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有10%是人類》:認識你身體的微生物,找到減肥新方向

《墨子·兼愛》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楚靈王喜歡纖細的腰身,不過,不是針對女人,而是他手下的士大夫們。誰的腰細,誰就越受重用。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大臣們為了細腰,每天只吃一頓飯,一個個餓得面黃肌瘦,頭暈眼花,扶著牆才能站起來。


不要笑話古人趨炎附勢,現代人為了達到減肥目的,更是殫精竭慮,無所不用其極。《我們只有10%是人類》這本書裡,就有“糞便移植”這一方法,用來治療肥胖。


《我們只有10%是人類》這本書始於一場疾病。作者阿蘭娜·科倫,是演化生物學博士,在一次野外調查中感染細菌,被病痛折磨多年而後幸運痊癒的她,決心深入研究人類身體的微生物。阿蘭娜•科倫與頂尖的微生物專家進行面談及電話,並參考了數百篇原始的研究文獻。


《我們只有10%是人類》這本書強調人與微生物的共生關係。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破壞了體內“微生物生態系統”的平衡,因而威脅自身健康。作者還給我們開出瞭如何保護體內微生物的三個處方:有意識地選擇使用抗生素、有意識地選擇自己吃的東西、有意識地選擇生養孩子的方式。


《我們只有10%是人類》:認識你身體的微生物,找到減肥新方向


我們只有10%是人類


如果問你身體裡都有些什麼,你可能會說有肌肉、骨頭、肝、脾。但是,如果說我們身體裡住著100萬億個小生物,會不會震驚到你?微生物,這個我們曾經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的物種,其實從你出生那一天起,就一直伴隨著你。


在我們的常識裡,微生物居住在皮膚表面,但實際上,我們人體還有更大的一個表面,那就是各種腔道,比如氣管和腸道。假設把我們體內這些與外界相通的表面比作是一片熱帶雨林,那麼,微生物有各種各樣的分類。


大約有4000種微生物居住在1.5米長的結腸中,就是說我們的結腸穿上了一層厚厚的細菌衣。計算下來,在我們的一生中,體內微生物的重量,差不多等於5只非洲大象。我們的細胞雖然體積質量更大,但在數量上,與住在我們身體的微生物相比,僅為十分之一,從這一層面看,我們只有10%是人類。


那麼,按照進化論適者生存法則,為什麼如此低等的物種,居然還可以在我們靈長類的人類身上佔有90%的地盤呢?


有一項關於基因的研究說明了這一問題。人類的基因數僅有21000個,只有水稻的一半,甚至一個小小水蚤(31000個基因)都勝過我們。寄生在人類身體中的微生物共有440萬個基因,正是這些基因和21000個人類基因,共同維持著我們身體的運作。


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向女大學生提供了一些帶有男生體味的T裇,讓她們依照喜好排序。結果女生最喜歡的男生,往往有著與自己互補的免疫系統。也就是說,女性可以通過嗅覺篩選男性的基因組,為後代尋找最合適的父親。


如此說來,微生物基因組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健康,甚至影響著我們的精神和行為,我們在很大程度上被微生物所左右。


《我們只有10%是人類》:認識你身體的微生物,找到減肥新方向


微生物如何控制你的體重


在我們的認識裡,肥胖在於攝入的能量大於消耗的能量,所以,如何“管住嘴、邁開腿”成為減肥的主要方向。一項關於園林鶯的研究卻巔覆了我們的認識。園林鶯每到冬天,便會大量進食,以每天增重10%的速度增肥,直到體重增長一倍,然後長徒遷徙到避冬之地,又恢復正常體重。


這簡直是想胖就胖想瘦就瘦的節奏啊。到此,你可能還是認為這是吃得多飛得遠的結果。然而,令人驚奇的是:關在籠子裡的園林鶯也會像野生園林鶯一樣按時增肥,又輕鬆變瘦。很明顯,這決非園林鶯意識到“我要減肥!”,而是身體裡的其他東西在作怪,是基因嗎?


科學家證實:肥胖遺傳可能性最低的人與最高的人之間,體重僅相差8公斤。所以說遺傳學並不能解釋肥胖症的流行,而且在幾十年前,人們都很瘦,而這段時間人類基因並沒什麼不同。


隨著微生物學的發展,科學家們開始研究“微生物對代謝的影響”。實驗對象依舊是小白鼠,不過瑞典微生物教授巴克赫的小白鼠非常特別,它們是在無菌環境下剖宮產出的,身上沒有任何微生物,因此可以植入任何微生物,用來做實驗。


巴克赫發現無菌小鼠特別瘦,於是思考:腸道微生物會讓小鼠增重嗎?他將普通小鼠的腸內容物點在無菌小鼠身上,讓無菌小鼠舔食。果然,無菌小鼠在14天內增加了60%的體重,而且它們吃得更少了。


科學家們於是繼續研究胖人和瘦人腸道微生物的差別,結果發現:肥胖者有較多的厚壁菌,而纖瘦者有較多的擬桿菌。


相關不蘊涵因果。腸道微生物是造成肥胖的原因嗎?還是肥胖的結果?於是又有接下來的實驗。把ob小鼠(一種天生就肥胖的小鼠)和正常瘦小鼠的微生物分別移植到兩組無菌小鼠身上,給它們吃同樣的食物。


14天后,被移植了“胖”微生物的無菌小鼠變胖,而移植了“瘦”微生物的小鼠則沒有變胖。這不免讓人想起人們關於肥胖的經驗之談:和胖人在一起容易變胖,和瘦人在一起容易變瘦。甚至很多現象表明,人們在一起生活久了,連容貌都會相似。從微生物的角度來看,還真是有科學道理的。


我們的生活方式會影響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生態系統”,一旦“纖瘦”微生物系被破壞,“肥胖”微生物系就會瘋狂生長。如此,你再精打細算控制你的卡路里,其實是沒有用的,因為你的微生物在幫你悄悄吸收熱量。


《我們只有10%是人類》:認識你身體的微生物,找到減肥新方向

腸道微生物 3D圖


健康減肥新方向:照顧你的微生物。


1、有意識地選擇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曾經是人類對抗疾病的頭號功臣,但現在卻也是破壞我們與微生物友誼的頭號敵人。在決定使用抗生素之前,我們需要考慮我們的微生物區系。


比如,最常見的感冒,我們如何配合醫生做好抗生素的選擇呢?最好弄清楚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實際上90%的感冒都是病毒感染,而抗生素對病毒感染是沒有用的,反而會破壞腸道菌群生態的平衡,使腸道微生物分解、消化、吸收食物的功能紊亂。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很多標榜節食減肥的人容易反彈,那些苗條的人反而吃得更多的原因!


2、多吃纖維。


每當說到食物與減肥的關係,我們總是考慮哪一種更健康?一天應該攝入多少卡路里?應該少吃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嗎?雖然說這些問題沒有定論,但有一點已形成共識:多吃纖維。


對此作者有親身體會。阿蘭娜•科倫在接受了她稱之為“長度和強度足以治癒一群牛”的抗生素治療後,體內微生物系遭到嚴重破壞,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她開始考慮如何選擇餵飽微生物的食物,而不是純粹為了滿足口腹之慾。


她為了照顧微生物區系,在飲食上並沒有太大改變,唯一不同的是纖維含量增多了。從以前的每天15克增加到60克。然後她做了第二次微生物測序,排在第一位的,是阿克曼氏菌,一種與纖瘦有關的細菌,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她之前也並不算胖。重要的是,這種細菌可以保護腸粘膜,保護身體不受脂多糖入侵,而脂多糖是一種嚴重影響健康、導致肥胖的物質。


3、循序漸進。


人類已演化為雜食動物,體內的微生物當然也演化成需要更多植物和少量肉類。我們腸道里分解植物和分解肉類的微生物已經形成穩定比例。如果你選擇吃更多的植物,就需要慢慢、穩定地加量,讓你的微生物逐漸調整和適應。


如果突然將大量纖維傾入已經習慣大魚大肉的腸道,不但你堅持不了,你的微生物也接受不了,如此不但減不了肥,還會產生不良影響,危及健康。


《我們只有10%是人類》:認識你身體的微生物,找到減肥新方向


從現在起,不妨學習如何與微生物共生共處,因為微生物與我們的一切息息相關,它就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你若要改善你整個人,就要試著塑造、培養和照顧你的微生物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