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 牛爸津媽(ID: ox-bama)

寫今天這篇文章死了好多腦細胞。但無論為讀者還是為我自己,都值得。

應我這一小小請求,半個月來收到了六七百條回覆。在此特別感謝大家付出的時間!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而我能做的,就是認真對待每一條來信。雖然不能一一回復,但大家所關心的教育痛點我已全部整理出來。

分析完大家的反饋之後,我結合這兩年的當媽實戰經驗和多年研讀的早期教育研究成果,整理了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說它是掏心窩,因為毫無保留。我自己就打算照著這個思路去培養小7,好比菜農把“留自家吃的菜”拿出來賣一樣。

我真切地希望,如果你的寶貝還在肚子裡或在咿呀學語,那麼這份規劃可以讓你一眼望到六年之後,以後每走一步都不彷徨;

如果你的孩子剛上小學,那麼這份規劃可以成為你查漏補缺的清單。比如像專注力、內驅力這樣的問題一旦已經出現,就要回頭去找原因,再想補救辦法。

規劃是戰略,方法是戰術。

我們天天談方法,在各種細枝末節裡繞來繞去。是時候抬頭望一望遠方,談一談戰略了!

因為童年不可重來。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年齡分段】

0~1歲,1~3歲,3~5歲,5~6歲

0~6歲的早期教育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今天篇幅有限,先簡要說一說。

0~1歲

【年齡特點】在能夠獨立走穩之前;

【教育目標】建立相互信任和生活秩序,養成從孩子興趣出發的對話習慣;

【教育重點】豐富語言輸入,專注力培養,秩序感建立,初期的規則感知,大運動探索;

【必備工具】可以安全探索的家,常見生活用品,天然材質的“不插電”玩具(低感官刺激,不會主動發聲發光),音樂。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從出生起,孩子就生活在各種“關係”裡,而這些關係就構成了他們眼裡的“人文世界”。

【家庭關係】是孩子需要學會處理的第一個重要關係。安全感、依戀期、守規矩、養成好習慣、別和同胞天天干架......從出生起,孩子們就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家庭成員”。

【夥伴關係】很快!當孩子開始有意識地交朋友時,我們當父母的會“無奈地”發現:同輩群體對孩子人格的影響竟然大過父母!

所以,我們就只當把“家庭關係”當作給孩子練手吧!早點教會他共情、自律、懂分享,還要有適當的領導力和表現力。盼望他日後能被小夥伴們“封為群主”,而不是被“抱團冷落”。

【社會關係】人是社會的人。這並不是說要教孩子從小看透人情世故,但卻應該從小讓他們認識到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引發他們對多元文化的思考。

人文世界裡的各種“關係”,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影響深遠。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1~3歲


【年齡特點】主動探索環境,形成初步自我認知;

【教育目標】學會守規則和講道理,學會有效親子溝通,廣泛接觸生活中所能碰到的一切環境(如具有適度危險的戶外自然環境);

【教育重點】生活自理能力;學習能力培養(好奇心、專注力、觀察力、創造力、記憶力、內驅力);共情力;大運動能力;生活中的邏輯思維啟蒙;外語和數字概念啟蒙。

在這個年齡段,應以完全開放式的豐富體驗為主,不用設立具體的硬性學習目標。

【必備工具】繪本,積木,樂器,各類用於創作的材料(橡皮泥、畫筆、樹葉、鐵絲等等)。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為什麼日本的早期教育那麼重視運動?有名的私立小學非要考跳繩?

其實,強身健體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感知身體的潛力和侷限,來把自己“塑造”成一個不輕易言輸的強者。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為什麼瑞吉歐教育體系說孩子有“一百種語言”?

其實,畫畫、戲劇、音樂技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用它們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現出來。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個人世界像一面鏡子,

孩子們在鏡子裡看到一個什麼樣的自己,

就會認為自己是這樣的一個人。

父母不能改變孩子天生的個性,但卻能幫助他們去感知和認可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3~5歲

【年齡特點】進入幼兒園;

【教育目標】適應並喜歡上集體生活,習得社會規範;積極認知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開始有計劃的分科啟蒙(如STEM和中英文閱讀),及興趣培養;

【教育重點】社交能力;學習閱讀習慣培養;開始嘗試自我探索和解決問題;進一步訓練學習能力;開始識字;建立數字和數量的對應概念;全方位擴大外語輸入;發現孩子擅長的興趣點並逐步深入引導,有計劃地延長專注時間。

在這個階段,由“全開放”進入“半開放”,著重培養自學探索能力,對部分學科設定認知目標(如識字數、數理概念等)。

【必備工具】各類讀物(不建議使用過多教材或練習冊);搜索引擎;幾個固定成體系的兒童節目(如動畫片或科普類);各類展館通行證(如年卡);“發呆”時間;自然戶外場所。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無論是昨天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還是今天的STEM(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 及數學 Math),其實都是換湯不換藥講一個道理:

學理科,就是為了弄明白“自然世界”是如何工作的。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5~6歲

【年齡特點】幼小銜接

【教育目標】提前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節奏

【教育重點】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如回家先寫作業);增加閱讀時間;開始接觸紙質“練習”,把具象的感知經驗變為抽象的認知知識。

對“坐著”閱讀或寫紙面習題的時間,開始有硬性規定,但也不能過長。

【必備工具】初級讀物及工具書;寓教於樂的紙質“習題”。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雖然上學前的最後一年,我們要讓孩子開始適應“小學生”的學習方式。但是,無論從理論高度還是從家庭實操上來看,0~6歲都應該把“生活感知教育”作為早期教育的核心。

感知,顧名思義就是調動我們的五感(視、聽、觸、味、嗅)來認知這個世界。

比如,想要認知時間和四季,最好的辦法是,走出門觀察太陽和影子的位置變化,記錄下月亮的陰晴圓缺,畫畫同一棵樹秋天五彩斑斕的樣子。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而不是端著書本學習春夏秋冬。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通過自己親身感知一百遍之後形成的知識是“活的”;而從書上學來的、與身處環境剝離開來的知識是“死的”。

“活的”知識也許學起來慢一點,但一定掌握得更牢!

一旦把“生活感知”能力培養好,相當於給孩子“安裝”上一臺“高兼容性”的大腦,未來再往上加各種插件都能高速運轉!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0~6歲教育規劃框架

讓我用一個宏大的框架圖,來總結一下早期教育要乾的事。想要培養“全才”的父母們請妥善收好哦,說不定一翻要翻六年的!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一個核心】整個早期教育都圍繞“生活感知教育”這個核心展開。

【三個世界】一個孩子在生活感知教育裡應該學的東西,全都包含在自然、人文,和個人這“三個世界”裡。

我們要鼓勵孩子在【自然世界】裡摸爬和探索,去感受風險和規則,去好奇和解決未知。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引導他們認知和融入多彩的【人文世界】,用批判性思考去解釋人文世界裡的“十萬個為什麼”,雖然在這裡沒有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

我們不僅要走進孩子的【個人世界】,也要引導他們把自己的個人世界用各種形式表達出來!幫助他們去感知和認可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呼!好累!

不光指寫作,還指當媽。

0~6歲早期教育,就像是在做一個木桶。

在木料和時間都有限的情況下,我們的目標並不是要讓這個木桶上的木板根根都是長條。而是:

· 首先要把桶底打厚。幫孩子奠定紮實的基礎能力(如專注力、控制力、獨立性、共情力等);

· 再把桶箍軋牢。讓孩子習得基本的社會規範(如尊重他人、遵守規矩、樂於助人等)

· 儘量避免出現特別短的短板。上帝發給我們的木料本來就軟硬不同,長短不一。我們不能違背孩子的天性和天賦,要求各方面都齊頭並進。

如果在早期教育階段,能避免在認知發展或語言社交方面出現某一個特別“短板”的缺陷(如性格自閉或人格障礙),就已經很好了!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只要按著上述方法“做桶”,等孩子上學以後再用這個“桶”裝知識,你會發現它不僅盛得住,還能盛得多!

怕就怕在0~6歲這個黃金時段,爸媽們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豎”全科發展的“長板”上,反而忽略了“打桶底”和“軋桶箍”這兩個基礎步驟。等到孩子一上學發現,要不“桶底漏水”,要不“桶箍散架”。再要拆掉重新搞,又要花費不少時間精力。

藉著寫這篇文章的機會,我也對小7的早期教育做了一個梳理。想想自己已經做了兩歲三個月的媽媽,時間過得真快呀!

慶幸的是回過頭看,好像並沒留下什麼後悔和遺憾。也希望以後每走一步都能深思熟慮,不求把“媽媽”這份本職工作做得天衣無縫,但求無怨無悔。

這是一份掏心窩的“0~6歲早教規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