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難在哪?只想找好工作,就業能不難?

大學畢業即失業的聲音自大學擴招開始就沒有中斷過,不僅大學生掛在嘴上,社會上也存在這樣的認識,與讀書無用論相輔相成,成為調侃大學生的一句經典。

同時,中小企業到處在招工,工廠一線在招工,既不要求高學歷也不要求技術,但還是招不到。那麼,大學生就業難,到底難在哪裡?

大學生就業難,難在哪?只想找好工作,就業能不難?

大學生的職業期待:白領

90年代末,大學生錄取才100多萬,再往前幾年,大學生都是包分配的,畢業就可以到體制內的單位,包括政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工作。

在很多人眼裡大學生應該是從事這樣的工作,穩定活少體面。即使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大學生應該是個白領,而不是藍領的職業。

學生從小讀書到大學,聽到最多的就是好好學習考好考大學,老師也是如此,學生自然就認為考上大學就可以有好工作,儘管會有大學不一定就有好工作的想法,但也是隱隱約約,並沒有深刻的體驗。大學畢業,還要工資差不多,最起碼要中游水平,工作還不能老加班,要有休息日。

大學生就業難,難在哪?只想找好工作,就業能不難?

時代的變化:大學生數量急速膨脹

自大學擴招以來,大學生畢業生數量越來越高,一直到2020年,超過800萬。包分配想都不用想了,除了特殊學校外。找工作成了每個大學生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可是,家長及社會對大學生的工作還停留在好工作的想法上,並不因為大學生數量的增加而有所消失,反而有了考大學就要考好大學的新動力。

大學生就業難:結構性的失衡

崗位失衡:優質崗位少,大學生數量多

很明顯,相對龐大的大學生數量,優質崗位是稀缺資源。所以只要是考試,參加者眾,從公務員到事業單位,從銀行到教師資格等等。哪怕是非國有企業,優質企業也是少數,即使是名校的也不一定能進去,更不要說更多的非名校大學生。

可是大多數大學生是看不上那些起步工資低的崗位,總認為自己應該值更多錢,更不要說到一線去幹體力。去和大專生搶工作,太掉價!讓他們自己去搶吧。去富士康一線,太累了吧。

這就是崗位的結構性矛盾,大學生不願從事體力工作,都想做白領。

大學生就業難,難在哪?只想找好工作,就業能不難?

地域失衡:發達地區缺人,不發達地區擠破頭

孔雀東南飛是人才的正常流動,即使很多的人流向東南沿海地區,這些地區還是缺人,需要發錢給大學生吸引他們來這裡工作。

人流走了,不發達地區應該是更好就業了,實際上不然,這些地方大學生還是難覓一職。多少人畢業就以謀的當地體制內的工作為目標,看不上私營企業的那點工資,認為那不是工作,是沒有前途的打工。

或許是中國人的鄉土觀念,或許是大學生讀書讀到沒有闖勁,不敢到外面闖一闖。想在當代找個好工作,花錢找關係成了一種明規則。

高校失衡、專業失衡:不同大學、專業就業差距大

全國雙一流高校總共也就100多所,全國高校有多少呢?接近3000所,意味著大部分大學生是普通高校。這100多所高校的畢業生就業明顯優於其他高校,就業機會多,就業起點高。

熱門專業就業不愁,工作也好。文科專業大都不好就業,沒什麼門檻,所有人在一起競爭,就像公務員考試,只要是專業不限,報名的人就很多。

那些在各個地級市的高校就業更差,學校不咋的,生源不咋的,當地就業機會更少。

大學生應該做什麼工作?

這個問題家長似乎還是有共識的,就是穩定的體面的,或者高收入的工作,最好還是在自己身邊的。

家長都是從學生過來,進入社會,知道社會的艱辛,更看重大學對工作的影響。

儘管嘴上說讀書無用,讀差大學無用,但還是樂意為孩子的教育投入更多,只希望能夠得到更好的工作,脫離體力掙錢,危險崗位,滿身油汙的職業環境。

如果大學生找好工作的觀念不改變,大學生就業難就會成為部分家長抨擊大學的藉口。

如果大學生不能放眼全國,僅關注身邊的方寸之地,就會被侷限。

誰都不想自己的孩子大學畢業從事著不體面的、低工資的工作,但當下不意味著幾年以後。

如果瞭解多了,會發現大學生就業其實並不難,難的是我們對大學生寄予太高的期望了,放下所謂的大學生身段,哪裡都有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