔架山自古视为惠安古县之名山,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低估。

笔架山南侧毗邻于惠安紫山半岭村,山势险峻,与洛江马甲的双髻山遥相对峙。半岭村往北昂视,笔架山山体高耸,甚为巍峨,据说有小道石阶步行前往山上。自宋代置县起,黄田铺自古有驿道,因修建水库,近代能通汽车,是于自古黄田村人经营笔架山周边耕地,至泉港区成立之前并无争议,为黄田村地界。

笔架山与紫山半岭村海拔落差较大,目前惠安方向仅有小路石阶可上。根据1984年惠安县志山峰表记载主峰海拔781米,隶属涂岭,为本县第三高峰。

1996年泉州为开发湄洲湾南岸,规划析分惠安县北部之山腰、埭港(原属于山腰盐场,企改地不就废)后龙、南埔四镇设立肖厝开发区管委会,原办公地址建议设在山腰变电站后(北侧)区域,此时涂岭镇未考虑划入泉港。

然惠安县经其他考虑,主动建议将时年最为贫困的涂岭乡一并划入肖厝开发区,省政府同意。行政属地乃属于惠安,肖厝地区的人大和政协仍然属于惠安县管辖,自2000年泉港区正式批准方独立。

肖厝开发区恰逢建设初期,百废待兴,行政工作繁多。泉州市政府委派时任副市长余茂桂(惠安涂寨人)主持惠安与泉港的分家,肖厝方面参加的有管委会书记黄亚泉、民政局局长康某等人皆为惠安人。

据笔架寺阿姑(寺庙管理人)说,两地勘界时,原定为当日中午,然惠安方面(主要是半岭村村委会和民政单位)上午就步行到达笔架山上,自行勘界,而黄田村村委会反而因其他工作拖延至临近中午方到,此时惠安方面的人员已经离去。这就是造成争议的开始。

笔架山北侧至菱溪水库方向相对平缓,南侧惠安山势高耸,汾水线在寺庙向南外侧,粗暴把笔架山改划惠安,显然不符合分界划界常规,更违背1984年惠安县志笔架山原属于涂岭的记载,做法令人不解。

目前笔架山仅山体处被划入惠安,而周边的笔架林场却依然是涂岭境域,更有笔架山南侧下有一村庄(貌似成四公里自然村),照理应该划入惠安,据说因为该村乃涂岭老革命区,考虑地下党员退休安抚费用,惠安拒绝将该村纳入。

从民政数据上,笔架山划入惠安,然笔架山自古属于黄田,笔架山、笔架林场、笔架寺皆为一体,周边黄田村民耕作因循旧规,实际管辖权仍在涂岭镇。惠安泉港本为同根,因为分家却暴露诸多不公。硬生拆分笔架山与笔架林场,甚为不妥,令人遗憾。

笔架山恰好在两地分界,制造误会尚谅解,但是涂岭四大水库,库容量最大的三个水库的管辖权和经济权竟然惠安独占,这是泉港人应该了解的另一件事。惠安主动放弃涂岭,而后竟然将涂岭最为珍贵的资源霸占,这样的做法,伤害了两人人民的情感,造成的分歧势必影响深远。

本文由 root 发表于 福坛在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