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在形势最好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进攻中原?吴三桂为何失败?

老威说财经


“平西王”吴三桂,在清史中是一个极具争议人物。

有人说他是性情中人,万军丛中救老父,怒发冲冠为红颜。有人说他是汉奸走狗,放缓勤王至君死,引清入关杀乡亲。但无论好与坏,无论功与过,骁勇善战,实力雄厚的冠名,他受之无愧。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忍无可忍,终于与康熙撕破了脸皮,举兵造反。一时间,风头无两,迅速攻占了大清半壁江山。然而,诡异的一幕出现,起义的形势急转直下,不过几年便土崩瓦解,直至崩盘。吴三桂究竟怎么了?为什么不继续进攻?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最后功败垂成?是因为他胆怯了?他犹豫了?还是有着什么不可言说的秘密?

“只管大胆设想,也要小心求证!”下面就由我谈下个人之见,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第一、师出无名

吴三桂起兵后自称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的檄文自称是为了复兴大明。但是,世人皆知,清军是你老先生放进关的,南明永历皇帝是你亲手解决的。你这“反清复明”的口号,能有多少人信服?所以起兵数月后他心中有鬼,果断抛弃大明年号,自称周王。这个昏招也打碎了不少士大夫阶层对他的最终幻想。

第二、友军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

吴三桂起兵时,不可谓不霸道,响应人数巨多,起义军遍地开花。老朋友耿精忠和尚之信在沿海起兵,老部下王辅臣在西北起兵,台湾王郑经在台湾响应。另外内蒙察哈尔汗、青海墨尔根台吉也起兵响应。一时间,大清面临四面包围的窘境,情况十分危急。然而在此情况下,吴三桂的猪队友们开始了表演。郑经为了抢地盘,趁耿精忠攻打江南时,背后捅菊花,直接导致耿精忠降清。随后一系列蝴蝶效应,尚之信投降,郑经被清军打败,退回台湾。老部下王辅臣首鼠两端,左右摇摆,西北大好形势断送。至此,吴三桂陷入了孤军奋战,翻盘无望。

第三、吴三桂缺乏进取心,幻想隔江而治

1、吴三桂起兵时,已六十多岁,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没有了当初的雄心壮志,变得有些昏庸迟钝、畏首畏尾,对军事上的决策拿捏不准,在最好的时机未能做出最合理的决定,导致最后的失败。

2、年轻时的吴三桂曾在辽东与满清八旗军干过硬仗,他深知八旗兵的剽悍。当其大军饮马长江时,部下曾劝其直捣黄龙,吴三桂却说,“你等不知虚实,我与它(指八旗军)用兵多年,其骑射是最不可当的”,还“语重心长”地告诫部下:“我们依山阻水,还可以自守,若到平原,你们如何敌得过它?”可见其对八旗军的忌惮,导致不敢轻易渡江。

3、吴三桂自始至终没有消灭大清的计划,他只想坐拥胜势,与清廷议和,幻想隔江而治。首先他优待清朝使者,给自己留条后路。其次在占据优势时,至书康熙,要求划江而治,并释放自己的儿孙。吴三桂屯兵不前,等待康熙帝的答复。然而吴三桂失望了,他的信件非但没能救了自己儿孙的命,反而成了“催命符”。

第四、遭遇千古奇才——康熙大帝

如果说吴三桂是骁勇善战的将才,那康熙就是百年一遇的王者。他出身就自带光环,8岁登基,16岁搬倒鳌拜,这位蓄势待发的少年天子,显示出不可遏止的治国雄心。面对三藩的拥兵自重,他果断撤藩。当吴三桂大军咄咄逼人,势如破竹时,他丝毫不慌,意志坚定。他知人善任(打破常规,大胆起用汉将),选将得当(任用图海、安亲王岳东等),战略正确(先暂时停撤二藩,恩威并重,并选用将领分五路进攻),终让吴三桂这只老狐狸败的一败涂地,给自己的光环又增添色彩,皇霸之气无敌。

以上种种分析,注定了吴三桂失败的必然性。他不仁不义,坐享其成,贪图便宜的权势,这个世上哪有容易的事情,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只会是陷阱。


竹维杂谈


导语:

吴三桂根本就没想过进攻中原,他只想和康熙分庭抗礼,自己做一个土皇帝就行了。

明末清初,吴三桂投靠了清政府引清军入关,打跑了李自成,清军正式入驻北京。之后,为了追击李自成以及清除南明的余孽,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让其前去平定叛乱。


吴三桂也没人多尔衮失望,先后平定了李自成,南明小朝廷,并且还杀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

朱由榔一死,清朝的统治基本上就稳定了,这时就开始了论功行赏。吴三桂被封为了平西王,镇守云南。

据记载::云、贵初定,洪承畴疏用明黔国公沐英故事,请以三桂世镇云南。


当时的云南、贵州还是比较混乱的,各方势力积聚于此,所以,清政府就派吴三桂驻扎于此。为了应对云南、贵州的复杂情况,清政府给了吴三桂很大的特权。

既清史稿记载:时吴三桂镇云南,郡县吏得自辟署,谓之“西选”。

吴三桂在当地有自主任免地方官员的权力,并且还有征收税收权力,无需向清政府汇报。

也正是这样的特权,让云南,贵州慢慢成为了吴三桂自己的小王国了。

本来这样的局势是挺好的,吴三桂在云南做自己的土皇帝,保持与清政府的平衡。但,顺治帝死后康熙做了皇帝,康熙先是扳倒了鳌拜,不久之后,就又看向了吴三桂。

“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在康熙看来,吴三桂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不仅有着地方官员的任免权,还有着自己的军队。所以,康熙就想干掉吴三桂。


康熙先是豁免了吴三桂西选官制度特权,改成朝廷任命官员,并派遣了朱国治前去监督吴三桂。不久之后,康熙下令开始消藩,收回了吴三桂平西王大印,企图收回吴三桂手中的兵权。

也正是康熙的消藩这一行为,让吴三桂感觉到了威胁,于是马上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发起了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吴三桂打着“兴明讨虏”的口号向清政府发兵。由云南、贵州进军湖南,不久之后就占领了湖南,然后发兵四川。短短几年时间,吴三桂就拿下了清朝的大半江山,一直打到了长江。


打到长江,这时的吴三桂可以说是形势最好的时候,但吴三桂到了长江后就不动了,这是为何?

吴三桂根本没打算灭清朝

吴三桂从始到终就没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在开始李自成占领北京时,按理来说,这时的吴三桂如果起兵称王,还是有一定的机会打下整个天下的,但吴三桂没有,他在得知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后,第一反应是准备向李自成称臣。

只是后来李自成抄了吴三桂在北京的府邸,杀了他父亲,占了陈圆圆,导致吴三桂不敢投降李自成。

不能投降李自成,吴三桂还是没想过自己单干,马上就选了清军多尔衮做自己的新主子。在清军入关后,多尔衮派遣吴三桂打李自成和南明小朝廷。为了表明自己忠心,吴三桂是很卖命的,最后为了让多尔衮放心,连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都杀了。


通过吴三桂这一系列操作,我们可以发现,吴三桂根本没有统一天下的心,他所想的只是依靠一座大山,然后自己做小弟,过自己土皇帝的生活。

吴三桂也没有实力进攻中原

吴三桂在起兵时就几万兵马,虽然后来不断扩展到了十几万,但这十几万都是一些民兵,真正的精锐就几万人而已。

反观康熙那边,八旗军在多尔衮手里时,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后来慢慢的没落了。三藩之乱初期,八旗军不敌吴三桂的军队,但后期随着战争的持续,八旗军的战斗力慢慢就培养出来了。

在吴三桂打到长江时,吴三桂大约是二十万军队,而清政府军队人数和吴三桂差不多。


军队数量差不多,而战斗力在后期也差别不大,故,此时决定胜负的关键就是主帅和军队内部的团结。

三藩之乱的主帅是吴三桂,当时的吴三桂已经将近七十岁了,可以说随时随地都会去世,而康熙则只是二十多岁而已,年轻气盛。就主帅这一因素,清政府赢下一局。

然后就是内部团结,三藩之乱,虽然说是三藩,其本质就是吴三桂一支军队,其它两个藩王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和吴三桂根本不是一条心。

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两个人是有好处我先来,有危险你先上,到了真正出兵打仗的时候,这两个人根本不听吴三桂的。

而康熙则完全不同,当时康熙已经平定了鳌拜,可以说内部不会出乱子。在内部团结方面,康熙又赢下一局。


总结:

吴三桂当初起兵时,他根本没想过拿下清朝,只是逼不得已,不得不反。如果吴三桂不反,他一定会死。

吴三桂之所以不进攻中原是因为他根本没有这个野心,同时他也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根本看不到关宁铁骑拿下清朝的那个时候。故,还不如在长江和康熙隔江而治,做一个土皇帝。

参考文献:《清史稿》


历史发报君


很想回答这个问题:历史上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献关降清,导致闯王李自成兵败被杀,成为历史悬案,众说纷纭。由于吴三桂有功被封为平西王,又引起后来的“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反叛,作为历史上明清时期一个关键性人物,他为何打到长江南岸反而踌躇不前,而不乘胜进攻中原而夺取天下自立为王,却导致最终兵败而病死衡州(今衡阳)呢?下面我们共同探讨一下:

首要条件是三藩盟友不团结,战斗力不强。“三藩之乱”中心人物是吴三桂,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开始反叛时遭到台湾郑氏集团进攻而无力追随吴北上,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兵力较弱与吴三桂形不成战斗力,甚至时刻有反水之心。耿精忠不久便被康熙剿灭,随之尚可喜部也被剿杀。剩下唯一的战斗部队既吴三桂了。也只有吴三桂单打独斗与康熙抗衡。虽吴三桂占领西南大片地区,如云、贵、广西、江西、湖南、川等必竞与已有大半个中国的清王朝来说,力量尚微。

其次吴三桂对当时形势分析不力,导致战略严重失误。当吴三桂攻到长江南岸,才明白一开始反叛就要与康熙血战到底,一鼓作气攻占北京,恢复大明王朝或统一天下自立为王。而此时的康熙王朝尚未建制成熟,兵力部署、战斗力与吴三桂相比并不能形成强敌之势,虽“三藩之乱”一开始对康熙王朝形成重压,但不久便被康熙逐渐分割吃掉,此时的吴三桂只有孤军奋战,胜算不大,只好退守长江南岸,暂时与康熙划江而治,以图再谋。

再者吴氏集团内部混乱,人才不济。虽有大将夏国相、马宝、王屏藩、郭壮图等人力挽狂澜,但也只是维持一时,不能积极主动进攻康熙,使康熙能在长时期的战争中逐渐壮大军队实力,积蓄后备力量,随着统治力量的增强,吴三桂这只精锐之师逐渐被消耗殆尽,再无实力与康熙激战。再加上吴三桂年老力衰,精力不足,没有更强力量与年轻的康熙王朝再较量了。最终随着吴三桂的病死,其部下也各自为王,相互分裂割据,不久便被清军逐渐打败。

综上所述,吴三桂在起兵反叛之时,正是清王朝稚嫩之时,而没有抢占时机而贻误战机,最终使吴三桂在形势最好的时期没攻占中原统一天下,却导致整个吴氏集团败亡的惨痛教训。





迎春花笑



吴三桂的大军其实是需要朝廷钱粮的支持的,本来大明亡了以后吴三桂是打算投奔李自成的,可是李自成自毁长城才把吴三桂推向了清军的怀抱,吴三桂是考虑天下大势做出的结论,这是在分析利弊以后做出的利益最大化的决定,吴三桂绝不是热血男儿也做不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事来。


婉兮历史


吴三桂形势最好的时候应该是他刚打到长江边上的时候,但当时的情况也不乐观。首先他手上其实兵力有限,对于他有利的地方在于,他手上有很多能打的精锐部队,如果是主力决战的话,当时的吴三桂并不惧怕康熙。而康熙手上的满清主力八旗兵由于长期骄奢淫逸,在“三藩之乱”的时候已经基本没了战斗力,真打的话和吴三桂的主力相比没什么可打的。而清军当时的主力绿营兵也才刚组建起来,人数虽多,但战斗力欠缺。

吴三桂饮马长江时期的形势

吴三桂打到长江边上的时候,正是自己自反叛以来形势应该是最好的时候。此时他的另一支部队已经打到了四川,陕北的王辅臣随时有投靠并配合吴三桂的可能。

三藩之中的耿精忠已经反叛,另一个藩王尚之信也随时可以反叛,至少不会与他为敌。台湾的郑氏集团虽然不受他的节制,但也不会与他作战,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他的盟友。

▲吴三桂饮马长江时期的形势

当然,对战康熙主要还是要靠吴三桂自己,其他的人无论是王辅臣还是耿精忠、尚之信、台湾的郑氏,都不能起到主要作用,起到主要作用的还是吴三桂集团。从后来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出,耿精忠在加入吴三桂一起反叛后,郑氏反而进攻了耿精忠的地盘,导致耿精忠无法北上进攻江南地区,只能回头与郑氏死磕,最终耿精忠的势力被清朝剿灭。尚之信和王辅臣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不大,康熙其实也没费多大劲就解决了他们。

其实此时的吴三桂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在起兵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觉悟。

吴三桂最大的问题,觉悟不足

当吴三桂在云南起兵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与清廷的结局只有一种,要么是他推翻清廷,要么是清廷灭了他,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可能,也就是吴三桂一直希望的划江而治,所以他也就没有进取中原了。

▲表面上是三藩,实际上基本是吴三桂集团在单挑康熙帝国

当时对吴三桂有利的地方在于,吴三桂手上的部队人数虽然不及康熙,但是总体战斗力强于康熙的部队,只要他能集中主力北上尽取中原,在中原地区与康熙展开决战,那么他就很有可能战胜康熙并且攻入北京,推翻康熙的统治。

可惜吴三桂没有做好与清廷你死我活的觉悟,认为他与清廷可以共存,从而导致了他后来在战略上的失误,即偏安一隅。

▲吴三桂在起兵的时候没有做好与康熙殊死一搏的觉悟,导致了后来的战略失误

而吴三桂不利的地方就在于,首先他的盟友其实都不可靠,只能靠他自己。其次他的年龄,起兵的时候已经61岁了,而康熙当时只有20岁,肯定是康熙比吴三桂更为年富力强。如果吴三桂死了,那么吴三桂集团就会面临群龙无首的分裂局面,所以吴三桂要在自己死之前解决与康熙的对决,或者至少要能够确立吴三桂集团对康熙的绝对优势,如打下北京,赶走康熙到关外。再次在于,吴三桂占据的地盘只是西南一隅,包括云南、贵州、广西、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与拥有大半个中国的康熙来说,其军事动员能力不是一个档次的。如果与康熙对峙打消耗战,定然是消耗不过康熙的。

所以,在吴三桂饮马长江的时候,对于他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率领主力北上,以拿下北京为目标继续进攻。这就好比你在玩即时战略游戏的时候,在地盘资源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就只能暴一波兵,去抢占对方的地盘,打消耗拼资源是没戏的。

由觉悟不足导致的战略性失误

其实整个“三藩之乱“,与其说是“三藩”对战康熙,还不如说是吴三桂对战康熙。实际上三藩中的尚之信和耿精忠也闹了2年就被康熙给剿灭了,有6年的时间里是吴三桂集团在单挑康熙帝国。

▲1677年时期的形势

我们从吴三桂防守湖南地区期间,不断地与康熙派来的部队死磕的过程中能发现,其实吴三桂军的战斗力是强于清军的,往往能够在人数少于清军的情况下击败清军。尤其是吴三桂手下的几员大将,如夏国相、马宝、胡国柱、王屏藩、郭壮图等人,有帅才、有猛将、有谋士也有善于筹划之士,如果只说作战的话,这些人员的配置水准其实是非常高的。只可惜在湖南地区的几年鏖战当中,吴三桂只是一味地防守,不去积极进取康熙的地盘,始终都是康熙对湖南地区发动进攻,吴三桂的精锐部队也就在几年的鏖战中慢慢消耗掉了。

▲只要双方一直耗着,最终获胜的就是康熙

结果越打到后面,由于康熙掌握的资源远远多于吴三桂,损失了十万兵马可以再补充十万兵马,而吴三桂掌握的资源很少,损失了十万兵马最多就只能补充个两三万人,回复的速度远不及康熙,最终吴三桂也在苦战中因病去世。

在吴三桂死后,吴三桂集团由于山头太多,没有一个人能镇住所有的山头,导致了集团的分裂,本就岌岌可危的战线在内部分裂的情况下便很轻易地被康熙的部队突破,最终打到了云南,剿灭了吴三桂势力。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饮马长江的时候是吴三桂势头最好的时候,当时吴三桂军队战力在清军之上,但由于吴三桂没有做好与康熙生死一搏的觉悟,所以没有北上进取中原,给了康熙喘息的机会。除了吴三桂之外,其他的反清势力都不成气候,没有给康熙制造多少威胁,“三藩之乱”实际上也就成了吴三桂集团对战康熙帝国的战争。

在吴三桂偏安一隅的战略下,由于吴三桂集团的资源远不及康熙,导致在长期的消耗战中逐渐地支撑不住,最终在吴三桂死后全线崩溃,导致了整个集团的覆亡。


老威观史


吴三桂和清朝的蜜月期随着大清慢慢的坐稳江山后,变得越发严重,到了康熙时期,更是把削潘当成了第一要务,双发经过多次讨价还价的较量后已经是势同水火,只是看谁先捅破那层纸而已。

最终吴三桂见已经无路可走,趁清朝还没有准备好战争的时候,突然发动战争,打了清朝一个猝不及防,并很快占据了云贵川湖南等大部分地方。

停止进攻中原的原因:

1、吴三桂提前出击,打了清朝一个措不及防,但随着战争的扩大和时间的推移,突然袭击的效果已经失去,清朝也组织起了抵抗力量,想要再像刚开始那般所向披靡已经不可能,因此停止进攻中原,怕孤军深入被围歼。

2、吴三桂快速占领了大片领土,由于时间仓促,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管理,后方依然拥有很大的不可确定性,占领地很可能会反叛,因此需要停下脚步,巩固后方。

3、前期进军太快,距离大本营云南已经很远,补给困难,同时伤员需要救治,兵员需要补充。

4、吴三桂很清楚清朝的实力,凭借他很难全胜,所以想占据长江以南,划江而治。

失败的原因:

1、仓促起兵,虽然占了先机却也因时间仓促,准备不足,后劲乏力。

2、天下刚经过明末清初战乱,人心思定,加上清朝当时治国还算开明,起义策应的力量很少,明面上的两路盟友耿精忠,尚可喜迅速被清朝降伏,吴三桂孤军奋战,独木难支。

3、吴三桂只有云南一地,清朝拥有整个华夏,实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优势只会越来越大。

4、当时是清初,满洲八旗的战力还未过分削弱,战力并不比吴三桂军队弱。

5、吴三桂本来就是反叛大明投降清朝的降将,现在又反大清,名不正言不顺,更是被天下人不耻,得不到支持和认可,所以必败无疑。





繁华已逝


吴三桂是汉奸,他几乎把抵抗清朝的人杀光了。剩下希望安稳生活,愿意当顺民的人。而这个时候,它又举兵造反,不让大家安稳。除了它那些希望升官发财的手下,没有人真心支持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