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因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品种以“青瓷”为主,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为我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青瓷阶段的制瓷中心在浙江,以上虞、慈溪等窑场为中心的越窑系在这一时期正式形成,这是我国古代形成最早、规模最大的青瓷窑系。这一时期瓷器的主要特点如下: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三国吴青釉堆塑谷仓罐

一·逐渐发展,循序演进

(1)制瓷工艺特点: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北方的制瓷业在北朝时期才开始出现。北朝后期,北方在青釉瓷的基础上,烧制出白釉瓷器。这一时期,江浙采用龙窑,北方则采用馒头窑炉。在制作流程上,普遍采用轮制拉坯,拍片、模印、镂雕、手捏等方法。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西晋青釉辟邪

(2)器形种类及形制特点:这一时期,瓷器的器形种类非常丰富,而且多做成动物形象,如蛙盂、狮形烛台、鸟形杯、兽尊、虎子等。一般器形有碗、罐、盘口壶、鸡首壶、唾壶等;器物形制的演变规律非常明确,总的来说瓷器的形体由宽矮向高瘦发展,动物形象由具体生动向抽象简单过度。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西晋青釉鸡头壶

(3)装饰特点:这一时期,纹饰由繁琐向简单发展。三国、西晋时期流行方格网纹带加辅首衔环,此外还有联珠纹和弦纹。东晋时期褐色点彩装饰较多,南北朝时期流行莲瓣纹装饰。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东晋青釉褐斑四系壶

二·名窑伊始,各有特色

青瓷阶段,主要的窑址有浙江越窑、温州瓯窑、金华婺州窑、江苏宜兴均山窑等,各窑生产的瓷器各具特色: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西晋青釉双系兽面纹扁壶

(1)越窑青瓷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北宋末、南宋初停烧,主要产地是在浙江省的宁绍地区。众多青瓷窑中,以越窑产青瓷质量最高,胎质灰白、细密,釉色均匀。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西晋青釉羊

越窑青瓷以日常用品为主流,罐、壶、碗、盂、盒、洗、水注、钵、砚、熏、炉、尊、灯、虎子、瓶、盏等是常见器形。东晋的青瓷造型偏重经济实用,到了南朝,器形演变得挺拔修长、瘦俏轻盈。鸡首壶是六朝青瓷的代表造型之一,一般为深盘口,细颈,鼓腹,平底。鸡首昂立于肩部,器柄粗壮有力,有的柄端呈龙首型。这种造型出现于东晋晚期,以后逐渐流行。青瓷虎子是越窑青瓷的另一种代表造型,如出土于浙江的青瓷提梁虎子,整器呈卧虎形,"虎头上仰,口鼻张扬,虎牙外露,环眼暴珠,双耳挺竖,须毛刚劲,面有斑纹,短颈缩项。"虎身蹲伏,背按弯曲形绳纹提梁,腹部两侧刻画飞翼。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南朝青釉鸡头龙柄壶

(2)婺州窑,位于今浙江金华地区,始烧于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到元,盛于唐、宋,终于元代。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品种:婺州窑的历代制品均属一般民间用瓷,品种比越窑少,主要生产盘口壶、罐、碗、盆、碟、水盂、盏托、瓶等日用器皿。三国西晋时曾生产猪圈、鸡笼、谷仓、水井等明器。产品的种类和造型多数与越窑、瓯窑类似,独特的造型有三国时的人形五联罐、三圆柱形足水盂,西晋时堆贴龙纹盘口瓶。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胎土:三国时期的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较粗,没有完全烧结。西晋以后,一部分产品改用含铁量较高的红色粘土作坯,胎色较深,多呈深灰或紫色。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釉质:三国时期釉色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黄的。釉层厚薄不匀,常凝聚成芝麻点状,釉面开冰裂纹,在胎釉结合不紧密和釉面开裂处,往往有奶白色的结晶体析出,这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的一种现象。西晋晚期釉色青灰或青黄中泛一点褐色,釉面开裂和晶体析出更多。南朝时釉色普遍呈青黄色,易剥落。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3)

德清窑,位于今浙江省德清县,是以青瓷为主,而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烧造历史较长,上溯商周,历经汉、六朝直至唐宋才停烧。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品种:所烧黑瓷和青瓷,造型大体相同。产品有碗、碟、盘、耳杯、盘口壶、鸡头壶、唾壶、虎子、香炉、罐、盒、灯和盏托等,造型风格与婺州窑、越窑相似。特色产品有直筒形小盖罐、扁圆形盖盒和茶盏、浅盘形盏托配套的新型茶具等。为其它同期瓷窑少见。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东晋德清窑黑釉唾壶

胎土:黑瓷胎中铁、钛含量较高,普遍呈砖红、紫色或浅褐色。青瓷胎一般呈深浅不一的灰色或紫红色。胎体外普遍施有化装土。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釉质:黑瓷釉色精者色黑如漆、釉层较厚、釉面滋润;粗者釉色呈黑褐或黄褐色。青瓷釉色有青绿、青黄、和豆青色,釉色较深,有较好的光泽。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装饰:装饰简单,黑瓷仅在器物口沿或肩腹部划几道弦纹,青瓷一般只饰几点褐彩。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4)瓯窑,位于今浙江省温州一带的瓯江两岸,始于东汉,终于宋。至唐宋时期成为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青瓷瓷窑。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品种:所烧制产品器形大多与越窑相同,但也有特色产品,例如,东晋时期的牛形灯、褐彩盖罐和五联罐等,而三足洗、槅 、狮形烛台、蛙形水盂及随葬的明器极少生产。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胎土:瓷胎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白。三国西晋时胎质较粗,坯体没有完全烧结,到了东晋,胎质细腻,有很大提高。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釉质:三国两晋时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亦有少量青黄色和青绿色。南朝时釉色普遍泛黄,开冰裂纹,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装饰:装饰比较简单,常见的有弦纹、莲瓣纹和褐彩,其中褐彩颇有特色,普遍使用于东晋至南朝的瓷器上,特别是那种绘长条形的纹饰,起笔细,收笔粗,为其它瓷窑所不见。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5)均山窑,是吴晋时期南方青瓷窑址群,位于江苏省宜兴县汤渡村附近的均山,分布范围约0.5平方公里。均山窑青瓷品种常见的有钵、碗、盏、洗、壶、罐和泡菜坛等生活用具。器物的造型具有矮胖丰满落点。瓷器的装饰因烧造年代的不同分别装饰以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和铺首,耳面常常印人字纹。均山窑的造型和装饰具有与越窑相同的风格,所以陶瓷界有将均山窑列入越窑青瓷系统内。但与浙江上虞、绍兴等地同时期的青瓷相比,均山窑瓷胎租松,釉色青中偏黄,有的胎釉结合欠致密,常见剥釉现象。

越窑瓷翠,初露峥嵘: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青瓷阶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故宫博物院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