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没降清,而是自立为王,能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中胜出吗?

梦想努力乐观


山海关自古以来就是险关,一夫当官万夫莫开。

吴三桂自立为王,占据山海关,东拒满清,西和蒙古,以武抗闯贼,南络明庭。则北方大势可徐图之。




小飞飞的美丽生活


吴三桂绝没狂妄到那种程度,他很聪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因为他自己不但不能于其他两方形成“三足鼎立”,而是会使自己死的更快!

老夫子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天下形势,和吴三桂所做的决择。

1644年李自成西安称帝后,率领号称百万大军,杀奔京师,一路所向披靡,明军望风而降,三月初杀进居庸关,到了京城脚下。崇祯帝急调明朝用以抵御满清的最后一支劲旅,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进京勤王,封吴为平西伯。

吴三桂带兵向京城进发,走到冀东玉田一带,得到消息,京城己于三月十九被攻破,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明朝灭亡。吴三桂回防山海关,已有降“顺”之意。

李自成遣使招降吴三桂,双方几近达成协议,这时得到消息,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忠敏抄了吴三桂京城的家索银二十万两,三桂父亲吴襄交不出,被刘忠敏暴打至死,三桂爱妾陈园园也被霸占。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吴三桂对李自成彻底失望,倒向满清,先遣使清营借兵,多尔衮看透了吴三桂的处境。逼其投降。吴三桂亲赴满营,剃发臣服。

当时明亡后的顺、清、吴三方,吴三桂根本没有实力于其他两方抗衡。

在甲申年春的乱世之际,吴三桂先率兵勤王,明亡后吴三桂即无实力也无打算自立,吴三桂不会自取灭亡。对李自成失望后,为了自保,只得降清。

当了走狗的吴三桂只能为满清效鹰犬之力了。








沧州老夫子


如图所示,山海关主城镇东楼也叫做天下第一关城楼。是山海关最著名的景点,本人在此做旅游多年对于"冲冠一怒为红颜”和当面1644年甲申大战颇有感悟。

1.首先,在兵力上来说最多的兵力掌握在李自成的手中,本人查过很多文献和资料。更倾向于李自成大约掌握40万农民起义大军。其中一部分是大明投降过来的军队,但是冷兵器时代人多无疑是有利的。其次是多尔衮的八旗铁骑8--10万 (很多记载是不一样的)。最少的是总兵吴三桂大概5万关宁铁骑。所以说兵力上吴三桂最不吃香。

2.其次,在地理上来说山海关也被叫做山海十关 ,南起老龙头北到九门口处总长26公里的防御工事可以说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李自成1644年初已经攻陷了北京城可以说大明的疆土已经换主人了,山海天的作用是用来抵御北方游牧名族的。山海关在怎么险要也没用了。

3.其三,多尔衮其人不仅能征善战而且老谋深算。得知吴三桂原本投降李自成,奈何大将刘宗敏霸占小妾陈圆圆于是吴三桂又反水李自成。本打算从北面绕过山海关的防御进攻北京,恰巧此时双方势同水火的局面吴三桂求到多尔衮那里借兵。多尔衮不同意借兵一说,本来两军多年交战势同水火,所以多尔衮就坡下驴让吴三桂投降,吴三桂出威远城跪迎多尔衮,亲自商量征战事宜。本来说好两军夹击大顺军,吴三桂作先锋抵挡李自成进攻,由于人数相差太大只能退守山海关,可是关宁铁骑死守山海关城吃吃不见多尔衮发兵。最后两军打的都很疲惫又恰巧东北风吹,借着风势八旗骑兵风卷残云打了入关第一大胜仗。这就是著名的“石河大战” 这叫做“甲申大战”。大家不要误会,明末清初本就不是三国鼎立局面。吴三桂势力微末只能顺水推舟,可以说他帮助哪边哪边的胜利机会会大一些。我想当面一个女人可能不足以让吴三桂下这么大的决定,可能他真的看清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了吧(一个降将的女人都抢真没出息),所以他认为干脆做了大清的鹰犬会好一些吧。。。



失业的旅游从业者


在吴三桂投降清军之前,明朝已经灭亡,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主力也已经攻击到了山海关城下。而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八旗主力,也一路南下攻击,准备随时进攻山海关。当时的吴三桂身边只有2万残兵,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多尔衮,吴三桂都对付不了。对于吴三桂来说,能够选择的只是向谁投降而已。在投降多尔衮之前,吴三桂进行了长时间的摇摆。

在明朝灭亡之前,崇祯皇帝下旨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吴三桂的部队走到了半路上,就听到了明朝灭亡的消息。由于本身的部队人数不多,吴三桂没有反攻京城,而是选择退守山海关。

随后吴三桂接纳了一些明朝的残兵败将,手下的军队大约有2万多人。这些军队既没有粮饷,也没有援军,山海关已经是一座孤城,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最先想到的就是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虽然灭亡了大明王朝,但是他和吴三桂都是汉族人,所以吴三桂开始的时候非常倾向于李自成一方。而南明王朝也专门给吴三桂送来了粮饷,希望吴三桂能够继续对明朝效忠。

不过南明王朝远在江南,已经无法救援吴三桂,此时的吴三桂最佳的归属就是李自成。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李自成俘虏,妻子陈圆圆也在北京被李自成俘虏。假如李自成是一个有远见的人,肯定应该看到吴三桂的重要性,善待吴三桂的父亲和妻子。

南明的结局

如果李自成真的这样做的话,那么清军入关的可能性非常低。毕竟吴三桂的父亲和老婆都在李自成的手上,即使清朝给出的条件再高,吴三桂也不会投降多尔衮。

李自成偏偏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军事实力足够强,没有必要把吴三桂放在眼里。李自成丝毫没有善待吴三桂的家人,纵兵抢掠殴打了吴襄,并且默许手下霸占了陈圆圆。李自成暴发户缺乏统治根基和有力的拥护他的集团。地主阶级都得罪光了。靠游民显然敌不过清军。

张献忠太残暴了也是没戏的哦,南明政权内斗不止徒增内耗。但是作为正统来讲其在南方还是有比较大的支持和发展空间的。假设李自成和张献忠撑得时间比较长。南明抓住机会实现内部统一或许可以与清朝南北对峙。(宋金对峙)。但南方气候好经济好很多南朝就偏安一隅丧掉了北伐之心了(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许诺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在这种局势下,吴三桂开始同多尔衮接触,多尔衮的诚意非常大,给吴三桂的条件也非常高。多尔衮许诺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给予了吴三桂很大的独立权。而李自成则要求吴三桂无条件投降,并且派遣重兵开赴山海关,准备一口气灭了吴三桂。

面对李自成的大兵压境,吴三桂一面假意投降,一面等待多尔衮援军到来。最终在多尔衮的援军到来后,吴三桂和清兵联手攻击李自成。八旗兵非常的精锐,李自成在山海关地区被击败,又被赶出了北京。

吴三桂带领军队一路追击,数次击败了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则杀害了吴三桂全家,只留下了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吴三桂并没有任何固守山海关的机会。

清朝统一

攻不下山海关就绕过去,前有铁木真,后有马奇诺,最多比历史晚几个月过长城罢了,多尔衮率兵自山海关以西(如蓟州、密云)突破长城入关,趁大顺与吴三桂鏖战之际直扑北京,李自成不得不率兵回撤,腹背受敌,被多尔衮设伏击溃,吴三桂退回山海关,多尔衮攻克北京,吴三桂坐困孤城不战而降。

所以清朝统一全国的几率最大。(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历史而立


题主,你好。对你问的问题,我认为是不行。如果吴三桂不降满清,他称王就是政治上的绝路,可以肯定的说,他存活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月。

其实在明末,除了满清、李自成、吴三桂以外,还有一股势力就是后来的南明,也就是明朝在崇祯死后残留的政治军事遗产,这笔遗产虽然残破,但是很大。

满清入关后,左良玉等明军尚有几十万人,还有中原和江南大片的土地。如果能够得到明朝新政权的支持,吴三桂与满清和李自成尚有一拼之力。要是称王,对明朝新政权来说这就是造反。

明朝建国之初,就有谋士对朱元璋建议“高筑墙,缓称王”,朱元璋依计而行,建立大明王朝。吴三桂这时候的最佳选择应该是打起为崇祯复仇、剿灭李自成的大旗,来争取明朝新政权的支持,同时用金银财帛去满足满清的要求,拖延满清进入中原的脚步,时间越长越好。这就要看三桂同学的政治魅力和外交手段。

此时三桂同学最大的问题是他没有根据地,他和他的关宁铁骑所依托的山海关,已经被满清占领。没有大本营的吴三桂应该首先联系南明,争取南明的认同,给自己找一个立脚之地。山东也许是最好的地方,这里战乱较少,有较多的税收,可以让他“高筑墙”。

有了根据地,就要快速的剿灭李自成,速度越快越好,吴三桂成功的机会真的不是很多,时间对他尤其重要。剿灭了李自成,他就有了自己的政治资本和地盘,还有一支身经百战的军队,这时候再与南明一起同满清对话,不论是战还是和,就都有一拼之力。

到这时候,三桂同学是做明朝的忠臣良将还是自立为王,那就看他的选择了。


风的节奏


这种可能性为零!因为首先山海关为一座要塞,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的兵马钱粮全部都有明廷提供,当京师陷落后,粮饷已经断了!无论是李自成还是清朝无论是兵马还是钱粮全部比吴三桂多!吴三桂不投降那么只会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不是被李自成消灭就是被满清消灭!吴三桂只会成为两方的眼中钉肉中刺!并且从当时情势看,吴三桂镇守的山海关,只是清军入关最近的路线,而非唯一的路径。在此之前,满清已有5次,从西面大举入内,攻打明朝。比如,1629年皇太极由热河攻陷蓟州,并且使反间计除掉了袁崇焕;1638年多尔衮、岳托分别从青山关、墙子岭进入 河北,攻占1府3州57县,史称掳男女50余万而归。山海关的作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至少它的失守与否,不是胜负决定因素,连关键都说不上。



历史爱好者小何


谈何胜出,在当时吴三桂的实力差太远了。在清军入关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并加上多年的经营才算有了点实力,但比清朝的实力还是差一大截。



余生龙行


我觉得不能!!

首先!地理位置三者最差!吴三桂的地盘在山海关,北有多尔衮背靠整个东北,南有李自成倚仗中原,吴三桂处于两者夹缝之中,无战略支援,若打起持久战很容易被消耗殆尽!

其次,格局不够,此人性格反复无常,并无雄才大略,虽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人称道,但其投降后金的原因还有待考究,并且之后再次反清,两次造反都是被逼无奈,并无成为人主之志!!!

最后,大环境已无其立根之基,多次造反,既得不到汉人支持,也不为金人所容,失败实属必然!

望采纳!





明月之恒


在当时的情况下,自立山头胜算不大,前有多尔衮,后有李自成,如果自立为王将面临腹背受敌的穷尽,搞不好会被挫骨扬灰,这个想必吴三桂不是没想到过,

所以最终选择投降大辫子做依托跟李自成对决,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他不仅打败了李自成,而且做了平西王




舌尖上的家宴


当时满清已经兵临山海关,而李自成已经攻破北京。吴三桂位于山海关,处于清兵南下必经之路,如果自立,清兵要南下经营中原,吴三桂肯定会受到清兵的攻击;再则,李自成要完成统一,首先要攻击山海关,有两个目的,消灭吴三桂,拿下山海关这个战略要地,其二是把清兵扼制于关外。

所以,吴三桂首先面对来自清兵和李自成两大军事集团的夹击,山海关地理位置狭小,自立缺乏战略回旋余地。北京被攻破后,吴三桂已经没有钱粮补给了,若自立,吴三桂还面临着明朝剩余势力的仇视,也包括吴三桂内部忠于大明势力的可能的反叛。

所以当时的形势下,吴三桂自立,是最差劲的选择。因为没有地盘,没有补给,没有援军,剩下的是投靠清兵还是李自成了这两种选择的了。而李自纵兵在北京抢劫,在李自成心中非明君,况且自己心爱的女人被李自成部所夺,此仇必报。所以最终吴三桂选择投靠大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