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元夕》写了什么生活情形?

用户4440440033409


明代徐士俊认为,元曲中“称绝”的作品,都是仿效此作而来,可见其对这首《生查子》的赞誉之高。此词言语浅近,情调哀婉,用“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两幅元夜图景,展现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仿佛影视中的蒙太奇效果,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贯穿起来,写出一位女子悲戚的爱情故事。 

  词的上片是女主人公对一年前与情人约会的回忆。首先明确地交代了时间,点出了词的题目。接着用“花市灯如昼”一句描写了当今风光。花市,每年春天举行的卖花、赏花的集市,是一种富有诗意的民间风习。花市未收,华灯已上,照耀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就写出了元夜的繁华热闹。因为是三五之夜,此刻那徐徐升起的一轮明月,正爬上柳树的枝头。灯、月交辉,已经为节日增添了异彩;而在婀娜多姿的柳树的映衬下,明月更显得妩媚多情,仿佛在注视着人间的一切。

  这里写“灯”,写“月”,固然紧紧扣住了“元夜”的特点,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设置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下文将要写到的人事的美好。这“人事”自然是指女主人公与情人的约会。你看,她止不住内心的欢悦和激动,终于道出了只属于她与情人之间的秘密:“人约黄昏后。”有了上面的渲染和铺垫,这约会便显得无限甜蜜和温馨。女主人公只用一句话轻轻点出,而把约会的具体情事推到“幕后”,不仅多少表现了少女的羞涩,令人想见她的欲言又止的情态,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表现了作者刻画人物心理与剪裁的精湛技巧。。

  下片是女主人公直抒当前境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情绪,与上片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再度点明那一特定时间后,仍从“月”与“灯”着笔,而以“依旧”二字简而言之,只是由上文映带,这就省去了不必要的笔墨。但对人事的叙说有所强化:“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虽然着墨不多,却也勾勒出了一位伤心美人的形象,读者从她的衫袖上泪水之多(“湿”)不难看出她感伤情绪的浓重。这完全是由“不见去年人”所引起的。尽管造成这种可悲的现状,是由于某种原因而暂时离别,还是由于外力的强制而永远分手,我们不得而知,因而无法判定那种感伤情绪是离愁别恨,还是失恋的悲哀,不过从女主人公深切的怅惆之情中,还是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极大痛苦。下片是女主人公直抒当前境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情绪,与上片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再度点明那一特定时间后,仍从“月”与“灯”着笔,而以“依旧”二字简而言之,只是由上文映带,这就省去了不必要的笔墨。但对人事的叙说有所强化:“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虽然着墨不多,却也勾勒出了一位伤心美人的形象,读者从她的衫袖上泪水之多(“湿”)不难看出她感伤情绪的浓重。这完全是由“不见去年人”所引起的。尽管造成这种可悲的现状,是由于某种原因而暂时离别,还是由于外力的强制而永远分手,我们不得而知,因而无法判定那种感伤情绪是离愁别恨,还是失恋的悲哀,不过从女主人公深切的怅惆之情中,还是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极大痛苦。

  此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全词在字句上讲求匀称一致,有意错综穿插,它用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上四句与下四句分别提供不同的意象以造成强烈的对比。上下阕的第一句“去年元夜时”与“今年元夜时”,第二句“花市灯如昼”与“月与灯依旧”,两两相对,把“元夜”“灯”作了强调;而“人约黄昏后”与“不见去年人”,则是上阕第四句与下阕第三句交叉相对,虽是重叠了“人”字,却从参差错落中显示了“人”的有无、去留的天差地别及感情上由欢愉转入忧伤的大起大落,从而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起伏变化。

  词作通过主人公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词的语言通俗,构思巧妙,上片写去年,下片写今日,重叠对应,回旋咏叹,具有明快、自然的民歌风味。结尾“泪满春衫袖”一句,则通过描写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十分充分。全词以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今昔对比、抚今追昔的手法,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凹首之感。语言平淡,意味隽永,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和苦痛体验,体现了真实、朴素与美的统一。语短情长,形象生动,又适于记诵,因此流传限广。





芯达影视


关于宋朝, 陈寅恪这样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及于赵宋之世。

也就是说,宋朝的文化那是相当的繁荣。

先来读一首诗:

生查子·元夕

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诗的意思是: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的如同白昼一般。我与一位佳人约好,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来一场你侬我侬的倾诉。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我却再也看不到去年和我约会的姑娘了,相思之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

在古代,元宵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从《生查子·元夕》这首诗可以隐约看出来,宋朝时期,元宵灯会想必是很热闹的,那天“花市灯如昼”,灯火通明,简直如白昼,一派繁华,许多人都趁着热闹出门赏灯游玩,一些公子哥们或者文人雅士也会到游船画舫去,吟诗作对,喝酒寻欢。

当然,热闹可不单单只给男人们,宋代有“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的说法,在宋代,女子并不是完全被约束在闺阁之中,她们也可以结伴夜游,看花灯,猜灯谜等。

所以,在元宵节这一天,趁着热闹,一些痴情男女们便有了约会的机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古人的浪漫也是很很极致的。


壹周牧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自古至今,爱情都是文人笔下描写和咏叹的经典题材。

唐宋八大家的六一居士也不例外,他写的这首《生查子·元夕》,就以盛唐京城元夜灯会为背景,描写了一对恋人欲见而未得、独自伤怀泪目的相思之情: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诗里以北宋年间繁荣的京城为背景,在元宵节晚上京城举办元宵灯会,场景是非常的壮观热闹,是当时社会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年轻人于是趁着这样难得的机会相约会面。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廋》中就有一段类似场景,盛明兰在丫鬟家丁的陪伴下去游灯会、赏花灯,偶遇国公府元若的随从捎信,以表相思之意。花灯满布、灯白如昼、人山人海、煞是热闹。

  • 这首诗与其说是一首爱情咏叹调,不如说说六一居士自己的情感写照,睹景而生情,借由描写所见的恋人遭遇,来抒发自己对往昔年少轻狂的回忆。往昔如江河之水流逝不能再回来,看看自己年岁渐老,回忆之余,难免一番嗟叹——人生易老,岁月不归啊!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世间人往往见到年轻恋人幸福甜蜜,却不见彼此相思之苦。刚见面时“你浓我浓,相看两不厌”。热度退散后审美疲劳,缺点泛现,又变成了“相看两相厌”,于是开始彼此伤害、斗争,甚至最后离弃、形同陌人。可能这也是文人与世间人一种普遍的情怀吧?


  • 柳三变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是一语点明,世间多情,终究四散别离,一曲终了,冷落寂寥,恐怕更是令人伤怀不已。

  • 笔者后记:

六一居士作元夕,

写景写人写自己;

多情自古伤别离,

勘破情关岂为易?


书香居


《生查子·元夕》写了什么生活情形?

《生查子·元夕》:词作者欧阳修通过词的上下阕,描写了“去年”与“今年”元宵节的“观灯闹夜”及观灯、赏月的生活情景;以及少年男女相约相会,后不能如愿的情形。

《生查子·元夕》近千年来经久不衰,依旧充满活力和朝气,其原因:

①全词采用通俗易懂、清新而又一目了然的语言,极易朗朗上口,易于广泛流传。

②词所生动描写的“物是人非”的情境,让读者感同身受,思绪万千。

③还跟本词中拥有的金句流传甚广,密不可分。

本词的金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百读不厌。每每读到此句,读者都会感受到其意境深远;也每每被这特定的语境所打动,每次朗诵,都依然会有刷新人的耳目之感。

为进一步让大家对词中所描绘的上述生活情景,进一步理解,下面对《生查子·元夕》词的相关内容作全面的阐述,以便大家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把握全诗所描写的“元夜”生活情境。

下面做全面的解析:

一、相关“元夜”解释。

1.“元夜”,今称元宵节,即上元节之夜(阴历正月十五日),也叫“灯节”。

2.自唐朝以来,就有“观灯闹夜”的风俗。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

二、相关在“元夜”少年男女“可私会”的解析:

1.“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这里所谓的“金吾”:即指元宵节及元宵节前后各一日,可终夜观灯,地方官取消夜禁(后也泛指没有夜禁,通宵出入无阻)。

2.元宵节因不夜禁,人们可以快乐的、无拘无束的观灯赏月;这时的少年男女同样可借助这个机会,在稠密的人群中,眉目传情,或在灯光阑珊处,私密的相约相会。

三、相关全词的作者简况及内容解析,以便更好地了解《生查子·元夕》写的生活情形。

有下列三种说法:

①南宋初曾慥所编《乐府雅词》确认 《生查子·元夕》为欧阳修之作。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②也有认为《生查子·元夕》是朱淑真所作

朱淑真:南宋时期著名女词人,善诗词亦工画,生卒年与身世一概不详。

③也有认为《生查子·元夕》是秦观所作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军武宁乡左厢里(今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人。北宋婉约派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学者称为淮海居士。

四、《生查子·元夕》全词赏析:

(一)全词内容

1.上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词人以主人公口吻,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写人们在“观灯闹夜”之时,花市灯光映照如白天;当皎皎明月挂上柳梢头的傍晚时分,我和相爱的人儿相约,互诉衷肠。

2.下阕:今年元夜日,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杉袖。

词人以重叠的情节与重叠的语调方式,描写了今年“观灯闹夜”之时,完全和去年一样,花市灯光依旧被映照如白天。

可就在这喜庆狂欢的日子里,词中主人公却看不到自已相爱的人,忧伤之下,伤心的眼泪打湿了身上的衣服。

词人通过“满”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全词艺术特色:

1.构思巧妙,饶有新意。

通过“元夜”的“观灯闹夜”,把少男少女们乘“取消夜禁”时,秘密相约相会,那种甜情蜜意却溢于言表。在禁锢很言的封建时代,

少年男女借用“元夜”相约相会,让人读来记忆难以磨灭。

2.上阕说去年,下阕说今年;元夜、灯、月、人等字面互相关照。两阕文意并列、重叠,并以此重叠方式运用于全词。音节词意循序递进,对简朴明义的词句表达,颇有增强的意义。使词句在寓意变化中,起着不断递进,让人读来荡气回肠,从内中流露出不胜凄婉之情。

五、总结

《生查子·元夕》词人以重叠的情节和重叠的词句,反复描写热闹的“观灯闹夜”情景;以快乐喜庆狂欢的日子,衬托出“词中主人”,失去相爱的人的痛苦而扰伤的生活情形。


沿流溯源


生查子·元夕

[ 宋 ]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不仅领导北宋古文运动,在诗、词作上也著作颇丰。这首词通过写一个妙龄女子去年元宵与今年元宵爱情的变故,反映了她追求恋爱自由的欢乐与悲伤。

上片写女主人公回顾去年元宵与情人相会的美好情景。前两句写这个节日的热闹场面:去年元宵时,街市上花灯竞放,亮如白昼。后两句所述的那个夜晚与情人的相会;在黄昏夜幕降临,明月刚刚升上柳树的梢时两人悄悄地相会了。相会的情景必然是美好的,使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的。

下片叙述女主人公对今年元宵“物是人非”的悲伤。前两句写“物是”:今年元宵时,圆月依旧皎洁,花灯依旧竞放。而这“物是”,则为后两句写 “人非”作了铺垫,它使女主人公触景生情,顿感悲伤,眼泪夺眶而出。

词作戛然而止,给人不尽的遐想和惆怅。这使我想到了一首唐诗,与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主人公变为多情的公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的这首《题都城南庄》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给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空间,使读者回味无穷。




半支莲6


元夕:中国最浪漫情人节

生查子·元夕

[ 宋 ]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诗通过写一个妙龄女子去年元宵与今年元宵爱情的变故,反映了她追求恋爱自由的欢乐与悲伤。上片写女主人公回顾去年元宵与情人相会的美好情景,下片叙述女主人公对今年元宵“物是人非”的悲伤。”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不尽的遐想和惆怅。

同时也暗写诗人才华横溢不受重用, 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无比惆怅之感,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正月十五灯正新,满城灯火白如银。”这天,焰火像是被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盏盏孔明灯、绢灯、橘灯……各式各样的灯笼,把原本寂静的黑夜装点得五彩斑斓,绚丽夺目。与灯笼相伴而生了猜灯谜,春宵赏灯之会,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即称为"灯谜"。 灯谜妙趣横生,寄寓着人们祈求平安、顺遂的心愿。人们赏了花灯、猜完灯谜、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满城灯火璀璨,万巷人头攒动,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这是古时人们难得的全民狂欢节日.

元宵节最有趣的是尚待闺中没出阁的少女,平时养在深闺,囿于闺阁,礼教男女有防,恋爱婚姻都难自由。

这天她们要起个大早梳洗装扮,身着最好的罗裙,脸上涂着淡淡的脂粉,饰着金丝掐的闹鹅和花枝。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当众人都在尽情地狂欢时,在元夕这样的良辰美景,怀着小儿女的心情“偷偷看人”。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发现“灯火阑珊处”有个她。

华灯初上,于漫天花火之间,在那一回眸中,惊喜的遇上意中人.

热闹给世人,爱情给两个人,最美好的时光定格在元宵之夜.

于千万人之中,刚巧遇见,何其有幸,何其浪漫.正是元夕这个节日最动人之处。


云寄锦书来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诗描写的是北宋元夜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游“灯街花市”的热闹场景。

黄昏后,月亮升起来了,明亮又好看,好像就挂在柳梢上;花市彩灯、熙熙攘攘的人流,好不热闹。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相约游花市逛灯街,好不幸福!

当然了这是这首诗中的主人公对去年元宵节甜蜜的回忆了。

今年的元宵节,主人公身边没有恋人的陪伴,顿觉凄凉。月亮亦然好看,花市彩灯照旧耀眼,身边人来人往,但物是人非呀,没有了爱人的陪伴,元宵节,使主人公倍感孤独寂寞肝肠寸断,再也见不到心爱的人了,错过了一季就错过了一生,他(她)伤心的泪儿湿了衫袖!



等待日出的麋鹿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句很早就耳熟能详,下边是全文噢。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两句温柔浪漫至极,浓情蜜意,下一句笔锋微转,“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今年花灯依旧,可是去年身边人不见踪迹,触景生情心中难过眼中有泪。就像“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物是人非,沧桑变化,无奈的只能泪湿衣衫。

爱情中的人相信天长地久,所谓的永远也是极为简单的事。月亮不知何时悄然趴在柳树肩头,一起见证了这对恋人的海誓山盟。

有时候美的像一场梦,只是这美梦醒的太快,让人猝不及防。甜蜜的滋味,此刻也化为心痛与幻影。

《生查子•元夕》这一首元宵节相会的诗词很有名气,通宵歌舞,这样的夜晚,格外珍贵,当然,这首词的作者,有争议,有说是欧阳修,也有说是才女朱淑贞的,不过她的生平无法考证,只知她天资聪颖,饱读书诗之女。






西洲我意


主要描写: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的时候在花市观赏花灯的盛况。灯火辉煌,处处张灯结彩、歌舞欢腾,去年元宵佳节青年男女互诉相思,今年却难慰相思之苦。

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是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词意是: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与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沾透了他那身春衫的袖子。

该词“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柔情蜜意溢于言表,同时也以特定的环境代表了特定的情感。元宵节,又称灯节和上元节,在唐代就已成为情人节,是男女青年约会的日子。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女人、特别是大户人家的女子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的,但元宵节有个“躲灯”的习俗,不仅新过门的媳妇出外去躲灯,女孩子们也都可以出去看灯和嬉戏,这就给女孩子提供了和心仪的人约会的机会,时间当然是在晚上,月亮升上树梢的时候。诗人不说树梢而说柳梢是有寓意的,要取柳的“留”的谐音,企盼和约会的人多呆一会儿。


颜小町一美社


《生查子·元夕》是古代的一首情诗,描写了恋人的心路历程,充满了对相遇相爱的美好追忆,以及“思君不见君”的惆怅心情。

原诗如下:

生查子·元夕

[ 宋 ]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翻成现代的白话文,大概意思是:

还记得去年的元宵节

灯火辉煌 人头攒动

你一袭白衣胜雪

我的目光被你吸引

繁华的街景和美丽的花灯

全都失却了颜色

我们相约在那静静的河边 小桥上

月儿升起 树影婆娑

你的呢喃比那风儿还要轻柔

你的柔情比那春天的气息更让人沉醉

匆匆一年 又是元宵佳节

还是这样的时刻

还是这样的场景

还是这样的地方

还是这样的月色

我所爱的 你却不在我身边

陪伴我的 只有月下自己的影子

你到底在哪里 我不停的呼唤

不知不觉间 泪已成行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涂鸦之作,贻笑大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