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陰符經》註解


《黃帝陰符經》註解

黃帝陰符經

《黃帝陰符經》的傳說有很多,相傳為黃帝所著,又相傳戰國時期蘇秦事秦失敗後,嚐盡人生冷暖,沉下心來研習了《陰符經》才再度出山,從此一舉踏上了人生的巔峰,配六國相印。詮釋這篇文章的人有很多,(商)伊尹、(唐)李筌、諸葛亮、曹操、(唐)張果、(宋)朱熹、(清)李光地等。但他們詮釋的語言也比較晦澀,解釋的也很玄乎,甚至比原文更難懂。

人還是要自己追求答案。我不太相信古代人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時候,會考慮那麼多的維度,如果有多種維度,那就多寫一點嘛,我相信古人在寫文章的時候,目的一定是精一的、單純的。所以,後人往往有過度詮釋的嫌疑。既然別人給不了答案,那就自己整理吧,於是我花了一些時間整理了一下之前對於《黃帝陰符經》的理解,其中參考了部分的正規出版物,包括中華書局的書籍。

記錄下來,以饗讀者,若有隻言片語有所啟發,我將十分榮幸。


一、《陰符經》正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乎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象矣。


《黃帝陰符經》註解

歐陽詢中楷《黃帝陰符經》

二、翻譯及註解:

唐朝李筌說:“陰,暗也;符,合也;天機暗合於行事之機,故曰‘陰符’。”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觀察天地運行之道,順應天地之道去為人處世、建功立業,就足夠了。但要注意“先觀後行”,知行合一,否則德不能立。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天有五賊:時、物、命、功、神,能夠明察並善於運用就可以達到通達的境界。

五賊在乎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對天地的五賊有所瞭解,並把它施行出來,運用你的智慧去面對複雜的天地人鬼神的關係,如果你能練到《易經》中謙卦的“謙,亨,有終”的境界,天地人鬼神都不會找你的麻煩,但是如果你稍微有一點失去平衡,驕傲自大,就可能會失去一切,反被賊害。只要充分掌握主動性,天地間的千變萬化都不在話下。形勢要怎麼變,環境要怎麼變,都由你控制,就像《易經·乾卦·彖傳》“時乘六龍以御天”,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宇宙在你手中易如反掌,時空完全由你控制。萬物皆備於我,站在中樞的位置上,俾睨天下。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人的作為,順著天性,可以實現高貴的天道;人心變,起心動念,機就出來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心千變萬化,永遠要察機,知機察微。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存天理,去除不合理的物慾,立心立德,建功立業。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毛澤東: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天地之道,有殺就有生,有破壞,就有鼎故革新。中國人的思想裡有憂患,沒有末世,永遠有新的開始,毀滅的另外一面是創造,這個世界仍然會走下去。如果人能夠藉助大自然的殺機(大勢)立功立事,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不管是聰明巧智的,還是笨拙的,都要懂得伏藏。藉助後天降服妄念,絕不可縱慾,要節制與生俱來的種種慾望,飲食男女、名聞利養,剋制伏藏。止欲修行,適可而止地節制自己。2耳、2目、口、2鼻、下身兩個排洩口,為九竅,耳、口、目三要清淨,就不會受負面的干擾。口乃心之門戶,可以說動天下。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火可以燒掉木頭,奸臣可以毀掉國家,但它們都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早有禍患的徵兆,知道防微杜漸,而後不斷的反身修德、防患未然的人,就可以稱之為聖人。這是治國安身之道,也是喜怒哀樂之未發的中庸之道。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無常生滅,是天道的規律,天地也要新陳代謝。“盜”者,暗行、竊取之謂。萬物借天地資源滋養自身,人借萬物滋養自身,萬物又反過來盜取擾亂人類的內心。三種盜,各得其所需,各安所得,各安其任,各司其職,天地人就取得了平衡。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吃東西,得其時,則身體得以滋養;做事情,掌握正確的時機,所有的變化都會隨著你想要的方向安定下來。這裡的“時”和“機”,特別的重要,尤其是發現隱微的“時”和“機”,料敵機先,先發制人,要在“潛龍勿用”的時候發力,而不要等到“見龍在田”。擁有健康的身體,還要建功立業,要在恰當的時機採取行動,目的就是希望“萬化安”。如果身心不平衡,手掌大權,又不懂得掌握時機,一出手就是無妄之災、無妄之疾。《孫子兵法》:主不可因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

普通人認為很厲害的人就是很神,但是並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能做到這麼神。他們之所以這麼神,是因為經常在隱微的地方、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發力,在“潛龍勿用”的地方發力。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在亂世人心浮躁的時候,人們都去注重表面好炫的人物,認為是真神,不得了,不知道真正的頂尖高手給你看到的是淡泊的、平淡的謙和狀態。讓一般人覺得不好看、不華麗、不煽情,也就是“不神”。其實,“不神”才是最神,神到一般人都沒有辦法理解,拼命表現的反而不是真神,真正的高手會讓人沒感覺到其存在。謙謙君子,外表看起來沒什麼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因為他真正做到了“陰陽不測之謂神”的程度。一般人看不懂,要想看懂,只能提高自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日月都有精準的運行規律,宇宙間的一切,都有大小秩序,大有大的優勢,小有小的精彩,小不羨大,大不輕小,《易經》說“蒙以養正,聖功也”,“聖功”即內聖外王的境界。要了解天的規律、人的規則,善加運用,不忮不求,自然能夠成就非凡。然後“神明出焉”,神明也從這裡出來。“神”指天地的造化,陰陽不測之謂神;“明”指的是文明,人類的智慧,文明的成就。《易經》就是“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中庸》認為,神明是人類“至德”的表現。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聖人盜機,天下人沒有辦法察覺到。善於盜機的人,如果是君子,可以用來反躬自省、反身修德、造福世界、滋養自身;但如果是小人,可能會用來竊取自身利益,最後反而害了自己。《易經》中的“盜機”:隨卦“隨時之義大矣哉”(隨機應變)、姤卦“姤之時義大矣哉”(不期而遇)、遁卦“遁之時義大矣哉”(及時隱退),都和“機”有關,都得把握最佳時機。君子知積善之機,乃能固躬;小人務榮辱之機,而輕命也。君子內求,小人外求。

瞽(gǔ)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瞎子往往善聽,聾子往往眼神非常好。《鬼谷子》說: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身心不亂,主事精專。如果我們能夠降服利益紛飛的自心,達到一心專注、一心不亂的境界,像乾卦第三爻說的“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就可以十倍地發揮自身的能量。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反躬自省,不斷修正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和能力,讓自己的專業競爭力不斷地提高,我們能夠上萬倍地增強自身的戰鬥力(有點誇張,但道理沒錯)。孔子說:三思而後行,再思可矣。不捨晝夜,多注重積累:別人在玩手機、看電視的時候,你在學習、思考和練習自己的能力,日久天長,能力高下自然見分曉。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凡夫常常心隨境轉,妄念紛飛,妄念妄想起源於眼睛/感覺器官。像王陽明那樣,做到“不動心”的境界。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佛家說,外離諸相為禪,內心不亂為定。見諸相非相者,即見如來。戒目收心,則無禍敗之患。道德之士,心不妄生,機不妄動。知足,適中。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天地對萬物平等,無分別心,無為而治,無心插柳柳成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讓萬物以自己的方式生長。但天道也有疾風,就像迅雷烈風為萬般植物、萬般動物創造的更加有益的生長、生存、發展的條件,最終促使萬物完成各自的生命歷程。萬物受益於天地滋養,有大恩生。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在大自然面前,我們要反躬自省,修身養性,順應自然規律行事,有時候建功立業、喚醒人心。但我們也要記住,既要有和風細雨,也要有迅雷烈風,用威懾手段讓萬物動容不敢放肆,用雷霆手段除暴安良維持天地良知與秩序。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至樂,是因為生命頑強、有韌性,永遠可以應付,永遠有餘地,永遠有空間去承受,給自己留了足夠的緩衝空間,可達到《莊子》中庖丁解牛,遊刃有餘的境界。至靜,就是放下物慾,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如《孟子》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性廉,就是為人方正,內心不貪,至靜,對外界輕微的動靜,他都能夠完全感測到。老子說,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不偏執,但天下隱微之處都可得到滋養,達到至私的目的。

禽之制在炁。

氣者,天之機。①正確運用士氣、培養士氣,絕不可色厲內荏。如如不動,內心特別寬闊,氣盛,才可以勝人。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躁動,不可能練就決勝所需要的東西。②反者道之動,任何阻止我們的東西,善加運用,可能會變成成就我們的東西。③要學會像鳥一樣,掌握了“氣”的天機就可以在空中翱翔。多研究客觀規律,並按規律行事。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萬事萬物都是辯證的,相生相剋,相互轉化,沒有絕對。看起來是壞的不一定是壞的,看起來是好的也不一定是好的。你對一個人施恩,有可能害了他,也可能讓他產生怨恨,他反過來害你,都有可能。核心在於因緣,給了什麼樣的環境、條件、參數。吃虧是福,損己者物愛之,厚己者物薄之。莊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愚人都崇拜天地文理,認為它們很神聖;而我則學習和研究時物文理,以此來修養自身的德行和能力,讓自己變得更智慧。明時物文理者,皆能轉禍為福,易死而生。天地災祥,明理為福。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

人們都以迷信和愚蠢的方式來揣度聖人和聖功,而我以不迷信、不愚蠢的方式來揣度聖人和聖功;人們只是一味地認為聖人很神奇並神話他,而我並不認為聖人天生就有什麼神奇的地方,他們只是正確地掌握了天地“盜機”的法則而已。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弟子規》:聖與賢,可馴致。平常心:聖人的不同之處便在於,當他們遇到困境時,他們依然能保持一個超然於物外的心境,讓自己平安地度過窘境。 真正偉大的人都有一顆十分平常的心。聖人平常心,凡夫悲喜情。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如果一味地心生於物、死於物,沉溺在物慾之中,且固執己見,就像是沉入水中、入於火中,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靜為陰,陰為看不見的生長,動為陽,陽為看得見的運動;天地之道是相互滲透的,萬事萬物相互影響,陰陽相生,事物的發展,呈現波動式遞進趨勢,就像《三國演義》說的:天下大勢,久分必合,久合必分。掌握陰陽相生相剋的原理,並讓陰陽和諧互動,則未來的變化就可以理順了,亦可以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系統思考》一書中,增強迴路、調節迴路,其實就是相生、相剋的關係,也就是陰、陽能量的流動。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所以聖人知道自然規律不可違背,所以法天、法地、法自然,制定了各項法則,創造了各種類比和隱喻的“象"。

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天地無私至公的至靜之道,滋養天地萬物,是律歷所不能演化出來的,聖人以無比清淨的心,達到天人合一的至靜境界,觀察到的大道規律,同樣是律歷所無法展現出來的。

爰(yuán)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於是聖人就創造了不尋常的工具,以演化出天下萬事萬物的象,八卦甲子(天干地支)也包含其中,其中的神異靈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象矣。

透過現象可以看到本質,陰陽相剋的功能就明白無誤而完全顯示在其中了。“大道是非常寬廣,是非常平常,非常坦途,非常明亮的”。“昭昭乎進乎象矣”,它沒有隱藏什麼。這本書名字叫《陰符經》,但是他現在想告訴你的,“昭昭”就像太陽在天上一樣,“進乎象矣”,你通過這個象就可以看到宇宙的大道,它沒有掖著藏著,而是“昭然若揭”。

三、取勢、明道、優術

《孫子兵法》說,求之於勢,不責於人。就是創造外部的“勢”,創造改變事物和人心的環境、條件。

作為人,我們必須要做成一些事情,而我們同時也必須遵循天道、人道,也就是自然和社會的規律。但往往說到容易,在具體的事情上,每個人對道的理解偏差就會暴露出來,每個人的執行力也完全不一樣。而那些,真正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人,才能做到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

內心創造念頭,與世界創造事物的邏輯是十分相似的。誠意正心,我們所創造出來的事物便有了穩健的存在根基。有人說,那“創意”呢,不是追求標新立異麼?

如果創意,不以基本道德為根基,可以長久否?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行事的底層邏輯,見微知著,是我們必備的基本能力。

“君子善察,青萍之末”。君子通過你的眼睛,通過你所動的心機,通過你的聲音和舉動,基本上就可以判斷你的命運。我們來看這些人好神呀,其實他並不神,是因為他掌握了大道,掌握了天地運行的規律。古代帶兵打仗的,古代看風水的,這些神人很多。不是他學了這個技巧,而主要是他掌握了大道。

願這篇文章能夠給你哪怕帶來一丁點的啟發。善莫大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